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乾貨鋪】「信號塔我看了都渾身不自在,更別提高壓電了!」這種觀點你可能覺得可笑,但並不代表你周邊沒人這麼想,或許還大有人在。
面對著動輒上千伏特的高壓電,如果不懂這個東西,說沒一點顧忌那是假的。那麼,高壓電附近的輻射究竟大不大?到底會不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危害?此外,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非要用高壓送電?為什麼很多人提到高壓電就避之不及?根源在哪裡?中國的輻射標準又是怎樣的?本期乾貨鋪,且看我們跟高壓電「親密接觸」,解開大家的疑問。
為了得到高壓變電站周圍電磁和電場的普遍強度,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夢培及其實驗小組用了8年的時間,測試了北京大大小小約500個變電站,積累下的數據足足充滿12本手冊。結合這些數據,我們跟隨沈夢培和實驗小組進行了一次實地測試,測試地點就選在北京市電壓最高的海澱區500千伏地上變電站和北京電力科技館全地下220千伏變電站。
北京市電力公司海澱500千伏變電站,於2014年6月正式投運,解決北京西北地區高峰負荷期間部分設備重載問題。
實測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其他幾個疑問:
為什麼要採用高壓送電?
我國供電系統使用50Hz為工作頻率,由電廠發電,升高電壓至500kV後,電能經輸電線輸送,再通過層層變電站降壓,供用電單位或個人使用。一般要經過4次降壓:第一級變電站電壓從500kV降到220kV;第二級變電站降到110kV;第三級變電站降到10kV:最後再經過第四級變電站降到220伏(三相工業用電380伏),之後輸送到千家萬戶。
之所以要這樣先升高電壓再降低,沈夢培解釋說,北京有自己的發電廠,也有從外地輸送過來的電,電壓越高,在傳送過程中的損耗越小,在輸送電能的過程中路途遙遠,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能耗。輸電電壓與輸送容量、輸送距離的關係如下表:
該數據由北京地區居住環境電磁水平調查課題組提供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夢培
「我是人大代表,有居民向我反映高壓變電站輻射的問題,我就帶上人和設備為他們測試,告訴他們是安全的。沒想到,這一測『不可收拾』,測了8年,測試結果已經攢了12本。」沈夢培說。
「感應電磁場」不是「電磁汙染」,切勿混淆
電能傳輸有兩種途徑,一種為架空線路傳輸,一般市內線路使用10米以下線杆架設,為了安全起見,「高電壓」的輸電線路都架設在距地面20-50米左右的高空。另一種為地下電纜傳輸,通常鋪設在地下電纜溝道內。(發現沒,即便你有意躲著明面上的高壓電,地下的部分恐怕也是避之不及)
沈夢培表示,很多居民質疑傳輸電能的架空高壓線和變電站有電磁輻射,這個問題絕非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國際上都在關注的焦點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極低頻場環境健康準則(EHC)科學專家工作組於2005年10月正式評定:對於公眾通常可遇到的0-300Hz的極低頻電磁場不存在實際健康問題,低頻磁場的長期健康風險不能證實,而執行低頻電場與磁場的國際標準可以保證包括兒童與孕婦在內的公共健康與安全。
事實上,「感應電磁場」一直被人們誤讀為「輻射」,甚至等同於「核輻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不應在工頻電磁場行業標準中使用「輻射」二字,但由於我國一些行業標準中的標註問題,使得公眾錯誤地把這種感應電場與磁場稱為「電磁輻射」。其實呢,這是「工頻電磁場」,而非電磁輻射。
工頻電磁場本身就是極低頻電磁場,而我國的供電系統頻率為50Hz,波長為6000公裡,如果把電力線路看做一根「發射天線」,那它的「發射」能力幾乎為零。
中國標準更嚴格
環境保護部在2014年9月23日發布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標準》,這個標準是對《電磁輻射保護法規定》和《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的整合修訂,還參考了一系列關於電磁工作環境的標準。
《電磁環境控制限制標準》首次發布於1988年,此次是第一次修訂,增加了1Hz-100kHz頻段電場和磁場的公眾暴露控制限制。本標準已於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
沈夢培說,我國的電力設施安全標準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更為嚴格。目前,歐美發達國家還沒有工頻電磁場暴露限制標準或其他國際標準,只有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向世界各國推薦了電場和磁場輻射限制的導則。我國的環評導則參考標準電場強度是4千伏/米(kV/m),磁場強度是100微特斯拉(μT),歐洲共同體法規中,這兩項數值分別為5千伏/米和100微特斯拉;澳大利亞同歐共體;英國是12千伏/米和1600微特斯拉。由此可見,我國執行的標準實際上更為嚴格。
解釋完畢,下面我們就走進北京市電壓最高的海澱區500千伏地上變電站和北京電力科技館全地下220千伏變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