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詞表示人和事物的性狀,或動作、行為的狀態。形容詞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謂語、定語和狀語。例如:「事急矣」,「急」是形容詞,作謂語;「沃野千裡」,「沃」是形容詞,作「野」的定語;「匈奴大入邊」,「大」是形容詞,作「入」的狀語。形容詞不同於動詞,它能作謂語,但不能帶賓語。如果給形容詞帶上賓語,這個形容詞就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有三種情況:
1.把形容詞放在及物動詞的位置上,讓它帶上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這個形容詞就用作動詞(使動)。如:
①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荀子·天論》)
——聖人總是使他的心(頭腦)保持清醒,使他的五官正常化。「清」本來是形容詞,不能帶賓語。這裡給它帶上賓語「天君(心)」,意思是使「天君」具有「清」這種性質,「清」用作使動詞。「正」本來也是形容詞,「正其天官」是「使其天官正」的意思。
②攻邯鄲,以廣地尊名。(《戰國策·南轅北轍》)
——(魏王)想攻下邯鄲,使自己的土地得以擴大,使自己的名聲變得尊貴。「廣、尊」本來都是形容詞,把它們分別放在賓語「地」和「名」前邊,「廣、尊」便用作使動詞。「廣地」是「使地廣」的意思,「尊名」是「使名尊」的意思。
③出圖書,空囊橐。(馬中錫:《中山狼傳》)
——把圖書拿出,使口袋空出來。「空囊橐」是動賓結構,不是偏正結構。「空囊橐」即「使囊橐空」。
2.把形容詞放在及物動詞的位置上,讓它帶上賓語,表示當事人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這個形容詞也用作動詞(意動)。如:
④大天而思之。(《荀子·天論》)
——認為天偉大,因而盲目地崇拜它。「大」本來是形容詞,不能帶賓語。這裡給它帶上賓語「天」,「大」即用作動詞。「大天」是說,主觀上認為賓語「天」具有「大」這種屬性。
⑤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曹丕:《典論論文》)
——傅毅和班固只是哥哥弟弟罷了(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可是班固認為傅毅不足道。「小之」是動賓結構,表示主觀上認為「之(傅毅)」具有「小」這種屬性,即「以之為小」,覺得傅毅不足道。
⑥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後漢書·張衡傳》
——大將軍鄧騭認為張衡有奇才。「奇」本是形容詞,給「奇」帶上賓語「才」(「其」是「才」的定語),「奇其才」是「以其才為同奇、認為其才奇」的意思,「奇」用作動詞。
3.給形容詞帶上賓語、用作動詞,但既不是使動,也不是意動。這是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如:
⑦大王必欲急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您一定要逼迫我。「急」本來是形容詞,不能帶賓語,這裡給它帶上賓語「臣」,「急」用作動詞。不過,「急臣」既不是「使臣急」(使動),也不是「認為臣急」(意動)。「急」用作一般動詞,可用「逼迫」這樣的現代動詞對譯。
⑧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列傳》)
——(子蘭)終於讓上官大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短」本是形容詞,「短屈原」是動賓結構,「短」用作動詞。但「短屈原」不是「使屈原短」(使動),也不是「認為屈原短」(意動)。「短」用作一般動詞,可用「詆毀」這樣的現代動詞對譯。
辨別形容詞用作動詞,同樣要兼顧意義和形式兩個方面。從句子的結構看:第一,代詞前邊的形容詞用作動詞,如「小之」,這是因為形容詞一般不修飾代詞;第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前邊的形容詞,如果它和後邊的詞語之間不是偏正關係,那就是動賓關係,這個形容詞也用作動詞,如「廣地、尊名、空囊橐、奇其才」。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只靠「聽」,能懂嗎?
#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