說起庫頁島,國人都很熟悉,它曾經是中國第一大島嶼。庫頁島南北長約980千米,與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相當。東西最寬處為160千米,面積達7.64萬平方千米,約等於4.5個北京或2個臺灣,比重慶稍小一點。

在東北亞地區,庫頁島佔據了重要地理位置:西與黑龍江入海口隔海相望,距大陸最近處不到8公裡;東臨鄂霍次克海、南臨日本海,直面廣闊的太平洋。目前,庫頁島屬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薩哈林州管轄,稱薩哈林島。
庫頁島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島」。島上石油儲量超70億噸,同時還有可觀的天然氣、煤、金、錳等礦產資源;其所處海域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魚產品佔全俄總產量11%。

但就地理環境來說,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當地地震和火山活動比較頻繁;加之處在高緯度地區,氣候相對寒冷——冬季時長可達7個月,最低溫度達-40℃,也沒有不凍良港,看上去並不適宜人類定居。
那麼,庫頁島上有人長期居住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

庫頁島自古就有人類活動。我國地理古籍《山海經》中曾記載的「毛民之國,為人身生毛」,就是描述庫頁島及島上的漁獵民族。
唐朝時期,在7世紀那場著名的「唐滅高句麗之戰」後,華夏勢力在東北亞的影響力大大擴張,中原人首次進入庫頁島地區。

到了元朝,為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在奴兒幹地區(今黑龍江下遊東岸)設立了東徵元帥府,庫頁島被納入遼陽行省管轄,歸屬中國行政版圖中。
清朝時期,雍正皇帝還為島上居民發放了「戶口」(編戶管理),清廷與庫頁島形成圍繞皮毛等資源的朝貢關係。

工業革命後,身處中日俄三國勢力範圍內的庫頁島,命運再次發生轉變。
18世紀,沙皇俄國和日本輪番登島,分別在島嶼北部和南部加強滲透,對庫頁島進行測量並移民。18世紀末,沙皇俄國以武力方式跨海登島,逐步佔據全島,修築市政設施並加強移民。

20世紀初,沙皇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與日本恢復南北分治庫頁島的局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軍隊再次佔領全島,並驅逐島上的日本居民,這種格局一直持續至今。

目前,7萬平方千米的庫頁島上,聚集了100多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等佔比達90%以上,黃種人的比例已不足10%,主要為朝鮮族人。

和俄羅斯其他遠東區一樣,庫頁島人口正在持續減少中。公開資料顯示,其1987年人口為70.9萬,到2019年只剩下48.9萬,30餘年間減少31%,是俄羅斯人口外流最嚴重地區之一。
參考資料:
俄羅斯學刊——俄遠東地區人口減少問題
黑龍江外事辦網站——俄薩哈林州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