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斑鱉產下的卵。圖片由呂順清提供
呂順清右手掌大魚際部位,至今有一塊小小的疤痕。2019年4月12日,在準備為兩隻斑鱉做人工授精手術時,雌斑鱉隔著頭套突然張口攻擊,咬傷了他的手。
呂順清是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的非營利性組織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斑鱉項目負責人。那是他們團隊第五次嘗試為斑鱉人工授精。在術前的檢查中,兩隻斑鱉的理化指標和超聲波都顯示良好。為了確保手術成功,專家團隊還在三隻雄性和兩隻雌性大型亞洲鱉上預演了流程。但手術結束後,雌斑鱉出現異常,麻醉過後未能正常甦醒。經過24小時搶救,蘇州動物園宣布雌斑鱉不幸死亡。至此,這種全世界已知數量最少的瀕危動物之一,在中國僅剩下一隻。
2020年,研究人員利用檢測環境DNA(eDNA)技術,在紅河下遊的越南東莫湖發現了世界現存的第四隻斑鱉——此前國際龜鱉生存聯盟(TSA)資料顯示,全球已知的斑鱉僅剩三隻,除蘇州動物園的那隻雄性斑鱉,另外兩隻在越南。
10月底,越南方面有消息稱已成功捕撈到一隻斑鱉。12月18日,越南快訊網(VnExpress)報導稱,河內農業和農村發展局及相關部門宣布,保護人員在測量和採集這隻被捕撈的斑鱉血液、組織,並進行基因檢測後,將其放回湖中。這隻雌性斑鱉重86公斤,背甲長99.5釐米,寬75.5釐米。保護機構表示,東莫湖至少有兩隻斑鱉。12月11日,保護人員在東莫湖拍攝到了一隻約130公斤—150公斤的斑鱉,預計會在2021年對這隻斑鱉進行捕撈,以確定其性別。如果它是雄性,那麼下一步將在東莫湖中間建設一個沙灘,以便兩隻斑鱉可以自然繁殖。此外,對於宣漢湖的另一隻斑鱉,保護人員也計劃在2021年進行捕撈,進行識別和鑑定。
看到新聞後,呂順清有點興奮:「是只雌性!」這隻雌斑鱉的現身,或許能給斑鱉這一物種的延續帶來新的希望。
成年斑鱉體重可達100公斤以上,巨大的軟殼背甲可長至0.8米—1米,整體呈深橄欖色或棕黑色,頭部有黃色的斑點,吻部禿短寬邊,看起來像豬鼻子。生物考古學界普遍認為,亞洲是鱉類的最早起源地,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習慣於淡水生境的鱉類開始與陸龜、海龜等類群分化。斑鱉是亞洲最大的龜鱉,一度分布在中亞至中東地區。後來隨著板塊運動致青藏高原隆起,它們中的一支向西抵達相對溼潤的兩河流域,逐漸演變成幼發拉底斑鱉;另一支則順著揚子地臺的水系一路向東,在黃河、長江、太湖、錢塘江、紅河及臺灣澎湖水道中留下足跡。
進入近代,斑鱉的分布區域及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僅在紅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被發現過。至21世紀,全球斑鱉減少至個位數,成為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為了保住這一物種,2006年,呂順清所在的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與國際龜鱉生存聯盟、中國動物園協會、蘇州動物園等單位合作,開始了斑鱉人工繁育項目。
但中國僅存的那隻雌斑鱉的死亡,標誌著這個跨越13年的人工繁育項目以失敗告終。「很多事情,包括物種滅絕,單薄的人力是很難對抗的。」呂順清說……
請進入財新文化公號可享單篇優惠。閱讀更多內容請點擊此處或閱讀原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就可限時閱讀全文
還有更多驚喜等你
閱享生活,品味精品,歡迎訂閱財新通,第一時間掌握獨家重磅報導
點擊下圖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