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源染色體的概念,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是這樣解釋的: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
人類體細胞核中含有23對染色體(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對於女性來說,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都是一個來自母方,一個來自父方,有同樣的大小,形狀,基因座,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可以重組互換,因此女性細胞內的23對染色體均為同源染色體。男性細胞中的22對常染色體毫無疑問也是同源染色體。但男性的性染色體則是由一個X染色體和一個Y染色體組成,這兩者的形態、大小、結構相差很大。
有的學者認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雖然也是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都與控制人的性別有關,但兩者的形態、大小、結構相差很大,人類的Y染色體比X染色體小得多,所以不是同源染色體。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Hans Ellegren撰文指出:目前已經達成共識的是,性染色體是由一對控制性別的常染色體進化而來的。進化過程中,通過未知手段,Y染色體上許多基因要麼被關閉,變成了失去功能的假基因;要麼丟失了,失去了與X染色體在重組過程中的片段交換能力,逐漸退化和小型化,成為人類最小的染色體,兩個染色體在進化過程中出現差異,差異的結果被保留下來。
2003年6月美國科學家完成了對人類Y染色體的DNA序列分析,其長度大約為60Mb,僅有大約78個功能基因。2005年3月,200多名科學家聯名發表了對X染色體DNA序列測定的結果,確認其全長約為155Mb,有1098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的1098個基因中,僅有54個基因是與Y染色體共同具有的,這些相同基因的大部分(29個)位於X、Y染色體的末端——擬常染色體區。擬常染色體區是X、Y染色體兩頭兩段很短的區域,在染色體複製時,僅這擬常染色體區會發生聯會。由此可見,人類的X與Y染色體除了其末端極少部分的擬常染色體區外,大部分由其特異區段組成。
綜上所述,稱X染色體和Y染色體為部分同源的染色體比較貼切。
文章摘自《生物學教學》2014年(第39卷)第6期《人類的X、Y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