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自然紀錄片,所有人都會想到BBC這個王者選手。
BBC出品的自然紀錄片,在技術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畫面美輪美奐,音樂恰到好處,拍攝人員也相當敬業,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視覺盛宴。
《地球脈動》《藍色星球》《荒野間諜》《地球的力量》等等等等。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拍不出的。
特別是《地球脈動》第二季,豆瓣評分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9.9。
神作無疑。
而在國內,我們很少能看到這樣高口碑的自然紀錄片。
直到它的出現——
蔚藍之境。
為什麼中國拍攝自然的紀錄片這麼少?
一是需要設備和技術。
很多小昆蟲植物的微觀鏡頭,不是在自然條件下就能拍攝出來的。
有時候需要攝影棚裡模擬自然環境生態,再通過影像技術合成。
而且不同的自然環境,就需要相應的設備和技術。
點擊播放 GIF 0.0M
再來是耗時耗力,還燒錢。
自然紀錄片的拍攝時間,動不動就是以年為單位。
即便是一小段荒郊野外的片段,都可能需要多個拍攝人員蹲守超過一年,甚至更久。
2006年,第一季的《地球脈動》,當年足足出動了71名攝影師,耗費2000天,去了62個國家,204個地區,光投資就花了800萬英鎊。
再拍第二季,已經是十年後了。
《地球脈動》第二季耗費2089天,用了42名攝影師,去了40個國家117個不同地區完成拍攝。
攝影團隊每天凌晨三點起床,一拍就是八九個小時,大到雪豹小到螞蟻,都要精心布置拍攝。
當時為了拍攝金雕捕食這幾秒的鏡頭,攝影師足足在冰天雪地裡,等了幾百個小時。
點擊播放 GIF 0.0M
為了拍攝飛翔的蝗蟲群,攝製組追了半個馬達加斯加。
每天坐車、坐船、坐直升飛機……追蟲子。
經歷了一路的腹瀉、顛簸,終於發現了蝗蟲群。
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如此壯觀的畫面。
點擊播放 GIF 0.0M
所以在《蔚藍之境》剛開始播出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央視引進了BBC的紀錄片。
另一個原因是央視太過低調,幾乎沒有任何宣傳。
首播時間還挑在了大年三十晚,這個時間,大家都在看春晚呢。
敢直剛春晚,還是因為有料——
這次是真真正正的「中國智造」。
中國紀錄片團隊首次以自然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海洋故事。
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內容最為全面的海洋拍攝行動。
點擊播放 GIF 0.0M
點擊播放 GIF 0.0M
點擊播放 GIF 0.0M
為了能夠更全面的展示國內海域,攝製組奔波4年,拍攝了約120個物種。
本片的聲音都是後期擬音或音效製作而成的,所以光後期聲音設計這一部分,起碼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正是因為這群人的付出,讓我們看到了專屬於中國的海洋故事。
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是自然界的光怪陸離,還有弱肉強食的悲涼悽慘。
生命的壯闊和脆弱,自然的神秘和多變,都在一幀幀絕美的畫面中徐徐鋪開。
歡迎來到這片神秘而又充滿活力的蔚藍之境——
點擊播放 GIF 0.0M
從北到南,從海岸到海底,遼闊且多變。
四季更迭,冰封、雪覆、狂風、巨浪,生命所要面對的,是各種考驗的無數輪迴。
渤海遼東灣的冬季,浮冰逐漸覆蓋海面。
對人類而言,海冰是一種困擾,卻給某種新生命提供庇護。
一頭斑海豹,出生僅三天,它還不會遊泳,甚至還不能自如爬行。
點擊播放 GIF 0.0M
沒有母親的保護,幼崽將無法存活。
但海豹寶寶只能在媽媽身邊生活一個多月,在此期間,它必須完成換毛、斷奶和下水的成長過程。
然後離開母親,獨自面對生活。
點擊播放 GIF 0.0M
渤海和黃海北部,世界上緯度最低的結冰海域,也是斑海豹在全球最南端的繁殖地。
相比高緯度地區,這裡的浮冰融化得更早,所以留給斑海豹的時間也就更緊迫。
海豹寶寶在吃著吃著奶,突然,「噸」地一聲……
咦,媽媽不見了?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是個信號。
海冰正在融化,或許小海豹是時候學遊泳了。
在媽媽的鼓勵下,海豹寶寶第一次離開浮冰。
渤海這邊,小海豹的成長才剛剛開始。
廣西北部灣的神秘白色精靈悄然登場——
它就是中華白海豚,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它們世代生活在沿海25米以上的淺層水域。
攝製組努力蹲守,光一個早上就拍了500多G的視頻素材,就為了拍出白海豚最好的畫面。
這隻尚未成年的灰色中華白海豚映入眼帘。
點擊播放 GIF 0.0M
它跟隨媽媽來到廣西黨江入海口,與其他家族成員會合。
同時,這隻小崽子要在這片覓食地學習捕獵技能。
北部灣大陸架,擁有厚厚的沉積層,為它們提供穩定的食物。
母親藉助聲吶鎖定目標,快速衝向獵物。小白海豚緊隨其後,有樣學樣。
白海豚們的身體柔韌靈活,更適應在淺水區域生存。
點擊播放 GIF 0.0M
目前,這些「海中大熊貓」,在中國近海僅存數千頭。
除了人類非法獵捕和殺害,在壽命方面,中華白海豚的一生也就三四十年,這是它們數量如此稀少的原因。
蔚藍無垠的深海,各種生命的奇觀處處上演。
浩瀚海洋與淺海灣不同,對於巨型捕食者來說,往往食物難覓。
布氏鯨,海洋中最神秘的訪客。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頭年輕的布氏鯨,身長達10米,體重約20噸。
這個噸位的體重,自然需要大量的食物。
為了維繫生命,它必須在夜晚追隨食物深潛,白天上浮前行。
只為在春季之前,趕到北部灣。
是否能在海灣迎得期待中的盛宴,誰也無從料定。
點擊播放 GIF 0.0M
春回大地,海面不動聲色。
一次史詩般的洄遊,就在這個季節發生。
抹香鯨,鯨類中的旅行家。
點擊播放 GIF 0.0M
成群結隊的抹香鯨穿梭在海洋中。
極具靈性的它們躍出海面噴出水霧柱,在陽光的折射下構成一道轉瞬即逝的彩虹。
點擊播放 GIF 0.0M
春天時,它們從熱帶出發,遷往高緯度海域,它們中不乏懷孕的雌鯨。
抹香鯨的孕期長達16個月,比整個洄遊的周期還要長,只有跟隨群體才能確保安全。
目的地十分遙遠,保持正確的航向至關重要。
需要時,它們能發出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動物叫聲。
230分貝的巨響,足以奪走一個人的生命。
叫聲不僅能溝通家族成員,還能通過回聲定位,描繪出一幅海底地圖。
可是,長途的旅行,依然難免有迷途的危機。
一頭懷著身孕的抹香鯨,出現在廣東大亞灣,形單影隻。
點擊播放 GIF 0.0M
它迷路了。
近岸淺海,是巨鯨的「鬼門關」。
這裡遍布的漁網是致命的陷阱,過低的水位隨時會讓它擱淺。
得知這一情況,救援船隻馬上趕到,並在抹香鯨身邊製造聲響,驅使它離開海灣,回歸深海。
點擊播放 GIF 0.0M
好在,營救暫時獲得了效果,雌鯨轉頭向深海遊去。
救援船隻在後頭守護著它。
但經過長途洄遊,它過於虛弱,而且孤立無援,人類能做的非常有限。
這裡,成了它一生旅途的終點。
點擊播放 GIF 0.0M
當鯨在海洋中死亡,它的屍體會緩慢沉入海底,並提供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死去的鯨魚如同一座點亮生命之光的深海綠洲,持續為海底生物提供養分。
這是鯨魚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人類賦予這一過程一個詩意的描述——
鯨落。
而這頭誤入大亞灣海域的抹香鯨,最終卻沒能完成「鯨落」的生命儀式。
這座巨大的身軀在人類的打撈下,第一次離開大海,走進城市,如今棲息在惠州的一間展覽館裡,以標本的形式獲得「重生」。
為了紀念這頭把生命中最後三天留在大亞灣的抹香鯨,人們給它取了個名字——
浪花。
據現場目擊者回憶:
第四天死了之後,她的眼睛露出來(水面)。
當時很多攝影記者也拍到了那個畫面:她的眼睛黑乎乎的,無光澤地露在水面上,好像死不瞑目。這個就是她死亡的過程。
一頭懷孕抹香鯨從活著被發現到擱淺死亡,這在全世界也屬罕見。
一般來說,母鯨在生下孩子之後,通常會把小鯨魚託出水面,幫助它呼吸空氣。
所以有人猜測,這頭抹香鯨奮力掙扎在淺海地帶,是為了讓小鯨魚在出生後可以直接呼吸到空氣。
可究竟是什麼原因,如今無從知曉。
我們只能接受它再也回不來的事實了。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隻落單的抹香鯨,意外地被海中的漁網纏住,又沒有同伴幫助,長期沒有進食的它,最終無力支撐。
沈曉鳴,是當時一直在現場參與救援和協助的工作人員。
他曾向記者透露。
導致抹香鯨死亡的漁網,有可能是漁民隨手丟下海的。
以前的漁網破了會補一補,現在的漁網成本低,破了就往往隨手扔進海裡。
我還在海裡面撿到過遊泳衣,當時它掛在一塊珊瑚礁上,被遊泳衣蓋住的那一片都白化了。
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相信大家在近些年的新聞裡都已經看過不少。
各種觸目驚心。
被塑料勒死的開普軟毛海豹。
同樣被漁網纏繞的海龜。
潛水員正在解救塑料繩裡的海豹。
縱觀這片海洋世界——
從珊瑚礁到海藻床,從基巖港到泥沙灣,從紅樹林到鹽場,這片生物多樣的富足之地,也是海洋最危急之所。
人類的索取、佔有和排放,讓它不堪重負。
這片生物與人類共同享用的海灣,是諸多生命實現物種存續的根基,也是我們的海洋獲得健康的希望。
每個物種都在為同一個使命而奮鬥,那就是將生命傳遞下去。
它們為此拼盡全力,並構成地球最偉大的奇觀——
那就是,我們的海洋。
點擊播放 GIF 0.0M
點擊播放 GIF 0.0M
它的美麗和脆弱,無時不在提醒我們。
海洋遭遇怎樣的過往,人類期許怎樣的未來。
它的神奇和豐饒,精彩和活力,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取決於人類的,一念之間。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