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大的宇宙之謎在2019年被揭開
當時歐洲天文學家目睹了,一顆比太陽還要亮250萬倍的大恆星,這顆他們觀測了幾十年的大恆星,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知道這顆恆星是塌進了一個黑洞,還是發生了其他更奇怪的事情。
消失的恆星位於一個矮星系,距離大約7500萬光年遠。
水瓶座矮星系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星系類型,很難被探測到,由於它們的亮度低、質量小而且體積小,只有幾十億顆恆星,質量是銀河系的一小部分。
矮星系的一個例子是大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大約16萬光年,它的質量大約是銀河系的十分之一,其恆星的數量也只有銀河系的百分之十。
天文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VLT,一直在觀察一個遙遠的矮星系——金門矮星系。
他們在早期的矮星系觀測中,目睹了這種大恆星的消失,恆星的特徵是存在的。
但當團隊在2019年8月,將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光學望遠鏡全部轉向該星系時,這種消失是驚人的。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博士生安德魯·艾倫說:「如果這樣一顆巨大的恆星,在沒有產生明亮超新星爆炸的情況下消失,這是非常罕見的。」
該星系距離太遠,天文學家無法觀測到它的單個恆星,但他們可以探測到一些恆星的特徵。
然而,儘管如此遙遠,金門矮星系實際上被認為在局部宇宙中,所以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奇怪事件的特寫。
這顆正在消失的恆星被稱為發光的藍色變星,是一顆質量大且不穩定的恆星,在它的生命結束時大約比太陽亮250萬倍,藍變星的巨大爆發相當普遍,它們的亮度顯著增加。
到目前為止,在宇宙中只有少數被證實,因此這一現象非常令人興奮。
在2020年6月30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一個團隊試圖解決這顆消失的恆星的情況,該團隊提出了許多可能的解釋,來解釋這一神秘的消失。
其中最有趣的是,這顆大質量恆星在沒有經歷超新星爆炸的情況下,迅速死亡並坍塌為黑洞。
科學家們說,這是史無前例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安德魯·艾倫在向媒體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如果這是真的,這將是第一次直接探測到這樣一顆巨型恆星,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這是極其罕見的事件。
我們目前對大質量恆星死亡的了解表明,它們中的大多數,在生命消逝中爆發為巨大的超新星爆炸,這些爆炸很容易識別,因為它們將周圍的天空,標記為電離氣體和強大的輻射,在各個方向延伸了許多光年。
爆炸之後,緻密的恆星物質的核心,可能會坍縮成一個黑洞或中子。
但失蹤的巨型恆星沒有留下這種輻射的痕跡,它只是消失了。
研究小組成員、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喬補充說,我們可能已經探測到局部宇宙中,最大的恆星之一正在慢慢進入黑暗。
如果沒有強大的望遠鏡、獨特的儀器設備和迅速獲取能力,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發現。
這個團隊並不認為黑洞理論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另一個解釋為什麼恆星消失的理論是,它的巨大爆發可能導致明亮的藍色變星,轉變為一顆不那麼明亮的恆星,這也可能是部分被塵埃掩蓋。
研究小組通過回顧之前在2002年和2009年對明亮的藍色變星的觀察,進一步研究了失蹤的恆星之謎。
他們發現,這顆恆星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一次強烈的爆發期,以比平常高得多的速度噴射出大量的恆星物質,這種來自變星的多次爆發,通常發生在恆星死亡時,使它們發出比平常更明亮的光芒。
研究小組認為,這次爆發可能在2011年之後的某個時間結束。
儘管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顆恆星,在他們早期的觀察中顯得如此明亮,它仍然不能解釋發生了什麼。
在爆發導致這顆恆星消失後,安德魯·霍爾丹評論說,團隊沒有預料到發生了什麼,當他們在2019年8月檢查星系時,我們都驚喜地發現這顆恆星的特徵,在我們第一次觀察時並沒有出現。
在2019年8月,科學家們通過甚大望遠鏡(VLT),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建造的,位於智利帕瑞納天文臺的大型光學望遠鏡,由4臺相同的口徑為8.2米的望遠鏡組成。
之前由於條件不完善,無法探測到恆星的信號。
當天,我們進行了觀測,我們想要確保這個信號是真的不存在的,這次我們用這個非常大的望遠鏡來測量X射線。
很快發現這也指向了開始的消失,一種解釋可能是恆星在爆發後變暗了很多,然後被一層厚厚的宇宙塵埃所掩蓋。
如果這是真的發生了,那麼這顆恆星可能會在未來的觀測中再次出現。
但對於這顆消失的恆星來說,更令人興奮的解釋,不是它沒有從爆發中恢復過來,而是在沒有超新星的情況下,坍塌成一個黑洞。
考慮到這顆恆星在消失前的估計質量,它可能產生了一個質量為太陽85到120倍的黑洞。
但在沒有可見超新星的情況下,這怎麼可能發生呢?
天文學家稱之為失敗的超新星。
艾倫認為這可能解釋了,正在消失的恆星發生了什麼,這與目前的一些計算機模擬相一致,這些模擬預測一些恆星死亡後,不會產生明亮的超新星,這發生在一個巨大的黑洞形成的時候,它的旋轉不是很快。
然而,坍縮成黑洞而不產生超新星,過去只在NGC6946星系中觀察到一次。
一顆較小的大質量恆星,似乎在沒有明亮超新星的情況下消失了。
佛羅裡達大學的物理學家巴託說,我們對大質量恆星的生與死的知識嚴重缺乏。
考慮到它們的罕見和短暫的生命,目前的共識是,恆星不可能以質量大於太陽65倍的黑洞的形式結束它們的生命。
如果恆星的消失,確實是由於它坍縮成一個更重的黑洞,我們將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對恆星如何生存和消亡的理解。
西班牙博士後研究員比阿特麗斯·拉烏爾認為,如果失敗的超新星假說要得到證實,考慮到目前數據中,觀察到的時間尺度非常短,我們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尋找失蹤的天體。
或許我們將再次看到那顆恆星的更多活動,如果他們的猜測是正確的,那麼這顆恆星根本沒有消失,仍然有可能它會再次明亮地發光。
但很明顯,未來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確認這顆計劃在2025年開始運行的神秘恆星的命運。
歐洲南方天文臺超大型望遠鏡VLT,將能夠在遙遠的星系中分辨出像金門矮星系中那樣的恆星,從而幫助解決像這樣的宇宙之謎。
但這並不是第一次,一顆恆星消失得無影無蹤。
2017年,當一顆距離地球2200萬光年的紅巨星突然消失,天文學家們震驚了。
那顆質量是太陽25倍的恆星,本應像恆星一樣爆炸成一顆非常明亮的超新星,相反,它慢慢地消失了,留下了一個黑洞。
天文學家們用哈勃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對準這顆恆星,想看看它是否還在那裡,或者只是暗淡下來,同時也檢查是否有從這個點發出的紅外線輻射,因為那將是一個跡象,這顆恆星仍然存在,只是隱藏在塵埃雲後面而已。
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的檢測結果都是否定的,這顆恆星完全消失了。
研究最終得出結論,這顆恆星可能只是變成了一個黑洞。
目前對這一迷人現象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我們宇宙中所有超大質量恆星的最終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