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之路,追求坎坷,但意境深遠,值得我們一學。
你努力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
文言用詞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用作狀語
形容詞用作名詞
文言中形容詞用作名詞的現象是不少見的,通常情況下是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實現的。
1.《墨子.公輸》中「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您守義不殺少數人卻殺多數人,不能認為是懂得事理。)句中形容詞「少」、「眾」用作名詞,作「少數人」、「多數人」講,為動詞「殺」的賓語。
2.《孟子.梁惠王上》中「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敵強。」(小國不可以敵大國,人口少的國家不可以敵人口多的國家,弱國不可以敵強國。)句中形容詞「小」、「大」、「寡」、「眾」、「弱」、「強」均用作名詞,意思是「小國」、「大國」、「人口少的國家」、「人口多的國家」、「弱國」、「強國」。「小」、「大」、「寡」作主語,「眾」、「弱」、「強」作謂語「敵」的賓語。
3.《項羽本紀》中「披堅執銳,義不如公。」(披掛堅厚的鎧甲,拿起銳利的武器,我宋義不如您。)句中形容詞「堅」、「銳」用作名詞,指「鎧甲」和「武器」作動詞「披」和「執」的賓語。
4.《登泰山記》中「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石頭都是蒼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圓的少。)句中的「平」、「方」、「圓」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意思是「平的石頭」、「方的石頭」、「圓的石頭」,作形容詞謂語「多」和「少」的賓語。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形容詞用作名詞後,在句中做主語或賓語,就是把形容詞看作是一種性質或特徵的名稱,也就是把表示性質或特徵的詞作為代表具有那種性質或特徵的人、事物來用。這種用法不很難理解,只要把它講作或譯為與之相關聯的名詞就可以。
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求能做文言人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
形容詞用作一般動詞(不包括使動,意動用法)有兩種情況:
一、形容詞表示動態時,用作動詞。
在現代語中形容詞表示動態,一般要加「著」、「了」以及補語「起來」一類的詞。
他總是紅著臉說話。
他一說話臉就紅了。
他的臉紅起來了。
而文言中則不用趨向補語「起來」等詞,也不用近似於表示動詞形態的「著」、「了」之類的詞,而是直接以形容詞置於施事者的主語之下表示動態。
1.《孟子.萬章下》中「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所以聽到伯夷作風的人,貪汙的人廉潔起來了,懦弱的人也有自立的意志了……,所以聽到柳下惠作風的人,鄙視的人寬博起來了,苛薄的人厚道起來了。)句中形容詞「廉」、「寬」、「敦」用作動詞,置於主語「頑夫」、「鄙夫」、「薄夫」之下,做謂語,表示一種動態。
2.《屈原列傳》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與頃襄王。」(到底讓上官大夫再頃襄王的面前說了屈原的壞話。)句中形容詞「短」用作動詞,意思是「詆毀」、「讒毀」、「說壞話」,置於主語「上官大夫」之下作謂語。
3.《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這樣,皇上一定會讚美你有謙讓的美德,不致把你廢免。)句中形容詞「多」作動詞,作謂語,意思是「尊重」、「讚美」。
4.《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風又吹綠了江南的大地。)句中形容詞「綠」用作動詞,帶有賓語「江南岸」。
二、用「多」、「少」表示存在的句子裡,它下邊若有賓語,「多」、「少」就用作動詞。
1.《史記.平原君列傳》中「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現在少了一個人,希望您算上我,湊足二十人的額數一同前往吧!)
2.《登泰山記》中「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山上有很多石頭,缺少土,石頭都是蒼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圓的少。)
以上形容詞「多」、「少」均用作動詞,後面帶有賓語「一人」、「石」、「土」、「平方」、「圓」。
形容詞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我們所以說它用作一般性動詞,這是由於它在特定的結構關係中表達的意思和反映的語法特點決定的。所以認為它用作動詞,在句中作謂語,因為有的帶有賓語;有的被副詞修飾。具備上述情況之一,都說明它為動詞,這就是我們認為形容詞用作動詞的依據。
通過簡單的闡述,希望能得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