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它做整形,總共使用了3根平時收集的飛羽。李偉 供圖
貓頭鷹順利接受整形。
一把剪刀、一小瓶502膠水、幾節碳素竿稍材質的魚竿,剪去破碎不堪的殘羽,接上備用飛羽,經過半小時的修復,一隻成年貓頭鷹原本凌亂不堪的受傷右翅,很快變得鮮活規整起來。12月1日中午,武漢鳥語林鳥類救助站內,進行了一場特殊的羽毛「整形術」。
貓頭鷹野外遇險
愛鳥人士及時救助
據介紹,接受羽毛修整術的鳥兒名叫「短耳鴞」,也叫夜貓子,是貓頭鷹的一種,典型的夜行性動物,愛在草地活動,喜歡捕捉田鼠之類小動物,是活躍在我市郊區野地的一種常見冬候鳥。
11月29日上午,武漢觀鳥協會的志願者李偉在府河溼地附近,發現這隻受傷貓頭鷹,小傢伙因誤入防護網,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經檢查,右翅3根初級飛羽在掙扎中被絲線掛斷,失去了飛行能力。
當天中午,這隻貓頭鷹被送到武漢鳥語林鳥類救助站,立即補液,進行全方位體檢。
貓頭鷹是肉食性猛禽。初步適應陌生環境後,為維持其身體運行機能。次日,工作人員端來新鮮鴿子肉(人工養殖),餵服葡萄糖水,補充平衡電解質體液,小傢伙很快恢復了活力。
接上三根飛羽
貓頭鷹重回大自然
「受傷鳥兒要保留野性,越早放歸大自然越好……」然而,對於失去了3根初級飛羽的貓頭鷹來說,如果強行野外放飛,效果不好。出於捕獵需要,貓頭鷹羽毛邊緣長有特殊的鋸齒狀「消音」結構,夜間飛行悄無聲息,齊全的羽毛,對其野外生存意義重大。
因為工作關係,38歲的李偉常年和受傷鳥類打交道,不僅積累了一些救助經驗,手中也積攢了一些貓頭鷹的脫落羽毛。在找齊材料後,他和經開區陸生野生動物救助站長洪繼寧,兩人聯手當了一回整形「醫生」。
李偉告訴記者,貓頭鷹單側翅膀有10根初級飛羽,飛羽為中空結構,一般翅膀斷裂是從中間斷開的,用一根類似「鋼筋」的碳素纖維杆,輔以快速固化膠水粘合,就可以將兩頭「接」起來。
給貓頭鷹接羽毛是個細活。整形時,洪繼寧將貓頭鷹控制固定好,防止利爪抓人。李偉透露,這是他第三次給貓頭鷹接飛羽,接飛羽用的支撐「鋼釘」,採用了碳素魚竿末稍的一節。「這種碳纖管材料除了重量極輕以外,還耐水耐用……」
「總共接了三根飛羽,材料花了幾十元,鳥兒重獲新生……」洪繼寧說。當天下午,經觀察這隻貓頭鷹飛行姿態正常後,已成功放歸野外。
翅膀重塑成為一種探索
3D列印助力動物救助
經開區陸生野生動物救助站長洪繼寧說,這幾年,武漢鳥語林經他手每年要做五六次接羽手術。
洪站長指出,為受助鳥類接羽,前提是必須使用相同品種鳥類同一個位置羽毛。羽毛來源必須合理,不能損害其他鳥類;其次不能損害需接羽鳥類的正常生理功能;還有續接方式要儘量環保耐用,以保證功能維持到下次正常換羽。
洪繼寧說,對鳥類來說,羽毛內部沒有血管,某種意義上是物理裝置,鳥類換羽毛,通常一年左右就可重新長羽毛,原有羽毛會自然脫落,因此操作時只要注意消毒,不傷及毛囊,接羽不會造成感染問題。
洪繼寧介紹,鳥兒日常救助中,鳥類觸網時翅膀羽毛容易彎折,除少數情況下,需要將無法留用的羽毛剪去,另續它羽外,更多時候,對於彎折的飛羽,只需用熱水澆一下,就可以神奇地復原。
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研究科科長楊國祥表示,採用碳纖維等先進材料給鳥類接羽毛,近年來成為鳥類救助工作中,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此外,救助人員還嘗試過利用3D列印技術,給受傷的猛禽安裝人工腳趾和鳥喙,以提升野生動物受傷後的生存能力。
記者尹勤兵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