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之謎!科學家揭開藍色星雲神秘面紗: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較小伴星

2020-11-22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圖片來源:NASA

Blue Nebula讓人困惑了十多年,最近,科學家們在Blue Nebula神秘的螢光碎片中發現了新的證據,這可能解釋了這種奇怪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新的發現表明,它可能是已知的最年輕的兩顆恆星合併為一的例子。

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Blue Nebula,當中有一顆中央恆星,被稱為TYC 2597-735-1。由此展開了一項任務,想要弄清楚圍繞這顆名為TYC 2597-735-1的恆星形成的一圈藍色的光,到底是什麼導致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認為,這個藍色光環實際上是一個圓錐體,是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了一顆較小恆星伴星後形成的發光碎片。

當它們合併時,大量的熱碎片雲射入太空,被氣體盤切成兩半,因為只有一個錐狀星雲面對著地球,中間看起來才像一個藍色環。

這顆Blue Nebula是由NASA的太空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在16年前發現的,科學家稱它「與我們銀河系之前所見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 

圖像顯示了一個巨大而微弱的氣體團,中心有一顆恆星明亮地閃爍著。雖然在圖像中它看起來是藍色的,但實際上並沒有發出人眼可見的光。在十多年的時間裡,研究團隊不知疲倦地工作以解開這個謎團。

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GALEX團隊成員馬克•賽貝特(Mark Seibert)說,每次我們覺得自己把問題解決了,就會有東西告訴我們說,不,這不對。

「作為一名科學家,這是件可怕的事情。但我也喜歡這一物體的獨特之處,以及那麼多人為了解它所付出的努力。」

11月18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小組表示,他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題。

利用夏威夷W. M.凱克天文臺,研究人員發現,藍色光環實際上是一個圓錐形的發光氫分子雲的底部,該雲從中央恆星向地球延伸。新的觀測還顯示了另一個錐形的雲從恆星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研究小組確定,該星雲通過一個相對較新的恆星合併形成,只有大約1000年的歷史,由一顆太陽大小的恆星和另一顆質量約為木星100倍的恆星組成。

當這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瀕死時,它開始膨脹,將自己推向較小的恆星,最終將其吞沒。

雖然這次暴力事件的結果以兩個圓錐體結束,但有一個區域,它們重疊時,當從地球上觀察,就看到了一個圓。

這種光是碰撞後產生的,碰撞激發了氫分子,使它們放射出紫外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光變得足夠明亮,足以讓GALEX看到。最近的觀測捕捉到了這一從未見過的恆星碰撞演化階段。

新觀測的時機對於幫助科學家理解這一現象至關重要。加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家、GALEX團隊成員Don Neill在聲明中說:「這就像看到嬰兒第一次走路一樣。」「如果你眨眼,你可能會錯過它。」 

主要研究作者Keri Hoadley說,「兩顆恆星的合併是相當常見的, 但它們的噴出物在太空中膨脹冷卻後,很快就會被大量的塵埃所掩蓋,也就是說我們看不到實際發生了什麼。」

「我們認為這個物體代表了這些短暫事件的後期階段,當塵埃最終清除時,我們就能看到美妙的景象。」 

「但我們也在它還沒過多久的時候就了解了這個過程;過了一段時間,星雲就會溶解在星際介質中,那時我們就什麼也分辨不出來了。」

研究人員還使用了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廣域調查探索者(WISE)的存檔數據,這些數據揭示了在藍環星雲的中央恆星周圍有過量的紅外輻射。

這些觀察表明,這顆恆星被盤狀塵埃包圍著,這些塵埃吸收了恆星的光,然後以紅外線重新輻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圓盤將恆星周圍的碎片雲切成兩半,形成了兩個向相反方向延伸的錐形雲。

相關焦點

  • 16年之謎!科學家揭開藍色星雲神秘面紗:一顆類太陽恆星吞噬較小伴星
    新的發現表明,它可能是已知的最年輕的兩顆恆星合併為一的例子。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Blue Nebula,當中有一顆中央恆星,被稱為TYC 2597-735-1。由此展開了一項任務,想要弄清楚圍繞這顆名為TYC 2597-735-1的恆星形成的一圈藍色的光,到底是什麼導致的。
  • 科學家解開了16歲的藍色星雲之謎
    藍星雲十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但新的發現表明,這可能是已知最年輕的兩顆恆星合併成一顆恆星的例子 天文學家在2004年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帶領他們發現了導致圍繞恆星形成一個藍光圈的原因,該恆星名為TYC 2597-735-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認為,這個環實際上是一個圓錐體,在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吞沒了一顆較小的恆星同伴後,發光的碎片就形成了。
  • 困擾科學家16年,藍環星雲之謎終於破解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2004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空望遠鏡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觀測到一團神秘的藍環星雲
  • 「縈繞」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2004年,NASA的GALEX探測器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天體:一處暗淡的巨型氣體團,中心「包裹」著一顆恆星。GALEX透過紫外光捕捉到了這個斑點,隨後揭示了它內部的厚環結構。科學家們將這種天體命名為藍環星雲(BRN)。在接下來的16年中,雖然科學家對BRN進行了大量詳細觀測,但似乎他們了解得越多,BRN的神秘色彩反而越濃厚。
  • 16年後,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2004年,NASA的GALEX探測器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天體:一處暗淡的巨型氣體團,中心「包裹」著一顆恆星。GALEX透過紫外光捕捉到了這個斑點,隨後揭示了它內部的厚環結構。科學家們將這種天體命名為藍環星雲(BRN)。在接下來的16年中,雖然科學家對BRN進行了大量詳細觀測,但似乎他們了解得越多,BRN的神秘色彩反而越濃厚。
  • 恆星周圍出現紫外線環,它究竟是什麼?這個謎題困擾科學界16年
    年的一道未解之謎:恆星周圍出現的特殊紫外線光環結構,究竟是什麼?前段時間,終於被美國科學家破解,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神秘的藍環星雲這個未解之謎是如何出現的呢?這就需要從2004年開始說起了。
  •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想像一下,一顆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據了解,這樣的場景可能曾發生在幾千年前的TYC 2597-735-1--這顆恆星距離地球超過6000光年。
  • 天文學家解開存在了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
    據外媒報導,想像一下,一顆小恆星一直圍繞著我們的太陽轉。過了很久,這兩顆星相撞了。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
  • 神秘的藍環星雲,為科學家研究恆星合併提供了一個新窗口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天體,稱為藍環星雲,這是一個以恆星為中心的氫氣環。這個系統的特性表明,這是兩顆恆星最終消亡的殘餘:一個向內的軌道舞蹈,導致兩顆恆星合併。這一結果為了解許多緊密軌道雙星系統的命運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 科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
    2014年,由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觀測到的藍環星雲。圖片來源:NASA本報訊長達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如今解開了。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研究者發表了他們關於恆星TYC 2597-735-1的新發現:籠罩在這顆恆星周圍的紫外線環,很可能源自兩顆恆星發生的碰撞。
  • 太陽存在「伴星」?為揭開第九行星的身份,科學家提出新猜想
    原因很簡單,因為通過研究,太陽的引力範圍應該是在2光年左右,這就意味著,在柯伊伯帶之外,很可能還有天體存在。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認為太陽系邊緣還存在著奧爾特星雲,不過卻從未觀測到。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系不僅有8大行星,在奧爾特星雲之中,很可能也存在著其它的行星,這顆神秘的行星也被稱作X行星。
  • 太陽伴星涅墨西斯星之謎
    1984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理察穆勒提出了一個假設,太陽很有可能存在一個伴生的兄弟姐妹,太陽的伴星以希臘復仇與毀滅女神的名字命名為涅墨西斯星(Nemesis),也稱黑暗伴星。他提出這顆恆星很可能成為這些周期性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原因。這一假想引起了科學家認真熱烈的討論。
  • 巨型恆星突然消失,一個重大的宇宙之謎在2019年被揭開
    一個重大的宇宙之謎在2019年被揭開當時歐洲天文學家目睹了,一顆比太陽還要亮250萬倍的大恆星,這顆他們觀測了幾十年的大恆星,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知道這顆恆星是塌進了一個黑洞,還是發生了其他更奇怪的事情。
  • 太陽伴星之謎
    在天文學上,一般把圍繞一個公共重心互相作環繞運動的兩顆恆星稱為物理雙星;把看起來靠得很近,實際上相距很遠、互為獨立(不作互相繞轉運動)的兩顆恆星稱為光學雙星.光學雙星沒有什麼研究意義.物理雙星是唯一能直接求得質量的恆星,是恆星世界中很普遍的現象.一般認為,雙星和聚星(3~10多顆恆星組成的恆星系統)佔恆星總數的一半多.太陽作為一顆較典型的恆星,它是否也有自己的伴侶——伴星呢
  • 中國天眼:毫秒級脈衝星正吞噬伴星物質,它將揭示一個未解之謎!
    中國五百米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M92球狀星團發現一顆毫秒級脈衝星,這顆脈衝星的轉速高達316.5轉/秒,而且它正在吞噬伴星恆星的物質,這使得科學家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這種奇特的天體!自從1931年查德維克發現中子以來,科學家就懷疑宇宙中存在中子星,因為在非常極端的壓力下,引力坍縮會將電子壓入原子核中和成中子,而中子是一種費米子,無法取得統一基態而出現中子簡併力與引力坍縮平衡的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的理論基礎。
  • 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劉霞)2004年,科學家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外線環,但不知這種奇特的結構如何形成。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了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
  • 恆星還會融合?突擊16年未解謎題
    藍色環狀星雲的圖像。(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M.Hoadley (Caltech)/GALEX Team)其實,這個天體被稱為藍色環狀星雲。在被發現以來的16年間,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確定其原形,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其原形的研究人員們。終於,在11月18日被NASA的星雲進化探測儀(GALEX)的研究小組定性為由2個恆星合體之後形成的1個新恆星。在他的周圍環繞著的藍色環狀物是恆星合體碰撞後所產生的殘骸。
  • 恆星還會融合?突擊16年未解謎題
    藍色環狀星雲的圖像。(Image Credit: NASA/JPL-Caltech/M. Seibert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K. Hoadley (Caltech)/GALEX Team)其實,這個天體被稱為藍色環狀星雲。
  • 科學家認為太陽也有伴星,曾經導致生物滅絕
    有人把原因歸結到了宇宙天體上,在看到宇宙中的雙星系統後,提出觀點認為:我們的太陽還有一顆伴星,公轉周期約為2600萬年。每次運行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它的引力就會擾動太陽系,導致小行星撞擊地球、滅絕生物。他們還給這顆恆星起了個神秘的名字——復仇女神。的確,經過大量的天文觀測,天文學家們發現宇宙中的雙星系統確實非常普遍。
  • 它直徑只有10-30公裡,質量卻是太陽的兩倍
    但是,白矮星通常不會單獨存在著,它會有一顆伴星,這顆伴星就是紅巨星,是一種走到生命盡頭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飛速地膨脹,擁有巨大的外殼,蔓延到空間很遠的地方,這種稀疏的結構就成為白矮星的食物,白矮星會從紅巨星身上吸收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