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觀上看,冒牌「《中華全科醫師雜誌》」(右)與正版高度相似,不少受騙醫生難辨真假。實習生 周珊珊攝
多名受騙醫生寄給《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的冒牌「稿件刊發通知」。該「稿件刊發通知」稱,800元以上的論文版面費「必須設置密碼匯款」。實習生 周珊珊攝
「目前,社會上有非法團夥冒充《中華全科醫師雜誌》,以虛假網站騙取醫生在線投稿或郵箱投稿,以快速刊出文章為誘餌騙取版面費,其手段隱蔽,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上當醫生除了承受數額不菲的經濟損失外,還會無端承受時間成本和學術不端輿論風險。」
在7月4日出版的第7期《中華全科醫師雜誌》上,編輯部刊出了這樣一則「嚴正聲明」,並列出冒牌雜誌用於行騙的網址。
這已經是《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以下簡稱「編輯部」)連續第22次刊出類似的打假聲明了。從2011年9月發現雜誌被假刊冒牌起,編輯部堅持通過刊發聲明,聯合受騙的醫生維權,向公安機關報案,向文化、工信、稅務、郵政等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等方式打假。
然而,編輯部投入打假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冒牌雜誌和網站的影響力似乎越大。受騙的醫生數量仍在增加,而造假者目前仍逍遙法外。
意外發現的「高仿」假刊
編輯部的打假行動,始於兩年前的一封退信。
2011年9月21日,一封蓋著「退信」戳兒的郵件被「退回」到了編輯部。拆開信封后,一本2011年第3期的「《中華全科醫師雜誌》」出現在編輯面前。
細心的編輯發現,這封退信中的雜誌的封面顏色比正刊的略淺,封面右下角的中華醫學會的圖標比正刊的略扁。
翻開這本雜誌,夾在第一頁的稿約露出了馬腳。
「我們不接收電子郵件投稿和紙質稿件,作者只能通過中華醫學會的遠程稿件管理系統投稿。」《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主任邵雋一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編輯部不會另外在雜誌內附夾頁向訂戶約稿。
而夾在這本雜誌裡的稿約顯得煞有其事:在「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的紅色抬頭下,有一段關於雜誌出版情況的介紹,表示「長期面向全國各地醫院徵集論文」,還詳細說明了徵稿範圍、欄目設置、文稿要求和投稿方式。
在投稿方式一欄裡,稿約稱作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傳真和郵寄這3種方式投稿,隨後附上了聯繫電話、投稿郵箱、網址等信息。然而,除地址和郵編外,其他信息和編輯部的都不一致。
邵雋一還發現,退信中的「雜誌」在版權頁留下的聯繫電話、郵箱和網址也不是編輯部的,其他內容則與正刊一致。
她意識到,被郵政部門退回來的雜誌,是一本「高仿」假刊。
此後,編輯部又接連收到內含假刊的退信。邵雋一發現,連這些退信所使用的信封都是仿製的。
正當編輯們對這些被退回的「高仿」假刊不明所以的時候,2011年10月8日,編輯部收到了一張不尋常的郵局匯款單——這張匯款單的附言一欄註明了「版面費」和一串16位的編碼,然而,編輯們卻無法在稿件系統中查到該匯款人的論文。
編輯部隨即按照匯款單上留下的聯繫方式,與匯款人通了電話。「這才明白,原來是有人冒充編輯部的名義,通過寄送假刊和所謂的稿約,騙取醫生版面費。」邵雋一告訴記者,造假者讓作者通過郵政「密碼匯款」的方式匯款,而最終沒有被騙的作者因為沒有採用「密碼匯款」,而是採用了常規「按址匯款」方式,匯款單便直接投遞到了編輯部,因此避免了經濟損失。
2011年10月10日,編輯部接到了第一個來自受騙者的電話。
「那名醫生打來電話問,『為什麼我按要求給你們匯了版面費,你們卻還不給我發論文?』」邵雋一說,「我們就詳細詢問他投稿的情況,請他把收到的『稿件刊發通知』傳真給我們。」
記者在所謂的「稿件刊發通知」上看到,造假者先註明作者被「錄用」的稿件信息,稱將於某年某期刊發,需要交納版面費若干。隨後,用一段粗體文字提醒作者需採用「密碼匯款」方式匯款,「匯款後請致電本刊編輯部告知密碼」,並附上聯繫電話、網址和郵箱,右下方還加蓋了「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的「公章」。
邵雋一告訴記者,受騙醫生收到的「稿件刊發通知」都是偽造的,上面列的信息,除地址和郵編外,聯繫電話和電子郵箱均非編輯部的,所列的網址打開後是一個仿冒中華醫學會網站製作的釣魚網站,而右下方的「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的「公章」則是私刻的。
「編輯部沒有獨立的公章和財務章。」邵雋一說,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立即向中華醫學會的領導匯報,並開始收集證據,準備打假。
「李鬼1號」沒打倒,「李鬼2號」又現身
編輯部啟動的第一項打假行動,是在雜誌上刊登緊急聲明。
「近期,多家醫院和個人收到《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1年第3期盜版版本,該盜版本粗看難以識別,仔細審看能夠發現紙張和印刷質量低下,內容錯誤多,且插有『徵稿徵訂啟事』,所有給出的電話、郵箱和網址均為偽造。以此誤導作者投稿,以刊出文章為誘餌,收取巨額版面費,非法獲利。」
邵雋一告訴記者,從2011年第10期開始,編輯部開始在雜誌上刊登聲明自證清白。
但仍有一些假刊被「退回」,編輯部也繼續收到受騙醫生「誤寄」的匯款單。與此同時,打電話到編輯部要求「驗明正身」的作者越來越多。
編務馬宇(化名)因此多了一項任務:負責向打來電話的受騙醫生解釋正刊與假刊的區別。
「幾乎每周都會接到幾個受騙醫生打來的電話,在這兩年評職稱前後會比較集中。」馬宇說,今年5月下旬,他每天要接七八個這樣的求證電話,「有的下午,打來的電話就一直沒斷過。」
「他們中一些沒有投稿經驗的醫生,按照造假者說的方式匯款,匯完款後卻不見下文,之前留下的電話再也打不通了,才從網上找到我們的電話打過來求證。」馬宇說,還有一種情況是作者在匯完款後收到了假刊,但在電子資料庫上沒有查到發表記錄,於是查到編輯部電話打來諮詢。
為儘可能幫助受騙醫生維權,馬宇會詳細詢問並記下對方的個人信息,並告訴他們該如何保存證據,以便向公安機關報案。記者看到,在馬宇用作登記的本子上,已經記下了百餘名受騙醫生的情況——這些醫生來自20餘個省份,單筆被騙金額最高的為5600元,平均每人被騙約2300元。
「這本子裡記的只是那些願意留下個人信息的醫生,還有一些被騙的醫生不希望留下聯繫方式。」馬宇說。
「這些反饋回來的受騙信息只是冰山一角。」邵雋一拿起一本假刊向記者分析,一本假刊平均刊登35篇論文,按照發一篇論文收2000元版面費計算,一本假刊可騙得7萬元。「這還是花錢給發了的情況,還有很多作者匯了款,卻連假刊都收不到,造假者也不再接聽他們的電話了。」邵雋一說。
從2012年第1期起,編輯部開始在雜誌上刊登「嚴正聲明」,打假行動進入常態化。但這似乎並沒有遏制假刊、假網站的仿冒勢頭。讓邵雋一和她的同事沒想到的是,對第一個造假者的打假還未見成效,2013年年初,第二個造假者又冒了出來。甚至,這兩個「李鬼」還都以「李逵」自居。
馬宇告訴記者,今年3月,他接到一名受騙醫生的來電。對方在電話中稱,自己很早就按要求匯出了版面費,詢問論文為何還未刊發。
「我問他,『你投稿的編輯部留的電話號碼是多少?』他一說我就知道了,碰上假刊和假網站了。」馬宇告訴記者,原本以為把編輯部的聯繫方式和投稿渠道告訴對方就可以了,但讓他意外的是,對方又報出一個電話號碼來。
原來,這名醫生在上過一次當後,又上網查到了另一個號稱是「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的「官方網站」。他隨即打電話去諮詢,該假網站的接線員聽完情況後回覆說,「你上當了,那個網站是假的,我們才是真的,你把稿件和版面費發給我們吧。」
於是,這名醫生又被騙了幾千元。這兩次被騙的經歷讓他得了「疑心病」,在聽完馬宇的解釋後,他半信半疑地問:「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才是真的呢?」
對此,馬宇感到十分無奈:「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打假,但『李鬼1號』還沒打倒,『李鬼2號』又現身了。」
求援無門,正刊打假屢屢氣短
除了自證清白,編輯部不是沒想過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求援。在一份「大事記」上,邵雋一詳細記錄了編輯部維權的經過。
「2011年1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衛總隊的警察來學會了解情況。醫學會辦公室提交了給公安部門的函。」「大事記」寫道。
記者看到,上述函件以中華醫學會的名義出具,請求公安機關偵破造假者仿冒《中華全科醫師雜誌》詐騙版面費的行為。此外,編輯部還列舉了此前自行打假維權所做的調查和收集的部分證據。
4天後,中華醫學會保衛科帶回了公安機關的反饋,稱調查到了冒名網站的IP位址和註冊人。但邵雋一被轉告稱,公安機關要對此立案,需要達到兩萬元的數額標準,希望編輯部繼續收集證據。
於是,編輯部開始詳細登記每一名打來電話的受騙醫生的信息,並統計他們的被騙金額。截至2012年1月,僅編輯部統計的受騙金額即已超過兩萬元;從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編輯部共收到16張由作者「誤寄」的匯款單,數額總計3.2萬餘元。
2012年3月,編輯部再次通過保衛科聯繫公安機關,希望能夠就此立案,並對冒牌網站採取「封網」的措施。
但這一次,編輯部被告知,雖然受騙金額總數已達到立案標準,但具體的受害人不在同一個地區。「我們收集了詐騙金額超過兩萬元的證據,去東華門派出所報案。但警官說,這些被騙的人需要在同一個派出所的轄區才行。」邵雋一說,警官還告訴她,編輯部並未因此受到直接的經濟損失,應當由受騙醫生自行去當地公安機關報案。
「可是,每個受騙醫生上過一次當後就不會再受騙了,損失也只是幾千元,即使在當地報案,也難以達到兩萬元的立案標準。」對於無法聯合受騙醫生報案的現實障礙,邵雋一感到很無奈。
尋求公安機關立案不成,編輯部開始尋找其他的途徑。2012年4月,有受騙醫生向編輯部反映,稱在其強烈要求下收的發票無法在單位報帳,財務認為發票不合格。
拿到發票的邵雋一發現,受騙醫生寄回的根本就不是中華醫學會開具的正規發票。
「多數情況下,造假者是不會給投稿醫生寄發票的。如果投稿醫生要得狠了,造假者就會給對方假發票。」邵雋一說。
記者在一名受騙醫生寄回的材料中看到,他拿著發票去醫院財務科報銷時被告知,該發票雖然是真的,但沒有加蓋公章,且發票領購單位是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因此無法入帳。
而另幾名受騙醫生寄回的發票上雖然加蓋了「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的「財務專用章」,但邵雋一一眼就看出破綻,「那些都是私刻的『蘿蔔章』,編輯部不是獨立法人,根本沒有自己的財務章。」
這些假發票為編輯部打假提供了一個新方向。2012年5月30日,邵雋一通過北京市國稅局稽查中心舉報電話舉報了造假者使用假發票的行為,對方讓編輯部寫一份詳細的情況說明,連同假發票一起送往稽查中心處理。
然而,這一維權途徑也沒走通。稽查中心的答覆是,因造假者不是法人單位,不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更讓編輯部鬧心的是,目前在網上搜索「中華全科醫師雜誌」,假網站的排名竟然在正刊之前,甚至在2012年4月至6月間,假網站一直排在搜索結果首頁的第一位。
「我們在2011年剛發現有冒牌網站時,曾經撥打過百度的投訴電話反映此事,當時把假網站給拿下來了。但之後又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百度的投訴電話就打不進去了。」邵雋一告訴記者,在今年3月發現第二個假網站後,編輯部進行了持續的觀察,發現這兩家網站的排名一直出現在百度搜索頁面的前兩頁。
醫學期刊被冒牌並非個案
手持大量被侵權的證據,自行維權而收效甚微,四處求援卻應者寥寥。記者調查發現,《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遭遇的冒牌尷尬,在醫學期刊界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2年11月8日,網友「非洲十間」在醫學專業論壇丁香園論壇上發帖提醒醫生同行,「網上投稿須防騙子」。他當時在百度上搜索「中國醫師雜誌」,在搜索結果的第一頁出現了一個假網站,而正刊的網址卻排在第二頁以後。
同樣中招的還有網友「仁者無憂」,他描述的上當經歷與多數受騙醫生相似,「可笑的是他們也給我『發表文章』,郵寄雜誌,列印發票。投訴無門,無可奈何。」
今年4月6日,網友「wujinzhu」跟帖回復了他被冒牌「《中國醫師雜誌》」誤導的詳細經歷——他於2012年11月在百度搜索時被排名靠前的假網站迷惑,通過郵箱投稿後收到了虛假的採錄通知。對方在電話中稱,該投稿將於2013年第4期刊發,讓其將2000元版面費匯至一個銀行帳號。然而,當他在今年3月再次撥打電話時,卻一直處於佔線的狀態。意識到可能受騙後,他去當地公安報案,並開始調查假刊的真相。
記者發現,「wujinzhu」調查所得的「《中國醫師雜誌》」造假者的作案手法和《中華全科醫師雜誌》編輯部發現的情況如出一轍,都是通過郵寄假刊另附稿約的方式吸引醫生注意,同時註冊與正刊網址相近的域名,並製作一個高仿假網站。當有醫生投稿後,造假者會寄出蓋有假公章的所謂稿件錄用函,並要求受騙醫生匯款。如果投稿者索要發票,造假者會在寄送假刊的同時附上僅憑外觀難以識別的假發票。
類似的,丁香園論壇上還有對冒牌「《北京醫學》」、冒牌「《中國臨床醫生》」等假刊的聲討。
而像「wujinzhu」這樣詳細寫出受騙及維權經歷的醫生也只是少數,多數受騙醫生對發帖曝光、向公安機關報案等維權途徑的前景並不看好。多名受騙醫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知道該怎麼去追究造假者的責任,也沒想過能追回自己被騙的錢財,至多是「吃一塹長一智」,之後在投稿時更加謹慎。
前後向假刊投去3篇論文的高星潔(化名)共被騙走「版面費」5000元。她告訴記者:「編輯部讓我去報警,可是派出所根本不給立案,只是備案登記。去年6月知道受騙後我就去備案了,但到現在也沒有任何回復。說實話,我不覺得受騙的錢能追回。」
「對一名醫生來說,為這幾千元較真的維權成本會很高,所以很多受騙醫生不願意去報案。」邵雋一分析說,「對我們編輯部來說,雖然沒有金錢上的損失,但名稱被冒用了,名譽也可能受到損害。如果有關部門不介入,光靠我們自己打假維權是很困難的。」
她不知道,編輯部的「嚴正聲明」還要再刊登多少期,「但我們會盡力為那些受騙的醫生提供幫助,期待能和相關部門一起打擊欺詐,淨化學術環境。」
本報北京7月7日電
相關文章
冒牌期刊屢打難禁根源何在
密碼匯款或為造假者留「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