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證實,做好事和幫助他人有益於自己的身心健康,增強自身的幸福感。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同行評議的《心理學公報》上,涉及對201項獨立研究的薈萃分析,共有超過19.8萬名參與者參與,目的是尋找親社會行為和幸福感之間的聯繫。來自香港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雖然所有的親社會行為都與改善身心健康有關,不過自發的、隨機的善意行為與整體健康關係最為密切。
隨機善行更有益自己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香港大學的研究助理許伯仁教授說:「利他主義、合作、信任和同情等親社會行為,都是一個和諧運轉的社會所必需的要素。它是人類共享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的分析表明,它還有助於身心健康。」
研究發現,隨機的善舉(比如幫鄰居買雜貨)與其他更正式的親社會行為(比如每周在某個組織做志願者)相比,對整體健康的影響最大。這些被稱為「非正式饋贈」的隨機行為往往更加多樣化,而且可能會導致建立新的社會關係,從而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被人需要的感覺真好
科學家們還發現,善良和「全身心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更強的聯繫,即注重發揮個人潛能,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快樂或積極的情緒。
行善後,年輕人和女性更健康、幸福
研究人員還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參與者根據年齡和性別等人口因素如年齡和性別,參與者所經歷的健康影響也有所不同。
做善事的年輕人總體心理健康程度更高,而年長的群體則感覺自己的身體機能受到了更大的影響;與男性相比,各個年齡段的女性在親社會行為和健康之間的聯繫也都更緊密。簡而言之,年輕人行善後比老年人更快樂,女性行善後自身獲益比男性多。
總之,做一個樂於助人的善良的人,本身也能獲得更多身心健康和幸福。你覺得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