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翻譯:餘路漢
校譯:武強
編排:觀夜
後臺:庫特莉亞芙卡 李子琦 徐⑨坤
原文連結:https://sorae.info/astronomy/20201120-blue-ring-nebula.html
大家能認出這個天體嗎?
藍色環狀星雲的圖像。
(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M. Seibert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K. Hoadley (Caltech)/GALEX Team)
其實,這個天體被稱為藍色環狀星雲。在被發現以來的16年間,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確定其原形,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其原形的研究人員們。
終於,在11月18日被NASA的星雲進化探測儀(GALEX)的研究小組定性為由2個恆星合體之後形成的1個新恆星。在他的周圍環繞著的藍色環狀物是恆星合體碰撞後所產生的殘骸。
最初的時候,研究小組把藍色環狀星雲當做超新星爆發的殘骸或者是行星狀星雲的方向來進行研究。
一個跟我們的太陽差不多質量的恆星演化接近末期後,一直膨脹,拋出氣體。氣體被中心恆星發射的紫外線照射後,看起來閃耀發光,這就是行星狀星雲。
但是,根據觀測結果,否定了這兩種可能性。
研究小組分析了4個宇宙望遠鏡和4個地上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從發現藍色環狀星雲以來,已經過去了10多年,雖然一直在進行持續的研究,卻仍然無法揭開藍色環狀星雲的面紗。
然而就在此時,研究小組轉換了思路,製作了各種天體碰撞的電腦模擬,詳細調查研究了天體發生碰撞後所產生的各種可見現象和所會發生的情況。
於是,終於了解到藍色環狀星雲是由一個跟我們太陽質量差不多的恆星,將一個差不多是其質量大小1/10的恆星吸引,分裂,吞噬後所形成的。
其實,這樣的恆星融合併不是特別的稀有。在我們天空中的銀河裡,大概每10年就有一次這樣的恆星融合現象的發生。說不定在我們所看見的諸多恆星中,就有很多的恆星在很久以前是兩個恆星。
責任編輯:王雨陽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小麥哲倫星系內的恆星形成區
圖片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