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注入新鮮血液,如同鯉魚躍龍門。糧油行業備受矚目的金龍魚終於上市了。
10月15日,上市首日,金龍魚上漲117.90%。市值達到3000億,比之前市場預估的高了1000多億,一躍跳上創業板第三!這簡直是野生黃河大鯉魚。2019年,金龍魚的營收規模相當於2個茅臺,9個海天味業。很多人覺得它就是下一個消費神股。
從1991年進入中國市場,金龍魚已經叱吒近30年。儘管金龍魚的品牌在國內家喻戶曉,卻鮮少有人了解益海嘉裡。
金龍魚的誕生
1987年12月4日,深圳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申報的「[87]南開函字第90號文」正式得到批覆。益海嘉裡前身、中國第一家大規模現代化食用油加工廠——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就此誕生。
南海油脂其實是一家合資公司,由馬來西亞華僑郭鶴年及其侄子郭孔豐攜手中糧集團共同創辦的。
從1988年7月開始施工,到1989年2月基本建廠,隨後開始試產量產。1991年,金龍魚打破傳統散裝食用油消費習慣,開闢了小包裝油的模式。
因包裝精緻,時常會被人們當做高檔禮品贈送。
到了1993~1994年,在原料價格上漲刺激下,「二級油」普遍漲價,金龍魚卻按兵不動分文未漲,這一做法使其市場份額趁機躍至20%。
金龍魚開啟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郭氏家族乘勝追擊。在南海油脂後,先後多次追加投資,在深圳、青島、西安、成都等地建起了8個煉油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個煉油廠——深圳南海油脂外,此後郭氏的煉油廠都沒有與中糧合作。
1992年開始,中糧迫於無奈自創品牌,並於1995年推出「福臨門」。
根據尼爾森數據,按銷售量統計,益海嘉裡的金龍魚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銷售份額分別為 40.1%、39.5%及39.8%。排在其後的分別是福臨門和山東魯花。
作為後起之秀的魯花,也有益海嘉裡持股佔比。「在郭鶴年家族旗下,不僅有你每天要吃的金龍魚食用油,還有著你每天上班的北京國貿,以及你出差要住的香格裡拉酒店。」不僅如此,旗下產業還涉及白糖、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等等。
25歲擔當家族重任
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福州。
父親郭欽於1909年飄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白手起家,經過數年努力,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公司。
郭鶴年是最小的兒子。父輩們在商業上取得的成績,讓他們擁有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中學時期郭鶴年就讀於新山英文書院,此後在當地著名中文學校學習,隨後在萊佛士學院讀書期間,在這裡結識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第二任總理的敦·阿卜杜勒·拉扎克,與後來成為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
正因為擁有良好的教育和人脈,也為日後他創業之路起到了莫大幫助。24歲的郭鶴年協助父親時,在商業的表現出極大才華和熱情,等到了父親資助3萬美金,開始自主創業之路。
1948年,郭鶴年成立了人生中第一份事業,在新加坡創辦了輪船航運的船務公司。
然而正當家族在馬來西亞的事業紅火運行,郭鶴年也在商場中嶄露頭角時。
1948年年底,郭父郭欽鑑因冠狀動脈血栓離開人世。為了不讓家業就此沒落,郭母鄭格如建議郭氏幾房堂兄弟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但由於郭鶴年兩位哥哥的發展都比較側重政治,年紀輕輕的郭鶴年接過重擔,正式成為家族「掌門人」,一肩扛起家庭興旺重擔,這一年他25歲。
1953年,當時的馬來處於英國殖民地,為了給家族生意的出路,郭鶴年去往了英國學習。
在英國學習期間,郭鶴很快地熟悉當地的經濟與商業環境以及掌握了學習現代的商品交易方法,並產生對做糖業進出口買賣的生意的萌芽。
1957年,馬來西亞剛剛脫離英國獨立,郭鶴年敏銳的意識到曾被英國商人佔領的市場瞬間出現了真空,便與馬來西亞政府合資,在檳城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煉糖廠。
短短幾年內,他就控制了馬來西亞的蔗糖業。此後,他又向馬來政府借土地,開始墾為種植園,種植甘蔗,並成立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
「剛開始做生意時,是不夠本錢的,靠著微少的儲蓄,加上像超人一般的勤奮工作,要成功,不得不比常人勤奮,兩年的工作一年完成」。郭鶴年說,年少的他是靠著勤奮,搶時間搶出來的效益,但更重要的是,他對商業時機的準確判斷和勇敢出擊。
此後的三年裡,通過大量收購了原糖,並投巨資於白糖期貨貿易,郭鶴年領導下的郭氏企業集團佔有馬來西亞糖業市場80%以上的份額,而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則控制了20%,糖業貿易遍及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中國打贏漂亮仗,奠定了地位
1973年4月,正值國際冷戰期間,一通來自中國的外經貿部所屬的華潤公司找到他,告訴他國家現在很緊張,大量缺糖,而且錢也比較缺,希望他幫忙,低價從國際市場買30萬噸的糖。
雖然郭鶴年當時已是世界頂尖的食糖貿易商,但即使他願意低價,手上也沒有這麼多貨可以賣給國家。
於是他開始籌劃購買砂糖,但還要防止國際糖價暴漲,郭鶴年漂亮的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取得最終的勝利。
郭鶴年為了引人耳目憑藉著「亞洲糖王」的頭銜參加日內瓦國際糖業大會來吸引眾人的注意力,而讓項目負責人即刻去巴西買糖。
過程是有驚無險的。郭鶴年不但成功以低價為中國購入了30萬噸糖,還通過期貨市場為中國賺了500萬美金!
要知道,當時國家的外匯儲備是負8100萬美元,一下超過舉國的外匯儲備,在那個年代,為國家賺到500萬美金,絕對是雪中送炭。
但作為國際大糖商的郭鶴年,卻沒從這麼大的行情中賺到一分錢,相反還丟掉兩個月的生意。
正因為這次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多年後建設開闢中國食用油市場和建設北京國貿大廈埋下伏筆。
事後鄧小平同志曾評價他:你和我一樣,都是引路人的角色。
「父母從小教育,不要忘本。」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又受父母教育的薰陶,他開始把商業戰場轉移到當時比較落後的中國。
不過,郭鶴年先是把重心慢慢遷移至了香港。
藉助經濟發展的良機,以及四通八達的關係網,郭鶴年先後創辦了麵粉廠、食油公司、飼料加工廠、採石廠、玻璃廠和礦廠等多個企業。他在香港成立萬通貿易公司,將食糖銷往中國和東南亞市場,還在新加坡成立LEO船務公司。
1974年,郭氏兄弟旗下的嘉裡集團在中國成立了嘉裡糧油中國有限公司,以知名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
1977年,嘉裡集團在香港建成第一家「香格裡拉大酒店」當時取名的寓意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而後「香格裡拉」在中國內地遍地開花,涉及全國多個城市。
也為日後郭鶴年眾多王冠中增添「酒店大王」稱號。
到了1985年的某天,來自北京的一位客人找到郭鶴年,希望他能投標北京的國際貿易項目,並向他介紹,北京希望國貿中心項目能成為一個窗口工程,成為北京的象徵。
郭鶴年最初表示,如果已經有中國人投標,他不會參加。然而,當郭鶴年得知該項目由日美財團牽頭,對方也在談,他非常氣憤。
郭鶴年說:中國人不能小看自己的項目。「當時投資北京國貿中心時,國內的投資環境很不完善,市場也沒起來。如果他將這筆錢放到海外回報一定更大」。
後來,他還是去了北京,成功申辦了國際貿易項目。為了發展國際貿易,並斥資5億美元現金投資國貿中心項目,這也是外資在中國內地首次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
在他不斷把海外賺到的錢往中國輸送的時候,在海外賺得盆滿缽滿的人,甚至笑話他,做了看不到頭的生意。
對此郭鶴年事後接受採訪時說:自己不是個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換成手段更厲害的,都不會像他這麼做。比如那麼早就到中國投資,從投資回報來說,就不是精明的決定。
多年來,國貿成為北京核心地標,北京國貿價格已過千億,每年租金已超過50億。
更有外界送給郭鶴年「最牛房東」的稱號。
多年後,談及這本帳,郭鶴年說,「大算盤我會打,但小算盤,我不打,也打不到那麼精。」打大算盤,不打小算盤,這也是他20多歲時就有的生意經。
看長遠,打大算盤,最終讓郭鶴年得到大回報。比如在中國的投資,當年讓他落後於賺快錢的人,如今則讓他甩開那些人好幾十條街。
在1988年,以20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電視有限公司31.1%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1993年,他又斥資26.5億港元收購了香港銷量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英文報刊《南華早報》。
郭鶴年也因此被港媒封為「傳媒大亨」。
就這樣,在郭鶴年的帶領下,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
與此同時,郭鶴年開始成為各大富豪榜單的常客,並常年穩居華人富豪前十位。
2013年,郭鶴年位列世界華人富豪榜第7位,並連續12年成為馬來西亞首富。2017年,他身家達114億美元,約合800億人民幣。
如今金龍魚母公司益海嘉裡上市,郭鶴年的商業和資本版圖還在繼續開枝散葉。最新的數據表明,96歲的郭鶴年個人身家為 115億美元,已經在馬來西亞首富的位置上連續坐了20多年,
事實上,對於郭氏家族接班人一直都是業內最為關心的話題。郭鶴年有兩房妻室(並非共存)膝下共有八個子女,最為合適當屬是正室的兩個兒子。
不過這兩個兒子這些年一直內訌,製造麻煩,表現失準,這多少也令郭鶴年失望與持有保留態度,倒是侄兒郭孔豐和小兒子郭孔華如今概率最大。
未來,誰將是這個帝國的最終接棒者,仍然存在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