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傑(化名)向記者提供的《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鴛鴦刊」(下兩本),與《醫學信息》(上旬刊)(上左)和《醫學信息》(下旬刊)(上右)。本報記者 來揚攝
「同一期雜誌,一本上面有我的文章,另一本上面卻沒有。這感覺太奇幻了。」
華北某製藥公司員工朱明傑(化名)的論文被刊發在了一本「鴛鴦期刊」上,單位領導不予承認,本有希望在今年9月評上職稱的他不得不吃下「啞巴虧」。
中國青年報記者從朱明傑處獲取了這兩本名稱、期號、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樣,但內容完全不同的「鴛鴦刊」,並對此展開了調查。
兩本雜誌刊載的內容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和朋友交流評職稱發論文的話題,朱明傑恐怕還發現不了這本名為《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雜誌出的竟是「鴛鴦刊」——他和朋友都在同一雜誌的同一期上發表了論文,但兩人拿到的樣刊內容卻截然不同。
今年6月,想在9月評上職稱的朱明傑通過網際網路相中了《醫學信息》(中旬刊)。
「之前聽同事提起過這本雜誌,網上轉載也挺多,感覺比較權威。」朱明傑說。
選中雜誌後,朱明傑將論文發到了網站上公布的編輯部郵箱。3天後,他便接到了「可以刊發」的回覆,另有一位編輯通過電話通知他「需要交納600元」。
按照編輯部要求,「我在6月中旬將錢匯到了該編輯部。7月底,雜誌就寄到了我手裡。」 朱明傑說。
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朱明傑的論文發表在《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上。但讓朱明傑沒想到的是,「今年8月我去湖北,看到朋友處有一本同一期的《醫學信息》(中旬刊),可是翻來找去,始終沒找到我的那篇論文。」
8月中旬從湖北回到單位後,朱明傑將刊有自己論文的那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提交給了人事部門,與他一同提交雜誌的還有另一位同事。
令朱明傑詫異的事情又發生了,「雖然我和同事都是在同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上發表的論文,可是我手裡這本上面沒有他的論文,他手中的那本上面沒有我的論文。」
中國青年報記者仔細對比了朱明傑與其同事提供的兩本雜誌後發現,儘管這兩本雜誌的封面和扉頁都標明了是2011年第7期的《醫學信息》(中旬刊),且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的印刷完全一樣,但是,兩本雜誌刊載的內容完全不同。
此外,兩本雜誌的頁碼編排也不一樣。其中,刊登朱明傑論文雜誌的起止頁碼分別是「2865」和「3194」,而刊登朱明傑同事論文的雜誌的起止頁碼則為「3195」至「3520」。
「說這兩本雜誌沒關係吧,但頁碼還是接著的,跟兩口子一樣還成雙成對。」朱明傑說, 「簡直就是一對『鴛鴦刊』。」
記者通過新聞出版總署新聞機構查詢系統查詢得知,《醫學信息》的主管主辦單位均為「陝西省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雜誌上除註明本社固定的採編人員,還有21位醫療領域專家擔當特約編委。
編輯部稱:兩個版本都是正規的
在發現《醫學信息》(中旬刊)存在「鴛鴦刊」的現象後,朱明傑撥打了雜誌上公布的聯繫電話求證。一名女性編輯告訴他,他收到的那一本樣刊是「正規的」。
「她告訴我,『我們是正規期刊,就是兩個版本,都可以用來評職稱。』」朱明傑對記者說。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醫學信息》(中旬刊)北京編輯部,詢問關於「鴛鴦刊」的現象。
「我們現在是兩個版本,但都是正規的,都能在知網查詢到。」一位郭姓編輯告訴記者。
當記者詢問為何同一期要出兩個版本時,郭編輯表示:「考慮到你們需要發論文,如果我們出的少,你們根本就排不上,如果一期出一本,就要排到明年了。」
雖然編輯部是想「成人之美」,但《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分身有術」卻讓朱明傑面臨尷尬——由於單位領導無法辨別兩本雜誌的真偽,已經對他們下達了「最後通牒」:「弄清真偽後再向單位遞交」。
「領導也不知道誰的雜誌才是真的。」朱明傑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同單位的作者因發表在同一期雜誌的不同版本上而「撞車」,《醫學信息》(中旬刊)的編輯們已經想了一些辦法。
「我們當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組稿時都錯開了,兩本之間沒有相同單位的。」郭編輯告訴記者,「本來想在每一本上面都寫上什麼什麼版,但是怕被理解成是增刊就沒寫。」
他還表示,《醫學信息》(中旬刊)不但有樣書寄給作者,而且在知網、龍源、維普、萬方等期刊電子資料庫上「都能查到」。
在國圖查不到其近期刊物
在朱明傑提供給記者的兩本《醫學信息》(中旬刊)上,都標明該雜誌已被中國知網等電子資料庫收錄,並在封三附上了其中3家的「收錄證書」。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中國知網的電子資料庫上查到了《醫學信息》(中旬刊)的相關信息和近年所收錄的文章目錄。印刷版的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鴛鴦刊」中刊載的近800篇論文在知網的資料庫中都能被檢索到。
然而,記者在國家圖書館的期刊閱覽室卻沒能找到《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實體刊物。
國家圖書館期刊閱覽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見到記者提供的這兩本2011年第7期《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鴛鴦刊」後,也表示了驚訝,「還能這樣出刊的?」
她隨即帶記者前去查找這本雜誌,但在對應的書架上,只找到了《醫學信息》的上旬刊和下旬刊。並且,只有上旬刊有今年的現刊,下旬刊只有2010年的過刊。
在與國家圖書館中文採編部的工作人員聯繫後,記者得知,《醫學信息》雜誌社今年只向國家圖書館提供了其上旬刊。
「我們多次向雜誌社催繳,但一直沒催上來。」 國家圖書館中文採編部工作人員陳國英告訴記者,原則上所有具有ISSN號和國內刊號的期刊均會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一般來說,每一期雜誌要寄送5套,其中兩套留存在位於國家圖書館地下一層的庫房裡,其餘的放到開架閱覽的期刊閱覽室。
「但有些刊物他們(指雜誌社——記者注)不向我們主動寄送,或者只寄送一部分,讀者就沒有辦法在期刊閱覽室裡看到。有時有讀者來詢問,為什麼在網上能查到被收錄了,但在書架上找不到。對此我們也沒有辦法。」陳國英說。
陳國英也是第一次見到朱明傑提供的《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實體刊物。在庫房裡,工作人員也只找到了兩本2010年3月的《醫學信息》(中旬刊),封面的期號是「2010 3B」。
「這可能是催繳時的意外收穫。」陳國英說,「要不是你們找來,我們也發現不了。」
以刊發論文為主,最少的篇幅不足500字
記者了解到,《醫學信息》雜誌是從2009年4月起正式變更為旬刊的。雖然使用的是同一個ISSN號和國內刊號,但《醫學信息》的上、中、下旬的雜誌在外觀上相差甚遠。
《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封面底色是白色,有大幅插圖,刊名用淺紫紅色印刷;《醫學信息》(中旬刊)的封面底色也是白色,但沒有插圖,刊名用深藍色印刷;而《醫學信息》(下旬刊)的封面底色是紅色,刊名用深紅色印刷。
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與朱明傑提供的那兩本《醫學信息》(中旬刊)的「鴛鴦刊」相比,《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分身術」似乎更為明顯。
記者仔細翻閱了存放在庫房書架上的所有近兩年的《醫學信息》(上旬刊)後發現,原本應該在每月上旬出版一期的《醫學信息》(上旬刊)也被分為兩個版本。兩個版本的《醫學信息》(上旬刊)的封面基本相同,採編人員也是同一批人;但如果不細心對照,很難看出在兩個版本的雜誌封面右上角的標註存在區別:一版標註為「內科·管理」,另一版標註為「外科·藥技」。
無論是上旬刊、中旬刊還是下旬刊,《醫學信息》雜誌刊登的內容主要是各地醫護工作者的論文。除個別文章外,近兩年《醫學信息》雜誌收錄的大多數論文一般是「一頁一文」,有的頁碼上刊登了兩篇論文——篇幅最短的不到500字。
記者在《醫學信息》雜誌的一份「稿約」中看到,編輯部對來稿的要求為,「研究論著稿件一般約5000字」,但在記者翻閱的多期雜誌中,字數在5000字以上的稿件幾乎沒有。
「我刊登在《醫學信息》(中旬刊)的論文佔了1個頁碼,大概2000多字。」朱明傑告訴記者。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了刊發朱明傑論文的那一本《醫學信息》(中旬刊),這一本雜誌只有330頁,但刊登了386篇論文。
此外,合署兩三位作者名字的論文經常可見,多的甚至有7位合署者。記者還發現,東北某醫科大學的3位學生在同一期雜誌發表了兩篇文章,兩篇文章前後相鄰,只不過作者排名順序做了變化。
一期「鴛鴦刊」版面費約可達40多萬元
記者以投稿者的身份向一位負責為《醫學信息》雜誌組稿的論文代理詢問,是否可以在同一期發表兩篇文章。
「只要論文是原創,通過審核就可以同時刊發。」對方回答。沒等記者問下一個問題,對方便回復稱:「2500字符內600元,5000字符是1200元,你自己挑。」
依照《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的目錄,記者聯繫到了幾位論文作者,他們都表示自己是交了錢之後才發表論文的。
「論文收費和看病送紅包一個道理,只有收了費才感覺論文發表有把握。」
「我們需要發論文評職稱,雜誌社需要掙錢營生,各求所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
記者採訪到的幾位作者都認為雜誌收費發論文的現象不足為奇。
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華北某縣人民醫院作者趙國強(化名),詢問論文發表經過。「文章是我代王麗敏(化名)寫的,我只是給同事幫個忙,王麗敏交了多少錢我也不清楚,但肯定是交錢了。」趙國強告訴記者。
「一個版面800元,我交了800元發了一篇論文。」西南某市級醫院的李虹(化名)說,與她一同署名的還有另外四位同事。「我今年要評副主任護士,雖然署了5個作者,但錢是我一個人交的,因為我是第一作者。」李虹告訴記者。
今年8月在《醫學信息》(中旬刊)發表過一篇論文的內蒙古某醫院的陳大建(化名)告訴記者,「9月我還有一篇,交了兩個800元。第一次交錢心裡沒底。但是沒上當,交錢就給登,刊物也寄來了。」
記者粗略計算,刊登朱明傑論文的那一期《醫學信息》(中旬刊),如果每篇論文收費按600元計,一期刊登380篇,出「鴛鴦刊」的話,純版面費收入便可達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