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偉在餵養小斑頭鵂鶹
東南網6月20日訊(通訊員 鄭曉菁 李宏圖 本網記者 謝玉妹)「小朋友們,開飯囉!」6月19日,在德化縣龍潯鎮進城大道愛鳥人士邱德偉家裡,他正忙著給日前「領養」的四隻小班頭鵂鶹(俗稱「貓頭鷹」)餵食。
小貓頭鷹的「小屋」是用紙箱做的,只見他打開門,先將水盤、食盤和墊著的報紙取出,清洗了盤子,換上乾淨的報紙,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細緻入微。他說,水和報紙每天都要更換,以保持居住環境的乾淨整潔。
原來,6月15日和17日,先後有一隻和三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斑頭鵂鶹,掉落在潯中鎮鳳池街縣府後停車場,因它們年齡較小,第一隻眼睛又受傷,目前無法飛行,放歸自然極有可能無法存活下去,愛鳥人士邱德偉辦理相關手續登記後,陸續「領養」了他們。
「目前,這四隻小鳥身體狀態良好,能正常進食,待它們有能力獨立生存時,我就會把它們放飛,讓它們回歸大自然。」邱德偉說,接著,他拿出為這些「小朋友」準備的食物,有牛肉和黃粉蟲,「小貓頭鷹是肉食性動物,所以我用肉和昆蟲交叉餵養,使它們保持營養均衡,不過還是以昆蟲為主。」
邱德偉拿起長鑷子,夾起肉放在它們嘴邊晃一晃,逗一逗。「餵食時不能硬塞,要逗起它們的興趣,因為現在是幼鳥,所以人工餵養相當於母鳥餵養,但成年後它們就不再接受人的食物了。」照顧這些鳥兒進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邱德偉說,「一天要餵三次,下午兩點左右、晚飯後和凌晨兩點左右。」而且他特別強調,餵養小貓頭鷹時間性很強,要準時。
邱德偉「領養」的小斑頭鵂鶹
「貓頭鷹在野外生活都是站在樹杈上,如果長期站在平地會對爪子發育不利。」餵食時,一隻站在「小屋裡」的橫杆上,其它三隻都蜷縮在角落裡,原來每隻小鳥的性格不同,有的膽大,有的怕生,當它們害怕緊張時就會倒在地上,「所以除了餵食,平時都儘量不打擾他們。」
因為怕生,他們窩在一塊害怕又好奇,時不時望望外面,而且它們經常像新疆姑娘跳舞時一樣扭動脖子,熟知鳥類習性的邱德偉說因為貓頭鷹看近處的視力不好,要通過這樣的動作調整焦距,辨別周圍的事物。
進食後,邱德偉將小屋搬到店外,讓它們曬了20分鐘的太陽。他解釋說,其實它們需要的是紫外線,紫外線能促進鈣質的吸收和骨骼發育,這樣有利於它們飛翔,更容易在野外生存下來。
俗話說,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邱德偉熱愛鳥類,經常上山拍鳥,熟知鳥類的習性,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並找有經驗的飼養猛禽的機構學習,養起小班頭鵂鶹來就得心應手了。而且他們一家都非常的喜歡和愛護小動物,店裡就養著金毛犬和兔子等,他的孩子也不畏懼,與小動物作伴打鬧。
「家裡還有養烏龜和蜥蜴,那些給小貓頭鷹吃的黃粉蟲就是蜥蜴的食物,蟲子很難找,先拿來給小鳥吃,好在自己有繁殖一些,有時還找棘胸蛙養殖基地要蟲,以保證這些小傢伙不餓著。」邱德偉說,他現在儼然成了這四隻小班頭鵂鶹的全職「媽媽」了。
邱德偉說,差不多養半個月就可以把這幾個小傢伙放飛,讓它們回歸大自然,小貓頭鷹這種物種的獨立能力強,除了第一天帶回來的那隻一眼有殘疾,可能今後獨立生活時會有些困難,其他的都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保護他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邱德偉說,雖然照顧它們很辛苦,但一想到它們不久就要重歸藍天,回歸自然,就覺得自己做一切值,他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喚起大家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