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寫過一篇關於莫斯在草缸造景中的應用的文章,引起了許多草友的關注。最近,我在爬貼學習的過程中,無意間看到一位大神的莫斯草缸開缸過程,竟與我之前的文章內容遙相呼應,大有知己之感。於是分享出來,供草友參考。
下面的開缸實例,是天湖葵大師在ADA大賽上的作品,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細節上的處理,更見功力深厚。事先沒有徵得大神的同意,引用了部分圖片,敬請大神諒解。如有不妥之處,請告之,本人會及時處理。
先發一個成景後的效果圖
本次開缸硬體配置:
缸:120×50×50;
燈:金滷150w*2(13:00-15:00)+T5HO54w*4(10:00-16:00)距離水面高度30cm;
過濾:CF-1200;
底床:亞馬遜水草泥;
造景材料:溪流石、鵝卵石、青龍石、杜鵑根、泰國沉木、化妝砂;
水草:莫斯類有翡翠、垂淚、火焰、美鳳、珊瑚、小三角;迷你椒草、咖啡椒草、迷你青椒草、鹿角鐵、青木蕨;
生物:紫羅蘭三角燈/黑殼蝦/黃金鬍子;
下面是開缸過程。
根據沉木形狀,選擇三角構圖方式。關於構圖方法,我之前的文章有過介紹,在此不再多說。
不知什麼原因,上面材料清單中提到的青龍石,在這次造景中沒用到。沉木下面擺放的應該是溪流石。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最後得出結論(不一定正確,感覺有道理):青龍石對水質的PH值和GH值影響較大,不利於莫斯的生長。因為青龍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大量充足的CO2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可溶於水的碳酸氫鈣,從而導致水質變硬,而大部分莫斯是喜歡軟水的。溪流石多為矽酸鹽石頭,不與CO2反應,對水質沒有多大影響,也許這就是高手不用青龍石的原因吧!
繼續在上面標紅的地方粘上一些細小的枝幹,既可以使原來的位置不會過於空洞,還會另變化更豐富一些。效果看下圖,比對一下不同地方,對造景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為了增加布局的穩重感,也是讓構圖更加自然,作者又在下面幾個位置作了調整。
調整後的效果如下:穩重平衡的感覺是不是明顯多了!
請注意下圖中的幾處位置,作者一直空著。
這是一個很巧妙的處理方式,中國畫講究「留白」,園林景觀講究「景眼」。顯然,如果把這幾處填上沉木或石頭,結果就像一堵牆,讓人感到「撐心」,而且也缺乏通透之感。
骨架搭好以後,開始粘莫斯、種草
關於水草的位置,既要根據造景布局的需要,也要照顧真實自然的感覺。我的經驗是種草之前,打開燈,前後左右細細觀察,哪裡光最強,哪裡光照不到,做到心中有數。光線最強的地方,是整個缸的亮點所在,一定要種最吸引眼球的草。光線暗的或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不用種了吧,既不利於水草生長,也有悖於自然規律,給人不實之感。
七天之後,水質變清,水草開始適應環境,展現生機
20天後,水草明顯開始生長,發白的莫斯膠已經看不到了。
58天後,成景!大家現在能看出我之前說的幾處留白的效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