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好像一說誰「刀子嘴豆腐心」,就很容易得到諒解。甚至,被「刀子嘴豆腐心」們剛剛言語傷害了的人,竟還會隱隱覺得對方本意還是挺好、心地還是挺善良的。
但其實——不盡然!真的、真的,要小心!
不敢說,從來就沒有什麼「刀子嘴豆腐心」,但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個偽命題。
(一)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的實質是「自欺」加「自迫」
刀子嘴豆腐心,「升華」成文詞兒,好像意思相近的應該是「愛之深責之切」。意思是:因為愛,所以責備;因為愛得深,所以責備得嚴厲。
這話,或說這個邏輯,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被普遍認可;尤其在父母(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中,特別被買入。
但如果今天,身為父母者,若仍買入這個理念,就等於承認「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對的。反過來看,棍棒底下出孝子,倒顯得還比「愛之深責之切」,來得坦率、磊落些。
以體罰、動輒體罰、嚴酷體罰來「馴化」子女,讓他們「孝」,讓他們以順從、服帖、由精神到物質地報償,來表現「孝」,以達成養育他們的「投資」的「回報」,「情」不「情」的放一邊兒,單從「契約」角度講,還是挺坦率的。
而且,某種意義上,這種讓人很難道出「情」更難由心底生發「愛」的邏輯,也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模式下的一種生存無奈——老子辛辛苦苦養育你們,就期待你們等到老子幹不動的時候能給老子養老送終。老了,幹不動了,要是沒人繼續種那一畝三分地,老去的父母,就得餓死。為不餓死,甚至為終究死去了時能有人給置辦一口像樣的棺材,逢年過節能有人給上個墳燒個紙,「培養」或說「馴化」出「孝子賢孫」,實在挺必要。
情有可原!情有可原之外,冷靜甚至「冷漠」點兒去看這個邏輯,真的更是一種「自我經營」,而並說不上「愛」。故而,要給這個自我經營的邏輯冠以「愛」,例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有「欺」的成分了。起碼也是「自欺」!
這麼說,肯定大把人會覺得尖刻、涼薄。承認!但尖刻、涼薄,不等於錯誤。
誠然,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會很有一些做父母當家長的,由心底真摯地認為,自己對子女的訓斥、嚴格、吹毛求疵,確是出自「愛」——玉不琢不成器啊!我們自己小時候也這樣那樣難受、不適、痛苦、彷徨啊……可事實證明,我們今天能「長成」,當初長輩的「責」,確是「對」的啊……
這裡面的基本邏輯是:哪個孩子小時候不「受責」,我們小時候都受過來了,事實證明那是必要的;所以,你、你們,也必須是要經受。因為我們對你們更加的愛,希望你們將來強過今天的我們,所以,你、你們,要經受更多、更「切」!
真「必要」嗎?真的無論怎樣「切」、怎樣「刀子」,都必要嗎?「切」就是「深」嗎?「切」就會有更好的結果嗎?
難道他們,被「切」而「成」的父母親們,小時候被「切」得難受的時候,都絲毫沒想過:將來我有了孩子,決不讓ta受我今天受的這份罪。決不!
如果想過,為什麼「到時候」又變了呢?這算不算「自迫」?
如果真的是沒想過,那就沒有疑問了,肯定是「自迫」!
「自迫」的下一步,通常就是「他迫」或說「迫他」——我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你也得這麼樣!引申:我也就這樣了,可你不行,你的「往好了去」!再引申:你,我的孩子,得去替我實現我沒能實現的理想,得去成為我期待成為但終究沒能成為的人!
不能說這就不叫「愛」。只不過,這樣子的「愛」,針對的,是自己而已。
(二)打比罵更直白也更有效
當然,這話,不是說鼓勵或贊成對孩子(教育對象)進行「體罰」,更不是說在社會交往中動輒拳腳相向而不去講道理反而是「對」的。只不過是想說,動作,也就是「打」,往往是更直白甚至是更「本能」的反應;而語言,也就是「罵」,則需要「組織」和「準備」。
有人脾氣不好,一言不合就出現動作,比如拍桌子、摔杯子,野蠻點兒的或者對象親近點兒的,會直接「招呼」。我姥爺(外祖父)就這樣——小孩子犯了錯,一聲斷喝,然後就是一巴掌。完成!沒道理可講。我們便因為挨了巴掌的疼,而記住不能再那樣,再那樣還得挨巴掌。挨巴掌的疼,最多半天就可緩解。留下的恐懼,卻能長存於心;只不過,只關乎那一件事。若干不同的「那一件事」之後,「基本禁忌」也即「為人底線」,便也就建立起來了。
相對應地,罵、訓斥,需要組織、準備。別相信什麼「脫口而出」、「心直口快」、「有口無心」的說詞。不是是絕對「沒有」,但的確很少很少。實情是「無心」者大多也「無口」,就是沒「想」就「沒的說」。能「說」出來的,都是經過「思考」的。不同只在於,是「現想」還是心中早有「程式」。
涉及家庭教育和一家人之間的「溝通」,不多說,只提醒提一條:言可誅心。因為「夠近」,因為「相親相愛」,絕大多數情況下,說話會跳過社會性的「客套」而「直給」,就事論事問題不大,涉及「思想」甚至「靈魂」(教育行為中更多見),就得把「言可誅心」四個字掛上腦筋啦。「你這樣做,小孩子時候,倒不算啥,可長大了、成習慣了,還這樣,麻煩就大了,到時候想改也更難了。」這樣的一個意思,會被很多長輩、家長說成「小小年紀就這樣,長大了還得了」。兩者感受會不會不同?後面一種,說得多了,涉及得廣泛了,會不會讓被說的那個逐漸進入「自我否定」心態?如果是,那就是「誅心」了。
到了社會交往界面上,「言可誅心」,是作為「法則」存在的。
現在很普遍存在的一個情況——網絡暴力。說白了就是「罵」、沒底線的罵、無情無禮的譏諷。有人說,網友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有時候言語上有些過激,並不一定就是惡意……大謬! 那就是惡意!噁心別人不須負責的惡意!看文章、欣賞音像作品、讀評論,喜歡可以贊也可以不贊,不喜歡就退出,換別的節目。非要出個沒內涵或極缺乏內涵的惡聲噁心一下人家,除了「刷存在感」,肯定包藏「傷害」的惡意。不同只在於,這樣的傷害,是個別針對性的刻意,還是普遍針對的「無差別」的「習慣」。
德雲社「小嶽嶽」(嶽雲鵬)接受採訪時提到早期困難階段在飯館打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老大漢子、事過多年,仍禁不住淚湧。採訪者問「今天想回去,會不會原諒他們」,小嶽嶽挺認真地搖頭說「不原諒」。我不是很喜歡他的相聲,但對他這個「不原諒」特別贊同!為什麼原諒?為什麼要原諒那些「傷害」的「惡意」?道理何在?!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傷害他人!
其實,這個道理,絕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所以,當他們要用言語去「傷害」的時候,就預先準備好了一道護身符,叫做「心直口快」,再形象點兒,叫「刀子嘴豆腐心」。
(三)「刀子嘴」通常都是「刀子心」
舉個很大眾的例子——「三國」故事中,劉關張三兄弟永遠秤不離砣,三弟張飛脾氣火爆,「外事」中,時常「出言不遜」,他大哥劉備總會申斥說「三弟不得無禮」。有趣的是,每每,這個大哥,都是在「三弟」已經「無禮」了過後,才會這樣訓斥。甚至,還會馬上對被三弟剛剛「無禮」過的對方歉然說出「我家三弟心直口快,還望不要與他一般見識」之類意思的話。這個「雙簧」,在新版《三國》電視劇裡,表現得尤為生動、淋漓。
放在故事裡一看,幾乎誰都能明白:劉備就是要借張飛「無禮」的「口」,把他想要對方明白的意思表達出來。話很難聽,很切中要害,甚至帶著人身攻擊色彩。但那些都是他本人的意思!至少,他不反對!他想讓對方感覺到的是,他反對的,只是「三弟」的「態度」。 同時也等於告訴「三弟」:以後還可以這樣做,我不會「打斷」你的「無禮」。
但是,最重要的,不就是「態度」嗎?!
從這個把戲,可見劉備作為「梟雄」的「深險」一斑!
現實中,我們其實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被放一通大炮,倍感委屈甚至屈辱,然後被對方陣營中的「白臉」勸說「別跟他一般見識,他這人就這樣,心直口快」。甚至,有時候,都是剛剛噴過的那位自己來跟你說「別在意啊,我這人心直口快,說話不走腦子」。
說話怎麼會不走腦子呢?夢話都是走腦子的啊!
不是就有不少國內外專家都說,不存在真正的「口誤」嗎。我贊同!特別是在社會性交往中,真正的口誤,幾乎是不存在的!或者也可以說,如果管不住「口誤」,就還等於並不具備進行社會性交往的資格、能力。
刀子嘴豆腐心,相比「心直口快」什麼的,更多是用在女性身上。其「成立」的大前提是:女性通常都更心地善良。
其實,在「善」與「惡」的問題上,男女兩性,並不存在本質性的明顯差異。男性中絕大多數也是心地善良的;女性裡也不乏個別心地惡毒的。
但必須承認,因為長久以來的社會分工和「傳統觀念」,加上體能上的差異,女性在社會中更多時候處於相對的弱勢。因而,平均來看,女性會比男性更自覺、更早期、更嚴密地建立自我保護意識,而在其中,由於體能較弱,女性更多在「口頭」上體現其「鋒芒」、「力量」,於是形成了所謂「潑婦罵街」現象。
不過,饒是如此,也並不是說所有女性都「刀子嘴」。如果真的是「豆腐心」,會有比「刀子嘴」更妥當或更擅長的表達方式——「底氣」和智慧相對缺乏者,會哭泣、隱忍;底氣足或有智慧再或二者兼有者,會不屑一顧,會付之一笑,會綿裡藏針地「回懟」……但凡言辭狠厲、動輒開罵、語出傷人的「刀子嘴」,大多內心也早已磨好並高舉起了「刀」。
言由心生!沒有心裡一把刀,出口怎會是「刀子」?!
可辨的,僅僅是,對於自我保護意圖更明確、更迫切的女性來講,心裡那把刀,是為怕受傷、為著「自衛」而磨礪,還是為著「傷人」而刻意所備。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紅樓夢》裡,薛寶釵和林黛玉文學態度有何異同?
《紅樓夢》裡,從這件事上可以斷定林黛玉真正很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