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航天「通信人」用身軀搭建通信橋梁 用生命守護星間鏈路

2020-07-07 西昌發布

蒼穹浩瀚,留下了中國火箭呼嘯而過的軌跡。宇宙無垠,見證了代代航天人書寫的大國擔當。


1970年,一大批創業者響應黨中央號召,從大漠深處轉戰四川大涼山。在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開始了中國航天的新長徵。老一輩創業者靠著肩扛手推,在人跡罕至的窮山溝架起了為祖國騰飛的「天梯」。半個世紀的非凡歷程裡,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接續拼搏,追夢西昌、奮鬥西昌、奇蹟西昌,把自己的青春年華融進祖國的星座,將中國航天的「長徵」延伸至深邃無垠的太空。


2000年10月31日,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3年,北鬥一號系統建成;2012年12月27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鬥的建成,舉全國之力;北鬥的應用,惠民生所需。


航天,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顆顆螺釘連接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這句挺立在發射場上的口號,時刻激勵著新時代的航天人穩步前進。

西昌航天「通信人」用身軀搭建通信橋梁 用生命守護星間鏈路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曾走過「天當被,地當床,野菜鹽巴就乾糧」的艱苦歲月,如今依舊常年工作在偏僻艱苦的大山深處,穿行在山山水水、溝溝壑壑之間,風沙、溪流、山坡、草木、石頭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他們用身軀搭建通信橋梁,用生命守護星間鏈路,他們有一個不起眼的名字——航天「通信人」。


兩個戰場 兩條戰線 「通信人」不懼挫折,迎著風雨堅定前行


2020年3月9日19時,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當鏗鏘的讀秒漸漸遠去、當火箭的尾焰融入天際、當成功的歡呼慢慢消散……喧囂過後、回歸平靜,聚光燈外,大山無言、流水有聲,寧靜與平凡才是這群「通信人」最真實的模樣。


通信系統,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五大系統」之一,在中心兩個戰場、兩條戰線的背景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擔當通信樞紐站的同時亦要成為通信業務指導站。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一通信總站始建於1972年,多次以一流的工作成績,圓滿完成通信保障任務。1989年9月3日凌晨,通信總站遭受了一場百年未遇的泥石流襲擊。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中心黨委以「兩手抓、兩手硬」的指導思想,一手抓重建,一手抓任務,僅用3天時間就安排好人員生活,一周恢復辦公秩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搶通各方向的通信線路。不僅為「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線路保障,而且還承擔了首區、靶場到各有關單位的通信保障工作。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了「躋身太空、走向世界」的新一輪機遇與挑戰,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面對這種不進則退、不進則汰的大背景,老一輩航天通信人緊跟時代不自滿、順勢而為不懈怠,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圓滿完成了國際衛星地面站、國內衛星地面站、中心PCM光纖系統、信道電纜和外事程控交換網等多項建設任務,大大增強了中心在國際航天市場的競爭力。


2004年以來,隨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相繼承擔高密度發射試驗任務、海南文昌發射場建設等一系列重大任務,通信系統邁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該系統通信總站運用項目管理方法,先後完成995二期工程建設、中心三項工程建設、中心機房搬遷等多項重大工程建設任務;建立並完善了通信總站質量、環境和職業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應急體系,軟實力建設躍上一個新高度,通信保障綜合能力大幅提升,確保了試驗任務通信保障工作高質量完成。


2018年,西昌發射場執行了17次航天發射任務,隨著高密度、高強度、高難度試驗任務的接踵而至,原有的通信網絡面臨著巨大挑戰。在中心黨委的決策部署下,通信系統以科學高效、規範實用、適應並行多任務為目標,推進轉型發展,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全面提高了數位化、可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構建了全域覆蓋、高速寬帶、業務綜合、自主可靠的通信網絡體系。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在中心黨委的高瞻遠矚下,通信系統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創新潛力,培育戰鬥力新的增長點。積極搭建成長平臺,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才,一大批創新型團隊、個人和創新成果脫穎而出。


調度系統改造、程控系統改造、衛通系統改造……一個個項目,見證著該系統信息化建設進程。


築夢星空 託舉北鬥 「通信人」不忘初心,築夢九天之上


中國航天向浩瀚宇宙挺進得有多高,就與每一名航天「通信人」貼得有多近。


2020年4月4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標誌著北鬥全球星座組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而這,也將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參與的第55次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保障任務。從1到54,他們捷報頻傳,通信系統始終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司長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通信系統專家;李朝陽,「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個人;楊梅,「五朵金花」典型代表……他們從大戈壁到大涼山,他們不辱使命,通信團隊始終風雨兼程、屢創佳績。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自2000年我國發射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以來,歷經20年建設發展,北鬥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國計民生各個領域。


這20年,也是通信系統跨越發展、高歌猛進的20年。以發射任務為牽引,該系統積極謀求科技創新,瞄準「全體制、全系統、全鏈路」,先後攻克近百項核心關鍵技術,通信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回想起與北鬥的初相識,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高級工程師熊宗炬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設備陳舊、技術落後,通信容量較小,通信速率較慢,通信設備可靠性不高,與執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需求相去甚遠。」作為中心信息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何化解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缺口,如何適應時代變革的節奏,成為擺在所有「通信人」面前的嚴峻考題。


創新,唯創新者強。在中心黨委的引領下,全體「通信人」直面問題不迴避,主動作為求突破,夯實人才隊伍基礎,一批科技項目相繼提上日程,經過數年艱苦攻關,通信保障能力取得重大進展。


如今,老一輩科技骨幹寶刀未老,新一代科技人員茁壯成長,中青年新生力量勇挑重擔,接力傳承,續寫輝煌。


「北鬥星座閃耀,我要為她增光。」在通信系統建設發展遇到新的瓶頸的時候,女工程師楊梅主動請纓承擔攻關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和崗位人員一起完成了子系統升級改造。


電波穿越時空,迴蕩天地之間。西昌航天之路有多遠,通信人就要走多遠。與北鬥共榮,伴北鬥成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系統用100%圓滿成功的佳績,書寫了屬於他們的傳奇。


榮光的背後,是無數的艱辛和巨大的付出。滿天星的璀璨,源於所有航天人的奮鬥。


在所有通信人的眼中,時間無比珍貴。一次搶修任務中,在3米多深的汙水井裡,該系統線纜維護專業骨幹鄭邦國把光纜熔接機託舉在胸前,咬牙堅持一站就是2個多小時,光纜接通時,他的雙臂已酸疼得無法活動。2018年7月,西昌特大暴雨,141線光纜被洪水衝斷,當晚,鄭邦國和同事們迅速奔赴故障點,克服夜間作業、風強雨大、井下積水等惡劣條件,從晚上10點一直忙到凌晨2點,最終使線路恢復暢通,圓滿完成航天發射通信保障任務。


通信人的精神坐標,永遠在星辰大海上。新時代新徵程,通信人將不忘初心,努力創造更多中國奇蹟——「讓中國航天名牌享譽世界,在九天之上鐫刻中國印記。」這,是所有「通信人」追逐的夢想。


記者:陳雲 王標 楊曉虹

相關焦點

  • 浩瀚星河遙相望,星間鏈路搭橋梁
    GPS在隨後的Block-IIR、Block-IIF系列衛星上均搭載了UHF星間鏈路載荷。 我國對於星間鏈路和自主定軌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理論和仿真實驗分析。
  • 「行雲二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我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通信零的突破
    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新華社武漢8月13日電(記者胡喆、譚元斌)記者從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新突破。兩顆衛星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航天科工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 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基於虹雲工程星間高速通信需求,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的高性能星間雷射通信終端,通過對高指向性雷射的控制、收發和調製,可以在高速運動的衛星平臺上實現雷射通信鏈路的建立和保持,進而實現遠距離星間高速通信。8月初,經實驗室動態和靜態等多項性能測試,各項指標滿足方案設計要求。
  • 星間鏈路:讓太空中的北鬥三號衛星「手拉手」
    中新網西安8月2日電 (記者 田進 通訊員 張昊)記者2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了解到,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採取了星間傳輸、地基傳輸功能一體化設計,實現了高軌、中軌衛星及地面站的鏈路互通。在衛星之間搭建的通信測量鏈路被稱為星間鏈路,星間鏈路是北鬥三號實現全球導航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
  • 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航天科工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當前,基於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寬帶通信網絡已成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主要形態,星間雷射通信是星座組網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比傳統的微波通信,空間雷射通信以其大通信容量、小體積、高保密性等優點,成為星間組網的首選方案。
  • 突破星間高速雷射通信關鍵技術,航天科工建設星間信息高速路
    當前,基於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寬帶通信網絡已成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主要形態,星間雷射通信是星座組網的核心技術之一。相比傳統的微波通信,空間雷射通信以其大通信容量、小體積、高保密性等優點,成為星間組網的首選方案。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雷射鏈路空間雙向通信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航天一直是值得我們中華民族驕傲的地方。 近日,&34;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34;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這是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追夢北鬥的通信團隊
    自2000年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在中心勝利升空以來,有這樣一支通信團隊,他們秉承&34;精神和西昌航天精神,紮根山溝、矢志航天,甘居幕後、默默奉獻,不畏艱險、勇攀高峰。&34;這是習主席給參與&34;任務老科學家的回信,也是航天通信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追夢奮鬥的動力源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突破
    、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兩顆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據介紹,星間雷射通信是一種利用雷射束作為載波在空間進行圖像、語音、信號等信息傳遞的通信方式,具有傳輸速率高、抗幹擾能力強、系統終端體積小、質量輕、功耗低等優勢,可以大幅降低衛星星座系統對地面網絡的依賴,從而減少地面信關站的建設數量和建設成本,擴大覆蓋區域、實現全球測控。
  • 漢產衛星成功驗證一項技術,我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通信零的突破
    楚天都市報8月13日訊(記者 李月媛 實習生 丁鍾夏 通訊員 李文卉)13日,記者從鄂企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近日,被稱為「湖北造」的」「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RFID信息的交互傳輸需要用什麼通信技術
    RFID信息的交互傳輸需要用什麼通信技術 和瑪大數據 發表於 2020-03-01 19:08:27 1946年2月13日是聯合國電臺成立日。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航天發射風雲變幻莫測 航天發射有四大氣象影響因素——雷暴,降水,高空大風,低溫。我國西昌發射場地處山區,是全球十大發射場中局地氣候條件最為複雜的發射場之一,強對流天氣、強降水是影響發射的主要氣象因素。
  • 原創 | 業務介紹·衛星通信·衛星電話你會用得上、也用得起
    ,天通一號02星發射升空成功。天通一號01星已經在正常商用了,在服務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剛剛發射的天通一號02星,在印度洋的上空,主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及周邊、中東、非洲等相關地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的移動通信服務。我這個通信擺譜人說這些地理名詞知識,在前文就論述過通信人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原創 | 啟蒙.科普·通信地理,中小學生看到此文,趕緊回去做地理作業。
  • 發射預告——星箭轉場,亞太6D發射在即!
    航天資訊:星箭轉場完成,亞太6D衛星發射在即6月29日,亞太6D衛星由技術區轉運至發射區塔架,此前CZ-3B火箭已完成轉運,並已完成前期相關測試工作,後續將與亞太6D衛星對接並進行發射前準備工作。亞太6D衛星發射任務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將於7月上旬擇機發射。(亞太星通)航天資訊:定點成功!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飛向太空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就會有奇蹟!1986年2月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矗立起一枚新的「長徵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飛向太空。
  • 亞太6D衛星——我國首個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
    2020年7月9日20時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三號工位,用長徵三號乙遙六十四運載火箭,將「亞太6D衛星」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亞太6D衛星是亞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預計將定點於東經134°,衛星可視範圍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