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的時候,天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剝奪冥王星行星的稱號,將其重新定義為矮行星。這一消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則重大的消息,連平時不怎麼關注天文消息的人也會問一句,冥王星到底怎麼了?了解這件事的人都知道,其實冥王星自身並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變化,只不過現在的它跟不上人類對行星的定義,因此才被請出行星的行列。
這麼一來,冥王星長期擁有的行星頭銜就這樣被拿走了,讓人感覺它在其它行星面前「低人一等」。那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中的會議報告指出,天文學家對冥王星進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發現它不滿足成為行星的其中一個條件。天文學家根據長期在宇宙中觀測的結果,為成為行星設定了三道門檻,分別是運行方向、質量以及軌道區域。首先是運行方向,太陽系裡的行星必須圍繞著太陽公轉,這是一顆行星最基本的「素養」,否則不能稱之為行星。
其次,行星的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就是能夠通過自身引力來塑造自己,使形狀儘量向球體方向發展。據了解,冥王星都達到了這兩個要求,但是不符合第三個要求。第三個要求是軌道區域,指的是行星必須將其周圍空間清理乾淨,就像地球周圍就只有月球一顆衛星一樣。然而根據天文學家長期的觀察,冥王星的附近長期存在著柯伊伯帶的隕石,因此它不能算是一顆行星。再加上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與穀神星差不多,而後者已經被定義為矮行星,這使得天文學家們更有理由將冥王星貶為矮行星。
時至今日,冥王星「淪落為」矮行星的時間將近15年,但仍然有人為它打抱不平,認為冥王星應該被重新納入行星行列。他們對冥王星的支持並非沒有理由,首先他們反駁對冥王星體積質量的定義,認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並沒有明確定義出行星的體積和質量標準。在現行的模糊定義下,地球在木星面前也顯得非常幼小,而冥王星與地球之間的體積差距就和地球與木星的體積差距相似,因此無法從體積上就對冥王星進行判定。
其次,冥王星靠近太陽系的邊緣,而太陽系邊緣存在一條範圍十分寬廣的柯伊伯帶,那裡的隕石分布並非一顆行星所能左右。就算把木星放在如今冥王星的位置上,它也不一定能夠憑藉自身的引力清理出一片乾淨的區域。最後一點也是最有利的佐證,冥王星也有屬於自己的衛星,而且數量多達5顆,比地球的衛星還要多。支持冥王星重新納入行星行列的聲音和原因還有很多,而以上是三個最主要的觀點。
對於天體類別的定義終究是人為的,只是為了更加方便人類的認識和科學家的研究。當人類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到個別天體中時,情況往往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