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一直是為人詬病的一個方面,因為這個政策耽誤了中國人接觸世界,耽誤了跟進世界的腳步。
其實清朝的閉關鎖國,也有難言之隱,現在想來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統治,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世界缺少規矩,像極了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
什麼是"黑暗森林理論"?在科幻小說三體中對其有這樣的解釋:
宇宙就是一座,每個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其實清朝當時面臨的也是這麼一個情況,通過航海地理大發現,世界的面貌漸漸地清楚了起來。
五大洲四大洋這些東西在清朝皇帝眼中根本就是謊言,此時的世界各國都在飛速發展,但是國際間缺少一種穩定有序的連結。
這樣的情形意味著國家之間隨時可能發生戰爭,所以閉關鎖國對於清朝政府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世界秩序也是直到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建立的,那時飛機有了,鐵船也有了,還有電話,世界各地溝通變得方便起來,也有助於規則和秩序的建立。
但是在沒有規則和秩序的情況下,清政府小心謹慎也並無太大的過錯,就像《三體》中說的那樣:
不要回復!不要回復!
不只是防止入侵,閉關鎖國對於當時的清朝統治者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經濟一個是思想。
經濟上閉關鎖國,組織了民間跟外國人的貿易。如果開放貿易,那麼百姓就能從洋人手中掙錢。洋人的錢跟清朝的錢必定會發生金融關係。
如果外國超發貨幣的話,對於清朝的國內貨幣市場是一種巨大的衝擊。
而且如果百姓從洋人那裡掙了大錢,那麼清朝政府的地位勢必會下降。等到有一天民間開始用洋人貨幣交易的時候,清朝的貨幣系統可能就要在某些地區崩潰了。
這樣一來財政收入沒有了保障,整個清政府的運轉也要失靈。
第二個好處是思想上的好處
清政府閉關鎖國,徹底隔絕了百姓與外來思想的接觸。此時的中華文化跟世界主流文化已經是格格不入了。
在當時的歐洲已經完成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但是中國卻還是儒家文化唱獨角戲,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
傳統文化不講真理,不講邏輯也不講規律,有的只是拜天拜地拜皇上的說法,所以不適合發展現代科學。
但是這樣的文化適合統治者統治,清朝統治者不需要老百姓懂什麼文化,不需要蒸汽機、汽車、鐵路,只需要老百姓老老實實地聽話,然後按時納稅就完事了。
西洋科技引進後雖然能夠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但是西洋思想也會隨之而來,民主、平等的思想像極了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比它還尖銳。
所以清政府不能讓這種思想流入清朝,要是百姓都知道了這世界上還有地方不用磕頭叫皇上,不用天天叫萬歲爺,估計也得來個"巴士底獄大暴動"。
所以為了清政府的統治需求,閉關鎖國也是最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