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13時57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高分十一號02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同時也可為「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信息保障。
該星與高分十一號衛星在軌組網後,將大幅提高觀測效率。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本次發射是長四乙火箭的第66次發射,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45次發射。
據悉,長四乙火箭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單星、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軌道高度700公裡)運載能力可達2.5噸。
在高密度發射態勢下,長四乙火箭試驗隊合理調配資源、持續優化流程,嚴格落實各級質量要求,上下齊心、團結協作,成功執行今年的第三次發射任務。
全力以赴拼任務
「今年長四乙火箭任務比較密集,多發任務交叉並行,任務節點和進度壓力很大。試驗隊需要一邊準備發射,一邊準備下一發任務的測試工作。」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王瑋介紹,「不少試驗隊員剛從酒泉回來,就立刻投入到此次任務中。」
近年來,在高強密度發射態勢下,為壓縮進場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長四乙火箭試驗隊在工作流程優化上下了很大功夫。試驗隊員克服各種困難,立足崗位,紮實開展工作,努力做到以最好的狀態適應新節奏、新形勢。
在星罩組合體轉場期間,正值基地處於多雨季節,試驗隊召開專題會議討論並與基地會商,決定具體轉場時間,更制定了針對性實施方案,在轉場過程中總體和各分系統通力配合,嚴格執行預案,搶抓時機、合理調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轉場用時的新紀錄。
精益求精抓質量
晚上9點半,火箭總裝主任工藝師李坤才從技術區趕回宿舍。這次任務他是帶傷「上陣」。7月底,李坤因交通意外導致眼眶骨折,醫生建議儘快手術,但是考慮到發射任務緊迫、人員安排緊張,他決定採取保守治療。短暫的康復後,他便和試驗隊一同進場。談到自己的傷時,李坤坦言:「工作中眼睛會有一定的疲勞感,但不能因為自己而耽誤了任務進度與人員安排。」
走進宿舍區,隊員們神態專注、步履匆匆,隊委兼某分隊負責人施淼琴正在和隊員商討工作安排。「平時完成廠房裡工作後,大家還會將各個關鍵參數帶回宿舍進行覆核確認。」施淼琴介紹,由於多任務並行,晚上試驗隊員還要為後續任務開展先期研究設計工作。「有時隊員需要身兼數職,工作量確實不小,但大家的工作熱情一直很高。」施淼琴說。
試驗隊裡,有年紀輕輕已經進場三四十次的「老隊員」,有退休留用多年依然奮戰在基地一線的「老法師」,還有初出茅廬第一次進場的新隊員和見習隊員,更有70後、80後等一批中流砥柱的核心、骨幹隊員。
大家感受最深的還是試驗隊裡「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和對質量的苛刻要求、對成功的堅定追求。
作為成熟型號,試驗隊裡的每個崗位都有清晰的作業指導書,只要按照工作流程精確完成每項操作、仔細落實每個細節,火箭就一定能成功。即便如此,試驗隊對質量的把控始終是嚴之又嚴。
一切為了成功,一切確保成功。當任務圓滿成功的消息傳來,試驗隊員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短暫的喜悅後,火箭試驗隊又迅速投入到了下一次並行發射任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