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用作動詞:方位名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除普通名詞能用作動詞外,方位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
方位名詞活用的特點是:失去方位名詞的性質和特點,取得了動詞的語法特點和造句功能,因而它的詞義也隨之發生變化,它表示與該方位有關的動作。
例如:
1、沛公引軍過而「西」。《史記·高祖本紀》)
〔譯文〕劉邦率領軍隊路過(宛城)又往西進發。
「西」是方位名詞,在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向西進發」。連詞「而」連接兩個動作,表示是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動作行為。
2、商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都厀之前於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注}厀,同「膝」。
〔譯文〕商鞅又拜見秦孝公,孝公與商鞅談話,不知不覺地膝蓋向前移動到(商鞅的)座席上。
「前」是方位名詞,在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向前移動」。後面有介賓詞組「於席」作它的處所補語
3、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劉邦說:「我也打算向東方發展,怎麼能鬱悶地長久地待在這裡呢?"
方位名詞「東」在這裡用作動詞,它與能願動詞「欲」結合,構成合成謂語,它們的前面有副詞「亦」修飾,作它的狀語。
4、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同上)
〔譯文〕韓信又集結軍隊,與劉邦在滎陽會合,又在京邑、索亭之間打敗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向西進發。
方位名詞「西」,在這裡用作動詞,可譯作「向西進發」。它與能願動詞「能」結合,構成合成謂語,它們的前面也有副詞「不」作狀語。
5 、(狼)「下」首至尾,曲脊掩胡……以聽命先生。(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文〕(狼)彎下頭來碰到尾巴,弓起脊背,遮住下巴底下的垂肉…聽憑東郭先生的擺布。
方位名詞「下」,在這裡用作動詞,可譯作「彎下」。名詞「首充當它的賓語。
6、「左」,乃陷大澤中。(《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往左走,就陷沒在遼闊的沼澤地裡面。
「左」是方位名詞,在這裡是「往左走」的意思,用作動詞,作謂語。主語「誰」被省略了。
7、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為魯連壽。(《戰國策.趙策》
〔譯文〕平原君擺設酒宴,在喝得高興的時候,站起身來,走上前去,為魯仲連視酒。
這句中的方位名詞"前」也活用為動詞,可譯為「走上前去」在句子中充當謂語,主語「平原君」承前省略。
8、子房〔前〕! (《史記·留侯世家》)子房(張良)
〔譯文〕上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