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四絕,就是在安徽廣德市境內的四道特色菜,它們分別是:楊灘鎮境內「御桌珍饈桐花魚」,橫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珍禽美味橫山雉」,盧村鄉的「山珍之珍笄山冬筍」,誓節鎮的「珍稀沙河鱉」。
其中桐花魚、笄山筍、沙河鱉多次上了中央電視臺節目,聲名遠揚,橫山雉已經消失,因而以廣德爛醃菜水作原料的「廣德第一鮮」代替了橫山雉成為「廣德四絕」美味之一,也屢上央視。
誓節的沙河鱉如今已經名揚四海,然而,許多人不知道中國最早「神龜」毛龜進貢地為廣德。
毛龜古稱神龜,是中國的瑰寶,歷來享有"活翡翠"、"綠毛神龜"、"千年神龜"的美譽,它與白玉龜、蛇形龜、雙頭龜並稱為中國四大珍奇龜。漢唐時,盛行養龜,許多文獻對綠毛龜有詳盡的記載,"龜千年生毛,是不可得之物也。"在唐朝,綠毛龜被列為宮殿裡的5大寶物之一,是價值不菲的珍稀水生動物,也是極佳的觀賞動物 。
據南朝梁沈約《宋書》的第廿八卷中《志》第十八卷《符瑞中》載:「孝武帝大明三年三月戊子,毛龜見宣城廣德,太守張辨以獻。因詔。」清周廣業胡文銓《廣德州志》亦這樣記錄。就是說,南北朝時在宣城郡廣德縣(今安徽省廣德市)發現了毛龜,宣城郡太守張辨把它作為貢品給了皇帝孝武帝,因此發詔公布於天下。並記載了詳細的時間為公元459年5月8日(農曆三月廿一),距今已經有1560餘年!
為什麼說廣德是有文字記載最早毛龜進貢地?我們不妨從歷代史書中尋找、梳理毛龜的「蹤跡」:
南朝梁沈約《宋書》:「大明(南朝·463年)七年八月乙未,毛龜見新安王子鸞第,獲以獻。」(按:八月癸卯朔,沒有乙未,疑為己未,十七,463年9月)
南朝梁沈約《宋書》:「明帝泰豫元年(南朝·472年)十月壬戌,義興陽羨縣獲毛龜,太守王蘊以獻」。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卷十八》:「升明三年(479年),太祖為齊王,白毛龜見東府城池中。」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志第十》:「升明七年(483年)六月,彭城郡田中獲青毛龜一頭。」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志第十》「中興二年(502年)正月,邏將潘道蓋於山石穴中獲毛龜一頭。」
南朝姚思廉撰《梁書卷一 ·本紀第一》:「(梁高祖詔)丙戌(506年)正月己酉,邏將潘道蓋於(延陵縣)山石穴中得毛龜一。」
清繆荃孫《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九卷》:「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七月乙丑,晉王廣獻毛龜。」
元脫脫《宋史》、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載:「貞觀十四年(唐·640年),和州進綠毛龜。」
唐蕭穎士《為揚州李長史作千秋節進毛龜表》「」玄元皇帝(666年))座隅(江都縣崇虛觀),有毛龜出現。」
清嘉慶官修官修《全唐文·第三部 ·卷二百四十五·為杭州刺史崔元將獻綠毛龜表》:「(694年5月亦說9月)於市內水中獲毛龜一枚,修尾長頭,元甲綠毳,名掩於楚宗,狀奇於靈繹。」
後晉劉昫《舊唐書卷三十七 》:「大曆八年(唐·773年),京師金天門外水渠獲毛龜。貞元三年(唐·787年),李納獻毛龜。」
宋薛居正監修《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一 ·五行志》:「梁龍德末(923年),許州進綠毛龜,宮中造室以畜之,命之曰龜堂。識者以為不祥之言」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瑞龜》:「至道三年(宋·997年)九月,壽州貢綠毛龜。」
明李賢彭時等修撰《明一統志·地理類(二)》(《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清謝旻江《西通志(卷八)》「盧肇宅,在宜春縣學中有洗硯池,產緑毛龜,昔有數龜遊池上未幾,與計偕者多,髙薦。」筆者考:宜縣人盧肇出生於818年,在盧肇宅發現緑毛龜雖無具體時間文字記錄,但不會早於818年宜縣人盧肇出生之前。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大中祥符九年(宋·1016年)九月戊午,荊門軍獻綠毛龜。」
元脫脫《宋史》:「至和元年(宋·1054年)二月,信州貢綠毛龜。」
清官修《大清一統志·卷二百六十四·黃州府》:「緑毛龜,明蘄州出置壁間,數年不死,死能闢塵。」
清·王士俊等監修《河南通志·卷二十九·物產》、清《大清一統志》:「緑毛龜,國朝出唐縣雙鳯山聖母池中,或曰內鄉縣清泉亦有之。」(筆者按:通志為防鳯山)
清徐珂《清稗類鈔·詼諧類(八)》(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京曹官公餘宴集,輒於韓家潭伶家,可莊太守即指案上綠毛龜而言曰,蓋麟、鳳、龜、龍為四靈也。」
等等,就不一一列舉,筆者從歷代志書包括各地方各地方志百餘部中搜尋關於毛龜記錄來看,大概情況史書(包括志書)上共載有83處(包括重複記錄)、古詩詞文表共載有46處、古典小說記載有共21處(不能作為史料證據)、古代中藥典共載有6處、大藏經共載有2處。筆者對每處記載都進行了詳細考證,得出結論: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最早發現毛龜並進貢給皇帝之地是廣德!也可以肯定地這麼說,安徽廣德是「中國毛龜第一貢地」。
從大量史料來看,為什麼歷代把發現的毛龜都作為貢品或記於史冊呢?
「神龜千歲,巢於蓮葉之上。自今諸道凡有祥異,復為貢。因詔。」從史書多處文字記載中,發現對毛龜的描述都大同小異,歷代都謂之為「神龜」或「祥物」。因此,歷代民間見之均作為稀見貢品或認為是「神異事物」而記於史冊。我們可以從梁劉孝儀為始興王上毛龜表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毛龜的評價:
「臣聞嘉瑞五靈,既著方策,故休名千載,可得而傳,是以玄蔡赤文,來表軒黃之政。神龜青純。用顯姬公之德。出自江安,寔荷謙夷之慶,甲生□毳,寧非銷□之徵。實皇家之巨瑞,庶民之休幸。」(按:□銘文缺字)
毛龜為何物?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毛龜神秘的面紗。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四十五卷》中就指出,毛龜不是什麼神龜:「綠毛龜久久生毛,長四五寸。毛中有金線,脊骨有三稜,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銖錢者,為真。他龜久養亦生毛,但大而無金線,底色黃黑為異爾。」
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人們對毛龜已經有了科學認識,原來,毛龜並不是什麼千年神龜。毛龜其實是一種背上生著龜背基枝藻的淡水龜。它是將動物與水生植物巧妙的融合為一體的生物。因龜背上的藻體呈綠色或黑色絲毛狀,並長達25釐米,在水中如被毛狀,故稱綠毛龜、黑毛龜、蘭毛龜等,通稱毛龜。野生毛龜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丘陵山區的一些特殊的小生態環境內,湖北蘄春是綠毛龜的主要產區之一,如今瀕臨滅絕。
其作為食品或藥物與普通龜沒有什麼區別,「此龜古方無用者。近世滋補方往往用之,大抵與龜甲同功(李時珍《本草綱目》。)」當然,野生毛龜只有在特定環境下才能產生,其數量極少,當今仍是珍貴稀有觀賞動物之一,價值斐然。因此,現在有一些地方開始人工養殖綠毛龜,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
如今,廣德的野生毛龜已經罕見,廣德人可以利用當地優良的自然資源環境,人工飼養綠毛龜,讓廣德「中國毛龜第一貢地」名不虛傳。
(作者:徐厚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