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小時候在科教頻道的熒幕記憶,自然就是《走近科學》。
除了這樣的科教節目,當然我們還能回憶起各式各樣的自然紀錄片。
從《動物世界》到《人與自然》,美麗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的天然啟蒙讀物。
而談到國外的自然紀錄片,有一部在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BBC出品的紀錄劇集《地球脈動》。
作為「海外版的《人與自然》」,影片更進一步,通過深入人跡罕至的極地荒原、無底深海甚至極少被探秘的地底洞穴,呈現了震撼人心的視覺奇觀。
這部神劇,第二季更是在豆瓣拿到了9.9的高分,成為了2016年評分最高的紀錄劇集。
而《地球脈動》原班人馬並沒有停止腳步。
今年4月,這支金牌攝製組攜手網飛共同推出了新作《我們的星球》。
《星球》一經播出,就收到了觀眾如潮的好評,反響和呼聲甚至超過了前作。
好評如潮的《星球》是如何吸引到胃口被養刁了的我們呢?
我們先來看看《星球》超強的卡司陣容。
影片原聲由曾為《蝙蝠俠:俠影之謎》、《指環王》系列做配樂的史蒂文·普萊斯操刀。
電影配樂師普萊斯為紀錄片配樂能夠更好地煽情與助興,又成功避免了BBC以往浮誇的風格。
擔任解說的則是 「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作為BBC的御用解說,他的地位相當於解說《人與自然》的趙忠祥老師。
93歲高齡的他,再度以經典之音帶領我們進入神秘的自然奇觀。
此外,《星球》更是以超乎超人的工時和先進設備確保了影像品質。
600多名工作人員,在超過3500個拍攝日裡,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個國家/地區。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每一幀畫面美得像截圖,色彩飽滿,細節高度保留,分分鐘想設成壁紙。
由於過於清晰,觀眾時不時就覺得身處另一顆星球。
水、光、霧混合的迷人質感在影片中隨處可見。
光只是清楚可還不夠。
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說過: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星球》採用美軍發明的空中攝影機拍攝,可從數公裡外拍攝某物體的超清特寫。
因此,我們有機會接近了從未被如此近距離拍攝的各(奇)種(奇)各(怪)樣(怪)的野外小動物們的日常:進食、捕獵、求偶、遷徙…
有趣的小動物充斥著畫面。
一群粉紅火烈鳥帶娃遷徙,成年長官帶著一個營的童子軍噗嗤噗嗤向前進軍。
這隻蠢萌笨鳥為了贏得放心,通過伸展羽毛擺出各種浮誇的造型,完成了一次「個人時裝秀」。
不過要想贏得雌鳥芳心,光擺空架子可不行。
這隻長鬚鳥別出心裁。
先是特意叼走落葉,打掃出了一片乾淨的舞臺,然後開始了表演。
請欣賞「舞技不如生鳥系列」。
而叢林中數量最多的切葉蟻群可以在24小時內切光一棵樹。
蟻群精密配合,全然無視沿途的動植物。
《星球》做到了足夠遠,足夠美甚至足夠近,但這卻不是最討觀眾好評的。
與十年前的《地球脈動》相比,我們看到了《星球》更濃鬱的人文關懷。
《我們的星球》主題詞寫道:
就在50年前,我們終於抵達了月球,並有史以來首次回望地球。自此之後,人類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動物數量下降了60%。
這一連串鮮明的數字擲地有聲,通過對人類短短的現代歷史的追溯,為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人類繁榮敲響了警鐘。
因此,《我們的星球》更像是文明預警。
做著一份環境惡化、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銳減的階段性報告。
然而這份有分量的報告並不沉悶。
《星球》的敘事圍繞著因果關係,經由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觀眾目睹/介入了一次次「蝴蝶效應」的生發。
比如,第一集開頭講到了秘魯漁場富饒的鳳尾魚。
通過片中一系列生態系統運作功能的展示。
片末,觀眾不禁發現,如果沒有風塵的遷徙、洋流的運動,也就沒有秘魯的優質漁場 。
這就是,「撒哈拉的一粒沙依然能夠影響著世界」。
沙漠裡飄起的風塵滋潤了遙遠的南半球的秘魯漁場。
這樣微弱卻又深遠的聯繫讓我們明白,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發生,一切又已然發生。
就像在第一集「一個地球」中,拍攝組去到了極地最北的冰川。
那些大量的冰川和海冰,通過將太陽輻射反射出去,保護著我們的星球,防止地球過熱。
在這個過程中,格陵蘭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它終年被冰層覆蓋,面積相當於9個英國大小。
而在過去20年間,格陵蘭島浮冰數量持續銳減。
融化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
巨大的冰川更快地向北撤退。
下墜的冰塊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波,震耳欲聾的聲響在海與冰之間迴蕩。
短短20分鐘內,7500萬噸冰融化,大量融化的淡水湧進海洋。
提高了海平面,改變了鹽度,擾亂了洋流。
這只是開始。
第二集「冰凍世界」裡,我們很快就看到了受害者。除了北極熊這樣經典的「全球變暖代言人」之外,《地球》更是觀照了較少關注度的海象。
由於全球變暖,海水退到了北方。
海象為了在覓食地附近獲得休息,扎堆湧上就近的海灘。
於是,這裡便赫然驚現了堆著10萬隻海象的海灘。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擁擠的海象群。
這樣的「象口」密度,造成了踩踏事件頻發,海象的爭鬥不斷。
而一些海象為了避免爭鬥,設法去到了遠離象群的島礁。
一噸重的他們艱難地爬上了80米高的峭壁。
由於海象離開水,視力就變得極差,當他們因飢餓而試圖下山時,一樁樁觸目驚心的「墜崖」事件接連發生。
一噸重的海象難以在巖石上形成很好的抓力,只要不慎踩空,他們就會墜下懸崖。
巨大的身體像玩偶一樣在石頭與石頭之間翻滾。
他們摔在了堆滿了屍體的灘頭上。
許多屍體已經腐爛、發臭。
尚有一絲氣力的海象懸置在海灘上,望著天空。
然而,這並不是一部「喪片」。
劇集最後一段,攝製組作死地進入了「車諾比」。
這是現代人類最悲慘的災難之一。
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超過十萬人立即撤離,整座城市瞬間變成一座鬼城。
人們宣布,在接下來的2萬年裡,放射性塵降區不適宜居住。
然而,儘管有輻射,情況到了現在已經有了顯著的好轉。
不到10年,新苗就開始發芽。
不到20年,野生動物數量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甚至瀕臨滅絕的普氏野馬出現在了車諾比。
不到30年,災區的野生狼群上升至禁區外的七倍。
而現在,車諾比又重新被綠色覆蓋,一派生機勃勃。
這是我們星球的韌性。
但這更需要人類控制自己的脾性。
歷史上爆發過多次生物大滅絕,地球依舊熠熠生機。
我們保護自然救的不是這顆老星球,而是人類自己以及我們關於這顆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記憶。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們在未來20年的所作所為,將決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