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能量工廠」病了難根治? 細菌毒素助「基因剪刀」精準發力

2020-11-02 北京藥監

線粒體DNA能編碼13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都參與到細胞的能量供應鏈中。而線粒體DNA突變可導致數十種至今無法治癒的代謝性疾病。開發可以精確糾正線粒體DNA的基因編輯工具,將為治療這類疾病打開大門。

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線粒體腦肌病、乳酸酸中毒及卒中樣發作症候群、神經性肌肉衰弱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心臟病……這些都是因線粒體基因突變引起的常見遺傳疾病。目前,全球無數患者正在受著煎熬,卻沒法獲得有效治療。

  

人類遺傳物質除了大部分在細胞核內,還有一小部分存在於線粒體中。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精準編輯細胞核內DNA,但如何對線粒體內DNA進行精準編輯,一直無法取得突破。


不久前,《自然》雜誌發表了美國哈佛大學劉如謙(David Liu)團隊發表的一項最新成果,不但可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的精準編輯,而且幾乎沒有脫靶效應,這為研究和治療線粒體遺傳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1. 從編輯基因序列到改變單個鹼基


此次劉如謙團隊的重大突破,在於解答了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核酸酶(CRISPR)也沒法解決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細胞能量生成和傳遞的主要細胞器,被稱為「能量工廠」。除了為細胞提供能量外,線粒體還參與諸如細胞分化、細胞信息傳遞和細胞凋亡等過程,並擁有調控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能力。


基因編輯是一種新興的對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基因工程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從動物和植物的基因改造到人類的基因治療等生命科學諸多領域。


「早期的基因工程技術只能將遺傳物質隨機插入宿主基因組,基因編輯則能定點改造想要編輯的基因。」蘇州博騰生物首席技術官孔令潔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基因編輯依賴於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酸酶,類似於外科醫生的手術刀。「目前常用的基因編輯酶主要有鋅指核酸酶、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和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核酸酶。這些核酸酶能定點改造特定的DNA,對基因進行敲除、插入或替換。」


除了核酸酶外,劉如謙實驗室發明的鹼基編輯酶,可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將胞嘧啶轉化為尿嘧啶,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的精準編輯,以更改基因組裡的單個鹼基。


相比於一段一段地更改基因序列的常規基因編輯,這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基因組上造成單個鹼基改變,把腺嘌呤(A)變成鳥嘌呤(G),把胞嘧啶(C)變成胸腺嘧啶(T)。「理論上鹼基編輯可以改變基因組中的任何鹼基,因此大大擴寬了基因編輯的範圍和靈活性。」孔令潔解釋說。


  1. 編輯線粒體DNA面臨兩大難點

「線粒體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和遺傳體系,和細胞核DNA相比,線粒體只編碼少數的基因,但這些基因對細胞功能至關重要。」孔令潔說,線粒體DNA在發生突變後,容易喪失製造三磷酸腺苷的能力,往往會對神經系統和肌肉系統造成損傷,引發母系遺傳的特定疾病。線粒體肌病、多系統疾病、心肌病、進行性眼外肌麻痺等疾病就是這樣發生的。


目前治療一般是給予三磷酸腺苷、輔酶Q10和大量B族維生素等,但效果很不理想,且不能根治。線粒體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成為根治這類疾病的有效方法。


儘管近幾年基因編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這些進步都是在細胞核DNA上進行的,線粒體DNA編輯一直面臨難以解決的問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是從來沒人實現過的,現在應用最廣泛的CRISPR技術面對線粒體DNA也是束手無策——線粒體沒有吸收RNA的機制,所以讓CRISPR技術發揮作用的關鍵成分嚮導RNA(gRNA)根本無法進入線粒體。


「線粒體DNA之所以難以編輯,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線粒體是細胞中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線粒體DNA位於線粒體內部,受到線粒體雙層膜的保護,外源的基因編輯工具很難高效進入線粒體內部;另一方面,線粒體DNA不同於核基因組DNA,缺乏有效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一旦其受到雙鏈斷裂損傷時,就會被降解,而大多數基因編輯工具是利用DNA損傷修復的原理進行編輯,因此在線粒體DNA上很難進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畢蕊博士告訴記者。


孔令潔也認為,一般細胞核基因有兩個拷貝,基因編輯相對容易,而線粒體基因在一個細胞中有許多拷貝,傳統的基因編輯技術依賴於核酸酶,不能編輯線粒體基因。


  1. 有助構建線粒體疾病動物模型

DddA是一種細菌毒素,最初由華盛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約瑟夫·穆格團隊中的一位博士後馬爾科斯·德莫雷斯發現。2018年,德莫雷斯發現DddA具有催化胞嘧啶脫氨轉變為尿嘧啶的活性。而且有意思的是,與其他的脫氨酶不同,這種作用可以直接在DNA雙螺旋上發生,不需要解旋,因而不需要gRNA。


DddA本身是種蛋白質,能夠進入線粒體,又可以直接對雙鏈DNA編輯。穆格當時就想到了只聞其名未曾謀面的同事劉如謙——因為劉如謙團隊之前開發的CRISPR單鹼基編輯器中就有用到過脫氨酶,或許DddA也能夠在相關的領域得到應用。


DddA對哺乳動物細胞來說是有生物毒性的。為了避免這種毒性,研究人員想出的辦法是把DddA一拆兩半,變成兩個沒有活性的部分,進行編輯後讓兩部分重組恢復脫氨活性;然後再將設計好的TALE蛋白與半個DddA相連,這樣DddA們就能夠在編輯位點重逢了。


如何讓組合好的DddA進入線粒體,倒是不難解決。此前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可以利用線粒體的蛋白質吸收機制,穿過線粒體的雙層膜。DddA作為一種胞苷脫氨酶,它能夠實現胞嘧啶、尿嘧啶轉換的一系列操作。


為了使DddA的作用不被幹擾,研究團隊還要再加上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劑,等到下一輪DNA複製,它就可以和腺嘌呤互補而不是和鳥嘌呤互補。從實驗數據來看,加入抑制劑後,編輯效率提高了8倍。


動物疾病模型往往是藥物研發必需的工具。在該線粒體基因編輯技術之前,由於不能對線粒體基因進行精準的改造,因而無法獲得相應的動物疾病模型,大大阻礙了線粒體相關疾病的藥物的研發。


「這一技術的應用,將使動物疾病模型建立成為可能,加快藥物的研發。」孔令潔告訴記者,同時,隨著基因治療的發展,以此項技術為基礎的基因治療藥物,可能成為根治線粒體疾病的有效方法。


「基因治療是有望治癒線粒體DNA突變導致的疾病的重要方法。」畢蕊說,隨著線粒體DNA編輯工具的發展,可以在局部病變組織中將突變的DNA修復成正常的野生型DNA,對局部組織進行基因編輯,既可以避免直接對胚胎基因編輯帶來的倫理問題和安全性問題,又可以直接針對病灶組織進行快速高效的基因治療,惠及更多患者。


此前,劉如謙曾對《自然》雜誌表示,這項研究因還有其他問題需要研究,距離應用到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短期來看,科學家們可通過利用該技術生成動物模型,來研究線粒體突變的影響。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細胞能量工廠病了難根治?細菌毒素助「基因剪刀」精準發力
    細胞「能量工廠」病了難根治? 細菌毒素助「基因剪刀」精準發力線粒體DNA能編碼13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都參與到細胞的能量供應鏈中。而線粒體DNA突變可導致數十種至今無法治癒的代謝性疾病。開發可以精確糾正線粒體DNA的基因編輯工具,將為治療這類疾病打開大門。
  • 「能量工廠」病了怎麼辦?科學家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
    Liu)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oseph Mougous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不依賴CRISPR系統的新型鹼基編輯器(DdCBE),首次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mtDNA)的精準編輯。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基因突變疾病通常由母系遺傳,損害了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
  • 鋒利的「基因剪刀」
    編輯方法的兩名女科學家,以表彰她們提出的CRISPR/Cas9,又稱「基因剪刀」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整個DNA文檔中,一些有意義的鹼基排列片段,就是基因。  基因編輯就是修改這些鹼基片段。這項技術起源於細菌對抗病毒的免疫系統。今年以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引發了遍及全球的疫情。事實上,病毒不光能攻擊人的細胞,還能攻擊細菌,這樣的病毒叫做噬菌體。噬菌體攻擊細菌後,釋放DNA,利用細菌體內原有的分子複製合成更多的病毒,最終撐破宿主細胞。
  • 劉如謙團隊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無需CRISPR系統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內有一套獨立於細胞核的遺傳物質——線粒體DNA(mtDNA),人類mtDNA的長度為16569bp,擁有37個基因,編碼13種蛋白,這些蛋白都參與細胞的能量代謝。
  • 2020諾獎解讀|「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南大專家已研發出2.0版,基因編輯更加精準可控
    此次獲獎的兩位科學家發明的CRISPR-Cas9,是對靶向基因進行特定DNA修飾的技術,是目前基因編輯領域最前沿的方法,被譽為基因魔剪。CRISPR是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的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的病毒。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 基因剪刀都能「剪」什麼
    1 兩位獲獎科學家做了什麼很多細菌的細胞裡有一種適應力免疫系統叫做「CRISPR-Cas」,它可以使細菌偵測到病毒DNA並消滅它。CRISPR-Cas系統中,有一種叫CRISPR-Cas9的蛋白質,它能夠以特殊的方式尋找、剪斷並最後消除病毒DNA。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基因剪刀都能「剪」什麼
    答:很多細菌在它們的細胞裡有一種適應力免疫系統叫做「CRISPR-Cas」,它可以使細菌偵測到病毒DNA並消滅它。CRISPR-Cas系統中,有一種叫CRISPR-Cas9的蛋白質,它能夠以特殊的方式尋找、剪斷並最後消除病毒DNA。
  • 諾貝爾化學獎:發明「基因剪刀」開創基因工程,兩名女學者折桂
    基因是生物最基本的遺傳單位,可視為構成地球所有生命「說明書」的材料。由不同基因組合「寫成」的說明書指示著各種蛋白質的生產及運作,最終構成不同細胞、不同生物,人類亦不例外。要研究不同基因組合,也就是生命內部的運作原理,往往需要通過修改基因實現,但這在過去是一個非常耗時且困難的工作。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基因剪刀都能「剪」什麼?
    很多細菌的細胞裡有一種適應力免疫系統叫作「CRISPR-Cas」,它可以使細菌偵測到病毒DNA並消滅它。CRISPR-Cas系統中,有一種叫CRISPR-Cas9的蛋白質,它能夠以特殊的方式尋找、剪斷並最後消除病毒DNA。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基因剪刀都能「剪」什麼
    1 兩位獲獎科學家做了什麼很多細菌的細胞裡有一種適應力免疫系統叫做「CRISPR-Cas」,它可以使細菌偵測到病毒DNA並消滅它。CRISPR-Cas系統中,有一種叫CRISPR-Cas9的蛋白質,它能夠以特殊的方式尋找、剪斷並最後消除病毒DNA。
  • 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非常重要——她們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 / Cas9基因剪刀。使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些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催生新的癌症療法,並有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夢想成真。
  •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刀」專利如何重寫生命密碼?
    它是從細菌和古菌進化出來抵禦病毒和質粒入侵的RNA指導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其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它利用RNA來引導核酸酶與特定核酸序列相結合併且將它們切斷。當病毒入侵細菌時,細菌能夠捕捉到外來遺傳物質的片段並且將它們整合到自身基因組中的CRISPR序列中。
  • 因開發「基因剪刀」成就基因工程兩名女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基因是生物最基本的遺傳單位,可視為構成地球所有生命的材料。由不同基因組合的說明書指示著各種蛋白質的生產及運作,最終構成不同細胞、不同生物,人類亦不例外。 要研究不同基因組合,也就是生命內部的運作原理,往往需要通過修改基因實現,但這在過去是一個非常耗時且困難的工作。
  • 以「基因剪刀」CRISPR / Cas9技術為基礎,創新基因療法問世
    使用新的細胞模型,遺傳性免疫缺陷慢性肉芽腫病的創新基因治療方法可以在實驗室中更快速和成本有效地測試其功效來自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兒童醫院的一組研究人員使用"基因剪刀"CRISPR / Cas9技術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目標。目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使用新的方法治療嚴重受影響的患者。慢性肉芽腫病是免疫系統的遺傳性疾病。由於基因缺陷,受影響患者的吞噬細胞不能殺死攝入的細菌和真菌,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和具有嚴重不良後果的過度炎症反應。該疾病可以通過從健康供體的骨髓移植形成血液的幹細胞來治癒。
  • 有了「基因剪刀」,真能「逆天改命」?
    CRISPR是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的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的病毒。天然的 CRISPR—Cas9 基因剪刀可以識別病毒中的 DNA,但是今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兩位科學家證明了我們可以控制它們,以便在預定位點切割任何 DNA 分子。在此之前,研究人員若要發現生命的內部運作原理,就需要修飾細胞中的基因。
  • 線粒體不光是細胞能量工廠 其還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
    提到線粒體,我們可能都知道其是細胞的能量工廠,機體能量的源泉,然而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許在其它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前列腺細胞中發現了AR的一個新功能,AR能夠輸入並且集中於細胞的線粒體中,因此其在調節多種線粒體功能上扮演著關鍵作用,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每個細胞中的很多線粒體都能通力協作產生細胞生存所需的大約90%的能量。
  • 獲得諾貝爾獎的「基因剪刀」:重寫生命編碼的工具
    影響重大的分子工具在她們的發現僅僅8年之後,這些「基因剪刀」已經重塑了生命科學。通過這種技術,生物化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現在可以很容易地研究不同基因的功能,以及它們在疾病進展中的可能作用。CRISPR/Cas9基因剪刀當研究人員打算使用基因剪刀編輯基因組時,他們首先人工構建一個引導RNA,該引導RAN與需要剪切的DNA編碼相匹配。剪刀的蛋白質Cas9與引導RNA形成複合物,然後將剪刀帶到基因組中需要進行剪切的位置。A:研究人員可以讓細胞自身去修復DNA中的切口。
  • 獲得諾貝爾獎的 「基因剪刀」:重寫生命編碼的工具
    基因剪刀的歷史或許可能就止於此;但 Charpentier 和 Doudna 在一種給人類帶來巨大困擾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基本機制。這一發現本身令人驚訝,然而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劃時代的實驗研究人員決定試圖簡化基因剪刀。
  • 「基因剪刀」讓皮膚細胞「變身」幹細胞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美國科學家用「基因剪刀」編輯實驗鼠細胞的基因組,成功使皮膚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為培育誘導多能幹細胞開闢了新路。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對成熟細胞「重編程」得到的,像胚胎幹細胞一樣具備分化成多種細胞的潛力,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
  •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編輯技術!「基因剪刀」專利如何重寫生命密碼?
    為什麼會被稱為「基因剪刀」技術?它是從細菌和古菌進化出來抵禦病毒和質粒入侵的RNA指導的適應性免疫系統,其中含有曾經攻擊過該細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它利用RNA來引導核酸酶與特定核酸序列相結合併且將它們切斷。當病毒入侵細菌時,細菌能夠捕捉到外來遺傳物質的片段並且將它們整合到自身基因組中的CRISPR序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