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基因編輯治癒血液病,2020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2021-01-07 讀創

2020,整個世界直面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在科研領域,疫情的影響讓很多研究放慢了腳步,但關乎人類自身、關乎尖端探索的事業從未擱置,我們依然看到這些消息振奮著人心,衝刷著認知,澆築著希望。

希望仍在。變局中我們前所未有地認識到,攜手同行是這樣重要,一切的不安惶恐終究只是過客,對前行者來說,頭頂不熄的科技之光永照星河。

1、全球加速,新冠疫苗研發

「我希望人類在凝視深淵後會變得更聰明,意識到我們是多麼的脆弱。」前牛津大學熱帶病學教授傑裡米法拉說。

美藥管局批准緊急使用輝瑞新冠疫苗。 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 供圖

新冠讓超百萬條鮮活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為應對這場人類社會的重大災難,史無前例的疫苗高速開發和測試大幕拉開了。截至12月10日,全球有162種候選疫苗正處於研發階段,其中52種候選疫苗已經進行臨床試驗。《科學》雜誌稱,「從未有如此多的候選疫苗幾乎同時開展大規模有效性試驗,政府、企業、學術界和非營利組織也從未在這樣短的時間裡在同一種傳染病上投入如此多的財力、人力和精力。」

突出的例子如美國製藥企業輝瑞的疫苗研發主管凱瑟林·簡森帶領的團隊,在破紀錄的210天裡推出了一支通過臨床驗證的疫苗;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團隊研發的「Ad5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給世界人民帶來希望。

在這個不尋常的2020,人們看到了首批獲準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推出。而在馬上到來的2021年初,數種新疫苗的有效性也將變得更加明朗。

2、目前最強逆轉愛滋病病毒潛伏方法發現

談「艾」變色,根源仍是對其缺乏了解。愛滋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而HIV就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其無法治癒的原因,是因為目前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都不能徹底清除HIV感染,這種病毒會在細胞中潛伏,以此方式「躲避」免疫系統。

亦因此,在長期病毒抑制治療後清除病毒感染一直是研究的焦點。科學家們設計出了「激活並殺死」的方法,先將病毒從潛伏的受感染細胞中驅趕出來再進行清除。可惜,在今年以前,「激活」隱藏病毒的方法一直不算成功或有效。

2月份,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兩種方法來逆轉愛滋病病毒的潛伏,而當逆轉潛伏法與適當藥物相結合,顯著提高了清除該病毒的概率,這種「激活」隱藏病毒的手段,是迄今最強大的潛伏逆轉方法。當然,兩種「激活」法要結合後續的「殺死」步驟才能完成清除功能,但其無疑為醫學界進一步理解病毒維持機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讓愛滋病治療研究向前邁出了「震驚的一步」。與此同時,這項成果還展示了與藥理潛伏期逆轉相關的概念和技術挑戰。

3、科學家發現宇宙物質起源之謎首個佐證

宇宙誕生於一場大爆炸。但在這一切的起點,理應產生同樣數量的正反物質,而如果正反物質數量相同,它們相遇時又會彼此湮滅,僅留下光子和暗物質。宇宙演化至今,似乎仍然由物質在主導,「正反物質不對稱」也成為自然界最大的謎團之一。

目前為止,最有力的說法是中微子在這幕大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年,日本T2K中微子實驗國際共同研究團隊為這一假說帶來了重要支持:他們首次成功讓「中微子振蕩」現象中決定「粒子與反粒子舉動差異」程度的物理量取值範圍得到了限制。

這是一項歷時近10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已知中微子分為電子型中微子、繆子型中微子和陶子型中微子三種類型及其相應的反中微子,這些「變色龍」能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進時發生改變,即所謂的「中微子振蕩」。T2K團隊從近1021次質子打靶產生的中微子中檢測到90個電子型中微子和15個電子型反中微子。數據分析表明,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於繆子型反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反中微子的概率。

實驗組的結論其實尚未達到可以被稱為「發現」的水平。但這一結果支持宇宙中物質起源與繆子型中微子轉變成電子型中微子有關,換句話說,這或是我們研究宇宙物質起源的第一個佐證,讓人類距離解開宇宙之謎又近了一步。

4、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

生物學和醫學發展之迅猛,肉眼可見。現在,科學家對很多疾病的研究可以直抵分子和基因層面,深入研究人類基因組也成為解鎖諸多重大疾病病因的關鍵。可惜的是,在人類基因組中,絕大多數基因的功能依然未知。

揭示基因功能的一種方法,是觀察基因發生突變後的結果。這些變異體往往會產生不良結果,但通常較為罕見。大規模基因測序研究則有助於考察這些功能喪失型變異體的效應,將能帶來對人類生物學特徵和疾病的重要見解。

今年6月,英國《自然》旗下雜誌同時發表一系列報告,集中描述了對一個匯集了逾14萬人樣本的資料庫——基因組聚集資料庫的應用,其涵蓋從125748個全外顯子組和15708個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集中,鑑定出的443769個預測的功能喪失型變異體。這是人們迄今擁有的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公開目錄。

儘管,科學家距離鑑定出人類全部的預測功能喪失型變異體還很遙遠,但這一研究依然是我們現階段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

5、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

無論你如何評價埃隆·馬斯克,也應承認他一向都敢做眾人所不敢之事。8月末,他為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發布會,用「三隻小豬」演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晶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其中一隻豬已經植入腦機接口設備兩個月並活蹦亂跳,另一隻曾植入電極又取了出來,最後一隻則未植入任何設備。

腦機接口技術將電極沉入大腦,再利用晶片與計算機進行通信。 CNET網站 圖

這次發布會引起空前關注。因為被植入晶片的實驗豬,向全世界展示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和寫入,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晶片傳導出來的信息看到豬的腦電圖。馬斯克在2016年就曾透露過其人腦與機器交互的想法,能夠看出,與去年原型首次亮相時相比,現在該技術與實現馬斯克的雄心壯志的距離要近得多。

但需注意到,Neuralink晶片成功與否,其實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還將取決於其能否說服人們「開頭顱、插晶片」,並試圖「篡改」人類自己的神經衝動。

不過,馬斯克本人和該公司都表明,他們主要研究方向或將是醫療領域,即利用腦機接口來幫助人類對抗記憶力衰退、頸脊髓損傷以及癲癇、抑鬱、帕金森等神經系統疾病。如果它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讓科學家、醫生以及許許多多患者們信服,那這一技術無疑將真正造福人類。

6、室溫超導在超高壓下首次實現

1911年,一名荷蘭物理學家發現,當溫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浸泡在液氨裡的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這是超導現象,我們距離其首次被發現已過百年。

超導不僅僅意味著零電阻,還可以完全抗磁性,這讓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耗損,每平方釐米超導材料上還能承載更強的電流。可惜,目前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正是這一限制,具有如此優異性能的材料並沒有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徹底改變世界。

10月,一個美國團隊報告創造出一種有機源氫化物材料,首次在高達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此前研究表明,富氫材料在高壓下可以將超導溫度提高至-23℃左右。此次科學家將實現零電阻的溫度提高到了15℃,這是在2670億帕斯卡壓力下的一個光化學合成三元含碳硫化氫系統中實現的。

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追求的目標,新成果不但打破諸多障礙,還將為許多潛在應用鋪路。可以說,經過一個世紀的找尋,人類向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7、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起源首次確定

這是一段時間僅僅數毫秒的射電脈衝。有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只是兩顆恆星碰撞時產生的噪音,另有一些人更樂意相信,這是來自外星人的信息,由高等地外文明的技術「外洩」造成。

磁陀星藝術概念圖。ESO/L. Calada 圖

它名為快速射電暴,自2007年第一次被發現以來身上迷霧一重疊一重。其物理起源未知,但能量極大,無法忽視。儘管付出了很多努力,科學家也一直在發展相關理論,但從未能理解快速射電暴背後的物理學原理,連確定起源也存在著巨大挑戰——它持續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天文學家很難對其定位。

而11月,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3篇論文稱,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

這是第一個探測到無線電波以外輻射的快速射電暴,且是第一個在銀河系中被發現的,同時也是第一個與被稱為磁星的恆星殘留物有關的快速射電暴,證明了磁星可以是快速射電暴的起源。該發現得益於加拿大和美國團隊對快速射電暴的持續關注,以及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對這一天空區域的重要監測結果。

8、「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一個有50年歷史的老問題,「阿爾法摺疊」改變了遊戲規則。

人工智慧(AI)的功勞。名為「阿爾法摺疊」的AI攻克了生物學領域一項重大難題:預測蛋白質如何從線性胺基酸鏈捲曲成3D形狀以執行任務。

人體每一種蛋白質都包含幾十到幾百種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的順序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作用,賦予蛋白質複雜的三維形狀,進而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晶體學或低溫電子顯微鏡等實驗技術來破譯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但這種方法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且未必見效。目前,在生命體內發現的2億多個蛋白質中,只有17萬個蛋白質的結構被破解。

在今年的「蛋白質結構預測關鍵評估」中,「阿爾法摺疊」在滿分100的比賽中的中位分數為92.4,預測最具挑戰性的蛋白質的平均得分為87,比次優預測高出25分。它甚至擅長預測嵌入細胞膜的蛋白質結構,而細胞膜正是許多人類疾病的核心,以往的X射線晶體學很難對其展開研究。

這一技術成就被認為將改變結構生物學和蛋白質研究的未來:實驗學家將能使用精確結構預測來理解不透明的低溫電磁數據;藥物設計者也可藉此迅速釐清新冠病毒等危險病原體中每種蛋白質的結構,從而更快研發出相關藥物。

9、「基因魔剪」首次治癒兩種遺傳性血液病

這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臨床首次證實可有效治療遺傳疾病。

鐮刀型紅細胞貧血和β-地中海貧血,是兩種常見的基因缺陷性疾病,其共同特點是由於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鏈有一種或幾種合成減少或不能合成,從而產生無效的血紅蛋白。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輸血或輸入鐵螯合劑,很可惜這些方法容易出現中毒現象;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本是一個根治之法,但匹配的捐贈者很可能匱乏,移植後的併發症也隨時會發生。正因此,基因治療從分子水平上糾正治病基因的表達,成為病人的新希望。

今年年底,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用CRISPR技術對患者的骨髓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後,兩名β—地中海貧血患者和一名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不再需要輸血。

最新的報告表明,患者的治療時間長達17個月,現在正在產生大量胎兒血紅蛋白,並且再沒有經歷過每幾個月發作一次的疼痛。這一次,「基因魔剪」實現了精準靶向治療,為未來基因缺陷性疾病的成功治癒提供了可能。當然,CRISPR這一技術在疾病領域的應用,才剛剛開始。

10、中國嫦娥五號「攬月」而歸

12月19日,中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了序幕。

嫦娥五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飛行三維模擬動畫圖。 新華社 發

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美國《科學》雜誌對此予以高度關注。該雜誌報導中指出,嫦娥五號是中國一系列雄心勃勃探月計劃的最新行動,它在月表著陸後,從月表鏟取一些月壤樣品,還鑽探到月表之下2米採集月壤巖芯,這些樣本將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釐清月球的年齡,而且是「自1972年人類最後一次執行登月任務40多年後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樣本」。

來源:科技日報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2020年12月3日舉辦的騰訊 ConTech 大會上,著名神經生物學家魯白、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以及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洪波,一同就「基因編輯」和「腦機接口」等科學前沿話題,提供了一系列新聞、新知內容,並對技術發展與人類進步之間的關係做出展望。
  • 科技之光永照星河: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二〇二〇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本報記者 張夢然新華社發  2020,整個世界直面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  在科研領域,疫情的影響讓很多研究放慢了腳步,但關乎人類自身、關乎尖端探索的事業從未擱置,我們依然看到這些消息振奮著人心,衝刷著認知,澆築著希望。  希望仍在。變局中我們前所未有地認識到,攜手同行是這樣重要,一切的不安惶恐終究只是過客,對前行者來說,頭頂不熄的科技之光永照星河。
  • 盤點2020十大國際科技新聞,這是變局中的希望之光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全球加速新冠疫苗研發;目前最強逆轉愛滋病病毒潛伏方法發現;科學家發現宇宙物質起源之謎首個佐證;迄今最大規模人類遺傳變異體目錄公布;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
  • 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解讀也來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科技界的重磅新聞,像雪片一樣飛落眼前,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光亮。12月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 2020年十大黑科技:新冠疫苗當仁不讓,腦機接口引領風潮
    2020年還剩下最後的十多天時間,AI、晶片、雲計算、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量子計算等科技變革都給我們帶來了顛覆性的體驗。那麼2020年的科技界到底哪些黑科技會佔據C位?科技又將如何改變世界?騰訊科技梳理了2020年的十大黑科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這特殊一年的進化。
  • 腦機接口、基因編輯等發展趨勢如何?這份報告揭示科技發展十大最新...
    2020年10月22日,在上海舉辦的浦江創新論壇發布《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部分。
  • 二〇二〇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儘管,科學家距離鑑定出人類全部的預測功能喪失型變異體還很遙遠,但這一研究依然是我們現階段深入認識人類基因功能、發現新疾病相關基因的寶貴資源。5馬斯克發布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無論你如何評價埃隆·馬斯克,也應承認他一向都敢做眾人所不敢之事。8月末,他為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舉行發布會,用「三隻小豬」演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晶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
  • 聽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腦機接口、光子晶片、太陽系
    8月18日,上海科協大講壇聚焦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人體生理年齡首次成功逆轉、愛滋病治療奇蹟再現 「倫敦病人」或被治癒……每年年初,中國及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都會如期公布,至今已持續26年。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或是解決某些世界性難題,來自全球的無數科研工作者都在年復一年地努力著。
  • 全球前沿技術趨勢: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基因編輯等在列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琦巖介紹,該報告選擇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五個融合了多個學科、影響多個領域、顛覆大眾思維模式的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腦機接口(1)技術爆發期已然到來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當天,DeepTech發布了「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生命科學領域備受關注的CRISPR工具包、免疫治療2.0、治癒罕見病、基因大數據、核酸藥物、腦科學與腦機接口、智慧醫療、無創早期診斷、合成生物學技術和單細胞多組學等技術趨勢入選其中。
  • 2020上海國際腦機接口行業發展應用大會
    「接口」 = 「用於信息交換的中介物」。 「腦機接口」的定義=「腦」+機「+」接口」。即,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用於信息交換的連接通路。 腦機接口(BCI)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的廣闊,比如可以幫助人們直接通過思維來控制基於BCI接口的機器人,從事各種工作。腦機接口機器人不僅在殘疾人康復、老年人護理等醫療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而且在教育、軍事、娛樂、智能家居等方面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記憶加電阻的記憶電阻器,為腦機接口提供新可能_科技_澎湃新聞-The...
    文/陳根「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2017年,馬斯克成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兩年後,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團隊發布了其首款產品,即「腦後插管」新技術。
  • 《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發布 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等為關注...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馮孔)2020浦江創新論壇成果發布會10月22日在上海召開。、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五個融合了多個學科、影響多個領域、顛覆大眾思維模式的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
  • MIT公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個性化藥物
    全國學校聯盟網北京10月14日訊(通訊員/孟凡傑)日前,神州網(www.snzo.cn)智庫展望欄目轉發了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於今年發布的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
  • 聽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腦機接口、光子晶片、太陽系|書展9
    ;2012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一位截肢殘疾者用腦機接口的外骨骼開出一球……在動物身上試驗並開啟的腦機接口技術近年來踏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並被譽為「人工智慧的下一代技術」。陶虎介紹了腦機接口的國內外發展現狀,2019年7月,Neuralink發布了一款高帶寬、高精度、低創傷的植入式柔性電極腦機接口系統,可以同時監測1024通道神經元的活動,其願景是開發10萬至100萬通道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從而全面地認識大腦。
  • 《科學》年度突破:「希望的疫苗」問世基因編輯治癒遺傳病
    (見財新網報導《NEJM主編詳解新冠疫苗:11種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三期》)今年同樣也是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備受認可的一年,首次成功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這兩種遺傳性血液病。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同樣認可了基因編輯技術,它被授予兩位基因編輯技術創始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部主任伊曼紐爾·夏彭蒂埃(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弗·A·杜德娜(Jennifer A. Doudna)。作為同樣年輕且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人工智慧在結構生物學上再迎突破。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入選的2019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科創板鳴鑼開市;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片;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秘鑰分發;用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70倍太陽質量黑洞發現,遠超理論預言上限;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服役;長徵五號火箭成功復出。
  • 年終盤點:2020年神經科學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十大研究突破
    Nature medicine—基因編輯治療疾病初現曙光!!體細胞基因編輯可以改善豬和人iPSC的DMD模型的骨骼肌和心肌衰竭AbstractFrameshift mutations in the DMD gene,encoding dystrophin, cause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leading toterminal muscle and heart failure
  • 腦機接口權威:馬斯克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
    技術的權威專家,對腦機接口應用的安全性有著執著追求。尼科萊利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腦機接口過去幾年已經突破了很多技術發展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接收腦電信號,更準確地解讀腦電信號,能有更優化的解決方案,幫助患者處理醫學方面的問題。
  • 一周黑科技|腦機接口將人體測試,特定記憶能精準刪除
    馬斯克認為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幫助人類克服殘疾問題,並且戰勝人工智慧。他在2019年7月曾宣布,其麾下的生物科技創業公司——Neuralink公司研製的腦機接口技術,已經能夠讀出人類大腦中的思想意識,將在2020年晚些時候發布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升級,相關裝置將首次植入人體,進行人體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