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保網訊:據說,今年環評工程師考試的總體通過率,約為1%。
這簡直閃瞎了我的眼睛。是該說這個證越來越難考代表知識含量越來越高呢,還是說這個考試已經走火入魔了呢?
一個水平評價類的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這麼低,簡直就是給這個行業的未來指明了方向:環評也要走下「神壇」了。
林廣清先生的文章《是誰把環評工程師拉下了神壇》,寫得盪氣迴腸,讀完久久不能平靜。但是我想說,是誰把環評工程師推上了神壇?
(一)
環評工程師自2005年第一次開始考試,至今已走過14個年頭了。
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中心,目前全國已經登記的環評工程師約12000人左右,加上未登記的,應該有20000多人。
而截止2018年10月份,全國一級建造師的人數總計約為63.3萬人。
環評工程師連一級建造師的零頭都不到。
就是這麼一個水平評價類的環評工程師,居然被推上了神壇。而今,似乎是走下了神壇。
其實還是應該仔細想想,環評工程師是否上過神壇?
所謂「神壇」,引申涵義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威望或地位。
但是在環評領域,環評工程師有至高無上的威望或地位嗎?學習外交部的回答:呵呵。
環評工程師面對專家,連正面回應都不敢,算什麼權威呢?
自環境部發布環評文件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來,環評工程師能力建設指南一直被當做討論的話題,諸如由誰來評價更合理等。
其實你仔細想想,環評工程師的水平,一直似乎是由專家來評價的:說你行你就行。
(二)
環評工程師考試,從前沒有這麼變態。一個考試的通過率,似乎與供需平衡有關。
環評工程師第一次考試,大概是考慮了這個問題。
根據2004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資質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環評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推行的第一年,估計考試通過率有60%。
由於是第一次註冊,肯定要滿足資質管理辦法的要求,否則資質管理辦法都沒得玩了。
在正式實施環評工程師制度之前,主要是通過上崗證進行管理的,而且編制環評文件大多是體制內的環科所。據此設定60%通過率,是合理的。
說環評工程師考試設定通過率,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然每年案例怎麼會出現那麼多71分和72分?
包括環評工程師在內的考試,從來沒有公布過標準答案,也沒有公布過評分標準,也不清楚是誰來評分的。
而民間的培訓機構,每個機構對同一案例題的解答又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思路還是相反的。
在實施環評工程師制度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環評上崗證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環評單位的工作人員經過培訓,基本熟悉了環評文件的編制要求,他們似乎是環評單位的中堅力量。
把導則背會了,未必可以編制一本好的環評報告。
聽說很多高中老師、護士,對環保相關行業一無所知,都考過了環評工程師。
(三)
在環評的歷史上,有兩件事情是影響深遠的。一是所謂「紅頂中介」脫鉤,一是環評文件全本公開。
所謂「紅頂中介」脫鉤,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吃瓜群眾慢慢回想吧。
難道只有環保部門有所謂紅頂中介嗎?多少設計院、研究院,都為本行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保障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他們至少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
紅頂中介脫鉤,留下了很多令人唏噓的往事。證書號甲級2801居然沒有完成脫鉤,直接走入了歷史的滾滾紅塵當中。
在環評文件全本公開之前,環評單位編制環評報告,具有「大國工匠精神」。
一本環評報告經過精雕細琢,當做研究作品來寫。
有時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得到一個數據,不遠千裡異地考察,關鍵的地方絕對經得起推敲。
而自從環評文件全本公開之後,環評界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接到環評報告的第一時間,不是研究項目的工藝路線等內容,而是找模板。而一些有心人,早就在平時注意搜集模板了。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每個環評工程師似乎都成了全才,什麼項目都可以寫,反正有模板,關鍵的工程分析照葫蘆畫瓢,其它部分就更不重要了。
由此也出現了一些奇觀。同樣類型的項目,源強有時候差數量級的倍數。又如A地的建設項目出現了B地的概況介紹。
環評已經去技術化了,神壇從這天起已經不存在了。
(四)
環評報告有技術含量嗎?
據說監測人員有時候會看不起環評工程師。因為監測有一套管理體系,有高科技的分析儀器、試劑,還需要拿到CMA認證。
而反觀環評,也就是背個地圖看看現場,網上查查資料,坐在辦公室吹空調就把報告寫完了。
更絕的理由是,沒有監測數據,環評報告可以完成嗎?有時候一本環評報告已經寫完了,結論都有了,卻在等監測數據。
在環評人看來,現狀監測數據就是個擺設。特別是專家評審會上,沒有幾個專家會對監測數據感興趣。
而隨著監測市場的放開,監測單位也是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市場的混亂程度不比環評好多少。
有些不負責任的監測單位,劣五類水質河流的監測結果,居然達到了三類水的標準。
而即便如此,監測機構的危機感遠不如環評機構。監測的業務似乎是迎來了春天:環評監測、驗收監測、企業自行監測、場地調查等等。
也許環評和監測都有技術含量,但是在混亂的市場狀態下,也都就是那麼一回事。
(五)
2018年環評法修訂之後,環評單位資質正式走入了歷史。
環保部的過渡期管理辦法,對環評機構的要求是:一定數量的環評工程師。一定數量,就是最少1個。
資質管理辦法及配套文件即刻廢止,行業類別、工程師登記類別一下子沒有了。環評機構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即便有些地方的生態環境部門,在剛剛取消資質管理辦法的時候,還要求對應類別,但是慢慢地也不得不「放開」。法律規定如此,不能違法呀。
也因此,原來的環評機構裁掉了那些「殭屍」環評工程師,以減少證書開支成本。
而更多的工程師,直接炒老闆的魷魚,自己成立公司單幹,反正1個工程師包攬天下。
一夜之間,幾乎是個環保公司就可以做環評。
即便有些環保部門對編制質量差的環評單位進行約談、通報批評,但是又能怎麼樣呢?通報就通報,活照樣幹。
可以預見,即便是環境部發布正式的環評文件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也不大可能再提出環評工程師數量的限制要求,否則環評法就白修改了。
只能寄希望於信用管理辦法。但是很有可能,信用管理辦法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最重要的是環評文件的主體責任是建設單位,環評單位只不過是連帶責任。
環評文件編制質量和個人徵信掛鈎,這種可能性太小了。
「基礎資料明顯不實;內容存在重大缺陷、遺漏或者虛假;嚴重質量問題」根本就沒辦法下結論,除非出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
但是鑑於環評文件的特點,這個量化的標準怎麼規定呢?
結語
引用林廣清先生的話:「一個東西太過注重於形式,就意味著衰落的開始」。
環評似乎是被拉下了神壇。
但是我想說,環評亦或是環評工程師,其實從來就沒有上過神壇。
但是環評又確實有其特殊性,會做環評報告還怕做不了其它業務嗎。就算是排汙許可證,也離不開那一套。
下了神壇又怎樣?從業者自然還會考取證書,哪怕考不到也熟悉了環評的相關知識,其它業務自然不在話下。
只是,那些只為了考取證書掛靠的殭屍環評工程師算是失去了希望。
但他們會轉戰其它戰場,繼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