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測到月表輻射是地表的300倍,未來移民月球或需住地下

2020-11-02 科普大世界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太空輻射是怎麼回事,它實際上是宇宙中高能伽馬射線等各種宇宙射線以及宇宙中穿行的各種高能離子類粒子,有科學家專門研究過地球附近宇宙射線的物質來源,發現大約89%的宇宙線是單純的質子(也可以說是失去電子的氫離子),另有10%是氦原子核,也有較少的更重的元素原子核,這些原子核構成宇宙線的99%,孤獨的電子(像是β粒子,來源仍不清楚),構成其餘1%的絕大部分,而伽馬射線和超高能中微子只佔極小的一部分,這也說明我們地球附近的宇宙射線主要來自太陽,少量來自宇宙中的其他天體。

宇宙射線混合體一直穿行在宇宙空間中,地球身處太陽系中,周圍當然也有很多以太陽為主要來源的宇宙射線,它能破壞人或其他動物的表皮組織和內部器官,影響生理功能,甚至能改變生物基因。所以如果這些宇宙射線直接長時間照耀人體的話,會對人體健康很不利。

好在地球有大氣層和地球磁場,地球磁場能夠幹擾宇宙射線的方向,將射向地球的太陽風等偏離到地球的兩邊從而保護了地球大氣層,而我們就生活在大氣層的下面,特別是大氣層中有一層臭氧層,臭氧和其他大氣分子能夠很好的阻擋來自太陽的高能紫外線和其他的宇宙射線,避免我們受到太空輻射的不良影響。

在距離地面不同的高度上,所能接收到的宇宙射線的照射度也是不同的,一般高原地區比平原地區受到的宇宙輻射大,坐飛機時所受的宇宙輻射量是在地面的60~30倍,空間站上是地面的100~150倍。

據《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導,10月26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探測到的月球表面的宇宙輻射情況,其粒子輻射劑量率為13.2uGy/h,相當於火星表面或者國際空間站中的兩倍,和地球表面比較的話,相當於北京地區地表的300倍,這也是人類首次對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

這一結果表明月球表面的宇宙輻射粒子劑量相當大,人類登陸月球時需要做好太空輻射防護,特別是要避免陽光直射,因為其中的紫外線沒有地球大氣層和其中的臭氧的阻擋,其破壞性是相當強的。而在太陽系所在的空間中,太陽所噴發出來的太陽風氫離子等粒子,所攜帶的能量也相當大,和生物體相遇還會有電離反應,也是需要著重防範的。所以人必須身穿太空服才能呆在月球表面上,而且時長最多也不能超過6個月。

月球上高劑量的太空輻射同時也在提醒人類,將來在月球表面建立長期駐守基地的時候需要著重防範太空輻射,所以更好的選擇是將月球基地建造在月表土壤或巖石的下面,只要有數米厚的月壤阻擋,就可以很好地防範太空輻射,同時也可以防範來自宇宙中的顆粒型小行星的襲擊,所以如果未來人類向月球移民的話,或需居住在月表之下呀。


參考資料:
《中國青年報》10月26日文章《嫦娥四號最新發現:月背著陸區粒子輻射劑量是地表的300倍》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測得月表粒子輻射劑量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成功軟著陸。其中有一臺設備叫做「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LND)。最近,這臺設備探測的月表粒子輻射劑量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上。
  • 嫦娥四號最新發現:月背著陸區粒子輻射劑量是地表的300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四號著陸器近日開展了國際上首次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實測結果表明,月球背面著陸區附近粒子輻射劑量率為13.2uGy/h,劑量當量是火星表面和空間站內部的2倍,一次航班的5到10倍,地球表面(北京)的300倍。這一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發表。
  • 嫦娥四號最新發現:月背著陸區粒子輻射劑量是地表的300倍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嫦娥四號著陸器近日開展了國際上首次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
  • 嫦娥4號再立大功,探測到月表輻射是地球的200倍
    「嫦娥4號」本是「嫦娥3號」的備用星,2015年成功發射完嫦娥3號之後,本不計劃繼續發射4號的。後來,這個計劃取消了,嫦娥4號要發射,而且要在月球背面著陸。2018年12月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嫦娥4號探測器,在「鵲橋」中繼衛星的幫助之下,嫦娥4號探測器在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月球背面,著陸地點為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
  • 嫦娥4號再立大功,探測到月表輻射是地球的200倍
    2018年12月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嫦娥4號探測器,在「鵲橋」中繼衛星的幫助之下,嫦娥4號探測器在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月球背面,著陸地點為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到目前為止,嫦娥4號著陸器和「玉兔2號」月球車已經在月背完成了20多個月晝的科學探索。在這600多天的時間裡,月球車行駛了500多米,收集了許多月背數據並傳回了地球。
  • 嫦娥四號著陸器完成第23月晝工作 測得月表輻射情況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在23個月晝的科學探測中,著陸器上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開展了國際上首次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
  • 嫦娥四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測得月表輻射情況
    隨著天體的運行,夜幕再次降臨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工作660個地球日,累計行駛565.9米。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該單位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 嫦娥四號重大發現!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600天,歸納四方面科研成果
    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 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其次為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科研團隊研究建立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係。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其次為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科研團隊研究建立了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係。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獲得了哪些重要發現?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計行駛519.29米。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探測示意圖。
  • 嫦娥四號在月600天 這四方面科研成果豐碩
    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長突破首次通過原位探測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質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別是南極艾特肯盆地複雜的撞擊歷史,對月壤的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關鍵證據,為日後南極著陸和巡視探測選址等提供重要參考。二是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根據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月雷達和相機數據以及其他多源數據,研究建立嫦娥四號著陸區地層剖面及多期次濺射物覆蓋關係。
  • 嫦娥四號首次直接測量月球表面輻射 是地球200倍
    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未來的工作人員將需要多少保護性屏蔽。科學家發現在月球表面停留 2 個月暴露的輻射量,相當於在國際太空站上待 5 個月。因此科學家事後必須要根據外插法(extrapolation)與模型來估算太空人在月球表面上暴露的輻射劑量,因此一直在等待新的登月飛行器帶來月表輻射直接測量。
  • 嫦娥四號測量出月球表面輻射劑量,是地球的200倍
    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登月後,第一次針對月球表面輻射測量的結果出爐了,科學家發現在月球表面停留2個月暴露的輻射量,相當於在國際太空站上待5個月。這項研究由中國和德國的科研機構聯合完成,在上周五正式公布了嫦娥四號著陸器於
  • 嫦娥四號在月600天,這四方面科研成果豐碩
    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已經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長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著陸器和月球車目前已經進入月夜休眠。「鵲橋」中繼星工作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