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河遙相望,星間鏈路搭橋梁

2021-01-21 騰訊網

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723

3月底,第54顆北鬥衛星進入長管模式,這意味著距離北鬥三號(BDS-3)組網成功還差一顆衛星,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北鬥全球系統,並向用戶提供服務的目標更近一步。

與BDS-2衛星相比, BDS-3衛星「量身定製」了許多新裝備,這其中比較亮眼的是實現衛星間互聯互通的星間鏈路技術。

01

星間探索路漫漫

星間鏈路是實現導航星座自主導航的核心,是提升衛星導航系統自主運行能力的關鍵。

自上世紀80年代,Ananda等科學家針對GPS提出了自主導航框架,並採用仿真數據對其可行性進行了驗證。隨後,ITT空間與通訊部改進了Ananda的方案,設計了自主導航原型系統,並由美國宇航公司進行了地面驗證試驗,於1990年進行了飛行搭載試驗。

GPS在隨後的Block-IIR、Block-IIF系列衛星上均搭載了UHF星間鏈路載荷。

我國對於星間鏈路和自主定軌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理論和仿真實驗分析。

2015年,擁有我國自主產權的星間鏈路載荷在北鬥試驗衛星上首次亮相,對建鏈方式、測距精度和數據傳輸時延及效率等多項內容進行了實驗驗證。

北鬥星間鏈路通過高-中軌、中-中軌衛星鏈路和星-地(地面錨固站設備)鏈路,實現「一星通,星星通」。

圖 北鬥三號衛星建鏈示意圖 (楊宇飛,2018)

02

星間建鏈好處多

提出星間鏈路這一概念的目的是降低導航衛星對地面運控系統的依賴,通過星間測距、星間通信和星上數據處理,實現導航星曆的自主更新。但對於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而言,意義絕不僅限於此。

圖 一星通, 星星通

意義之一:彌補地面測站分布稀疏性缺陷

受各方因素限制,北鬥系統不可能像GPS一樣實現全球布站以支持系統日常運行和控制。

有了星間鏈路,導航衛星也成為移動的觀測站,彌補監測站分布局限性和稀疏性對星座精密星曆確定的不利影響。

圖 星間鏈路支持區域監測站精密軌道確定

意義之二:提高導航星曆更新頻度

常規地面運控模式下,導航星曆更新需要經過監測站數據採集、主控站數據處理以及導航星曆上注三個階段,需要經過遠程地面站之間數據傳輸、星地之間數據傳輸等過程,受地面注入站與衛星之間可見性的影響,降低導航星曆更新頻度的受限因素更多。

自主導航直接利用星間測量和星載處理更新導航星曆,減少了星地之間數據傳輸環節,相比而言,導航星曆數據齡期可以更短。此外,通過境內注入、星間轉發的方式,可以解決境外衛星星曆的難題。

圖 BDS-2、BDS-3導航星曆數據齡期對比

意義之三:提高導航系統可靠性

自主導航產生的導航星曆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數據源可用於在軌評估地面運控系統上注星曆,為地面預報星曆精度在軌實時評估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增強了系統運行穩定性。另外,星間測量的高可見性及測量頻度,可有效提高衛星可監測弧段,增強系統完好性監測能力。

03

星間連著你我他

星間鏈路是北鬥三號的亮點,但絕不是導航星座的專利。

浩瀚星河遙相望,星間鏈路搭橋梁。星間鏈路不僅是導航星座內衛星溝通的橋梁,更是打破不同類型衛星通信壁壘的利器。

遙想未來,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甚至空間站都可以通過星間鏈路進行聯通,實現「太空一星通,星星通」。

技術探索永無止境!

堅定信心,戰勝疫情

相關焦點

  • 星間鏈路:讓太空中的北鬥三號衛星「手拉手」
    中新網西安8月2日電 (記者 田進 通訊員 張昊)記者2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了解到,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採取了星間傳輸、地基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高軌、中軌衛星及地面站的鏈路互通。在衛星之間搭建的通信測量鏈路被稱為星間鏈路,星間鏈路是北鬥三號實現全球導航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
  • 西昌航天「通信人」用身軀搭建通信橋梁 用生命守護星間鏈路
    蒼穹浩瀚,留下了中國火箭呼嘯而過的軌跡。宇宙無垠,見證了代代航天人書寫的大國擔當。1970年,一大批創業者響應黨中央號召,從大漠深處轉戰四川大涼山。在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開始了中國航天的新長徵。老一輩創業者靠著肩扛手推,在人跡罕至的窮山溝架起了為祖國騰飛的「天梯」。
  • 「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新華社武漢8月13日電(記者胡喆、譚元斌)記者從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新突破。兩顆衛星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行雲二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我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通信零的突破
    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突破
    記者8月1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兩顆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搭上這趟地鐵,一起去天眼星探險吧!
    小時候 我們總是仰望星空想像著浩瀚的宇宙是什麼樣子如果能去太空漫步就好了小時候的我們常常這樣想長大後 我們依然堅定信念追逐著曾經的太空夢那麼 就在今天搭上這趟快樂的動漫主題地鐵一起去天眼星探險吧車廂內浩瀚宇宙星辰璀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釋放著神秘的力量。天眼來到車廂中,邀請小朋友一起成為時空旅行者……
  • 浩瀚星空中的中國星
    【浩瀚星空中的中國星】從北鬥一號立項到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幾代北鬥人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用信念之火點燃了北鬥之光。他們把深沉的家國情懷融入科技強國的創新實踐中,他們是浩瀚星空中最閃亮的那顆星。面對這支滿懷志氣和勇氣的團隊,你有哪些話想說?@浩瀚太空:以北鬥定位服務為例,大到地理測繪、救災減災、應急搜救,小到地圖導航、共享單車、快遞查詢,背後都有北鬥的身影。如今,北鬥正不斷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徵途:聽說北鬥團隊平均年齡才只有30多歲,真的很佩服他們。
  • 航天科工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 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蒼茫宇宙,遙遙萬裡,如何在衛星之間建立高速率通信鏈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基於虹雲工程星間高速通信需求,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的高性能星間雷射通信終端,通過對高指向性雷射的控制、收發和調製,可以在高速運動的衛星平臺上實現雷射通信鏈路的建立和保持,進而實現遠距離星間高速通信。8月初,經實驗室動態和靜態等多項性能測試,各項指標滿足方案設計要求。
  • 雷射鏈路空間雙向通信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近日,&34;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34;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這是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根據統計,&34;01星、02星的雷射通信載荷質量6.5千克,在軌功耗80瓦。
  • 漢產衛星成功驗證一項技術,我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通信零的突破
    楚天都市報8月13日訊(記者 李月媛 實習生 丁鍾夏 通訊員 李文卉)13日,記者從鄂企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近日,被稱為「湖北造」的」「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
  • 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航天科工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當前,基於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寬帶通信網絡已成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主要形態,星間雷射通信是星座組網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比傳統的微波通信,空間雷射通信以其大通信容量、小體積、高保密性等優點,成為星間組網的首選方案。
  • 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航天科工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當前,基於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寬帶通信網絡已成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主要形態,星間雷射通信是星座組網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比傳統的微波通信,空間雷射通信以其大通信容量、小體積、高保密性等優點,成為星間組網的首選方案。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宣布,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
  • 今天,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今天,國家航天局在北京宣布,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 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
    聊點科技【浩瀚太空新添吳偉仁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吳偉仁院士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目前正致力於推動探月工程四期、月球科研站等工程規劃論證工作。
  • 浩瀚太空有了一顆「吳偉仁星」
    本報北京9月8日電(記者陳海波)浩瀚的太空上,又有了一顆以中國航天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吳偉仁星」。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命名儀式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多位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