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浩瀚,留下了中國火箭呼嘯而過的軌跡。宇宙無垠,見證了代代航天人書寫的大國擔當。
1970年,一大批創業者響應黨中央號召,從大漠深處轉戰四川大涼山。在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開始了中國航天的新長徵。老一輩創業者靠著肩扛手推,在人跡罕至的窮山溝架起了為祖國騰飛的「天梯」。半個世紀的非凡歷程裡,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接續拼搏,追夢西昌、奮鬥西昌、奇蹟西昌,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融進祖國的星座,將中國航天的「長徵」延伸至深邃無垠的太空。
2000年10月31日,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3年,北鬥一號系統建成;2012年12月27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鬥的建成,舉全國之力;北鬥的應用,惠民生所需。
航天,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顆顆螺釘連接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這句挺立在發射場上的口號,時刻激勵著新時代的航天人穩步前進。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走過「天當被,地當床,野菜鹽巴就乾糧」的艱苦歲月,如今依舊常年工作在偏僻艱苦的大山深處,穿行在山山水水、溝溝壑壑之間,風沙、溪流、山坡、草木、石頭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他們用身軀搭建通信橋梁,用生命守護星間鏈路,他們有一個不起眼的名字——航天「通信人」。
兩個戰場 兩條戰線 「通信人」不懼挫折,迎著風雨堅定前行
2020年3月9日19時,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當鏗鏘的讀秒漸漸遠去、當火箭的尾焰融入天際、當成功的歡呼慢慢消散……喧囂過後、回歸平靜,聚光燈外,大山無言、流水有聲,寧靜與平凡才是這群「通信人」最真實的模樣。
通信系統,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五大系統」之一,在中心兩個戰場、兩條戰線的背景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擔當通信樞紐站的同時亦要成為通信業務指導站。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一通信總站始建於1972年,多次以一流的工作成績,圓滿完成通信保障任務。1989年9月3日凌晨,通信總站遭受了一場百年未遇的泥石流襲擊。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心黨委以「兩手抓、兩手硬」的指導思想,一手抓重建,一手抓任務,僅用3天時間就安排好人員生活,一周恢復辦公秩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搶通各方向的通信線路。不僅為「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線路保障,而且還承擔了首區、靶場到各有關單位的通信保障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了「躋身太空、走向世界」的新一輪機遇與挑戰,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面對這種不進則退、不進則汰的大背景,老一輩航天通信人緊跟時代不自滿、順勢而為不懈怠,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圓滿完成了國際衛星地面站、國內衛星地面站、中心PCM光纖系統、信道電纜和外事程控交換網等多項建設任務,大大增強了中心在國際航天市場的競爭力。
2004年以來,隨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相繼承擔高密度發射試驗任務、海南文昌發射場建設等一系列重大任務,通信系統邁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該系統通信總站運用項目管理方法,先後完成995二期工程建設、中心三項工程建設、中心機房搬遷等多項重大工程建設任務;建立並完善了通信總站質量、環境和職業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應急體系,軟實力建設躍上一個新高度,通信保障綜合能力大幅提升,確保了試驗任務通信保障工作高質量完成。
2018年,西昌發射場執行了17次航天發射任務,隨著高密度、高強度、高難度試驗任務的接踵而至,原有的通信網絡面臨著巨大挑戰。在中心黨委的決策部署下,通信系統以科學高效、規範實用、適應並行多任務為目標,推進轉型發展,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全面提高了數位化、可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構建了全域覆蓋、高速寬帶、業務綜合、自主可靠的通信網絡體系。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在中心黨委的高瞻遠矚下,通信系統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創新潛力,培育戰鬥力新的增長點。積極搭建成長平臺,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才,一大批創新型團隊、個人和創新成果脫穎而出。
調度系統改造、程控系統改造、衛通系統改造……一個個項目,見證著該系統信息化建設進程。
築夢星空 託舉北鬥 「通信人」不忘初心,築夢九天之上
中國航天向浩瀚宇宙挺進得有多高,就與每一名航天「通信人」貼得有多近。
2020年4月4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組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而這,也將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參與的第55次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保障任務。從1到54,他們捷報頻傳,通信系統始終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司長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通信系統專家;李朝陽,「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個人;楊梅,「五朵金花」典型代表……他們從大戈壁到大涼山,他們不辱使命,通信團隊始終風雨兼程、屢創佳績。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自2000年我國發射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以來,歷經20年建設發展,北鬥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國計民生各個領域。
這20年,也是通信系統跨越發展、高歌猛進的20年。以發射任務為牽引,該系統積極謀求科技創新,瞄準「全體制、全系統、全鏈路」,先後攻克近百項核心關鍵技術,通信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回想起與北鬥的初相識,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高級工程師熊宗炬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設備陳舊、技術落後,通信容量較小,通信速率較慢,通信設備可靠性不高,與執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需求相去甚遠。」作為中心信息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化解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如何適應時代變革的節奏,成為擺在所有「通信人」面前的嚴峻考題。
創新,唯創新者強。在中心黨委的引領下,全體「通信人」直面問題不迴避,主動作為求突破,夯實人才隊伍基礎,一批科技項目相繼提上日程,經過數年艱苦攻關,通信保障能力取得重大進展。
如今,老一輩科技骨幹寶刀未老,新一代科技人員茁壯成長,中青年新生力量勇挑重擔,接力傳承,續寫輝煌。
「北鬥星座閃耀,我要為她增光。」在通信系統建設發展遇到新的瓶頸的時候,女工程師楊梅主動請纓承擔攻關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和崗位人員一起完成了子系統升級改造。
電波穿越時空,迴蕩天地之間。西昌航天之路有多遠,通信人就要走多遠。與北鬥共榮,伴北鬥成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用100%圓滿成功的佳績,書寫了屬於他們的傳奇。
榮光的背後,是無數的艱辛和巨大的付出。滿天星的璀璨,源於所有航天人的奮鬥。
在所有通信人的眼中,時間無比珍貴。一次搶修任務中,在3米多深的汙水井裡,該系統線纜維護專業骨幹鄭邦國把光纜熔接機託舉在胸前,咬牙堅持一站就是2個多小時,光纜接通時,他的雙臂已酸疼得無法活動。2018年7月,西昌特大暴雨,141線光纜被洪水衝斷,當晚,鄭邦國和同事們迅速奔赴故障點,克服夜間作業、風強雨大、井下積水等惡劣條件,從晚上10點一直忙到凌晨2點,最終使線路恢復暢通,圓滿完成航天發射通信保障任務。
通信人的精神坐標,永遠在星辰大海上。新時代新徵程,通信人將不忘初心,努力創造更多中國奇蹟——「讓中國航天名牌享譽世界,在九天之上鐫刻中國印記。」這,是所有「通信人」追逐的夢想。
記者:陳雲 王標 楊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