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專項被譽為「天眼」工程,是我國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與其一起進入專項名單的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飛機等項目。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人類智慧的強大,從陸地的探索,到海洋、藍天的探索,再到太空的探索,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我們的技術不斷地進步。
「打航母」這個詞彙在現今中國已經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國DF21,DF26飛彈的服役,能夠在茫茫大海上擊中一艘300米長的航母,飛彈的精度以及飛行控制一定非常優秀,誠然這種觀點是正確的,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在幾千公裡之外攻擊一艘航母僅僅依靠精度高是遠遠不夠,中國能夠「打航母」,最需要依賴的是中國發現航母,以及跟蹤航母的能力,如果連航母都發現不了或者發現了跟蹤不到,飛彈再好也只是個沒頭的蒼蠅。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高分六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說,兩者將形成「2米/8米光學成像衛星系統」,大大縮短重訪時間間隔,「時間解析度從4天縮短到2天」。作為高分家族裡的老大哥,高分一號早在2013年4月就已成功升空,到如今和高分六號「配對」,已等了5年之久。肩負著高分家族開疆拓土的使命,高分一號的最大特點是「大幅寬成像」,能將視野範圍內800公裡的事物都納入進來, 4天即可完整觀測地球。
發現航母還得依靠衛星,但問題是,衛星在對地觀測時,大氣是運動的,雲是動的,霧是變的,同時航空母艦是運動的,我們的偵測衛星也是運動的。如果要看得清楚一點,就得降低軌道,降低軌道的弊端是過頂時間短且視域有限。要想視域寬,衛星軌道就要高,這樣就犧牲了清晰度。可以看得出,我國能夠「打航母」的背後,是我國雄厚科技實力的支撐。
軍用衛星的要求太高,很多國家不具備這樣的技術。要知道,軍用衛星大多使用的是可見光和紅外線裝置,它們在遙遠的太空,需要持續不斷地將地球上的情況收錄,收取重要的情報,然後將其輸送到地面。放眼整個世界,也就只有美國建立了一套覆蓋全球的軍用衛星系統。我們都知道,美國素來認為自己擁有這些理所當然,別人有就很不正常。
前幾日由我國民營企業藍箭航天(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總裝完畢,9月後擇機發射。朱雀一號的出現將使我國反航母事業部分進入商業化,吸收的民間資本以及商業運營效率將極大的降低火箭發射成本。
最有意思的是,「朱雀一號」的技術負責人蔚萊給記者舉了一個朱雀一號運營的例子,蔚萊說:「航母在南海航行,我們如果要知道航母的具體動向,『朱雀一號』可以在一個小時內打一顆衛星,定點在相關海域上空進行觀測、評估。」負責人的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朱雀一號的軍事用途,當然不是其主要用途。
在朱雀一號的技術下,我國可以在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補星,完全可以銜接偵察衛星空檔,不間斷的監視航母,為DF21/DF26提供導航。可以說,有了朱雀一號的參與,我國的「打航母」體系更加完善。
曾經,美國表示,中國想要擁有這樣的軍用衛星,起碼得等30年。不過,顯然美國這次要被狠狠地打臉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國的「天眼」,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們僅用了十年時間,就研發成功,隨後又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軍事偵查衛星。目前,在我國的努力下,已經實現了對全球多了地區的偵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要美軍有什麼動向,我們都能夠盡收眼底。面對我國的「天眼」,外媒表示,以後將毫無隱私可言。
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分發高分衛星數據約1500萬景。其中,16米數據已全部替代進口,2米/8米數據自給率80%以上,1米/4米數據部分替代進口,自主雷達衛星數據供不應求——高分衛星數據已全面進入主要應用領域。些國際合作中,高分家族的這些「天眼」神探,在很大程度上讓中國航天的「腰杆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