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16日,美國海軍天文臺(USNO)的天文學家們將望遠鏡大致對準豺狼座(Lupus)的方向並拍下了一張照片。最近,一個以斯德哥爾摩大學、西班牙加那利天文研究所Beatriz Villarroel為首的國際科研團隊再次觀察同一塊天空並與上世紀50年代的舊天文影像資料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在這半個多世紀中,在銀河系內15萬個候選天體內的15%內,至少有100顆恆星曾經一度增亮,然後消失,且再也不出現。
左圖舊照片正中的恆星,在右圖(2019年拍攝)中消失了。Beatriz Villarroel
夜空中一個類似恆星的黯淡紅點亮度突然增加幾倍甚至幾千倍,時間持續不到一小時,隨後神秘消失。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被稱為「紅色瞬變」,過去幾十年的天文觀測已經發現大約15萬例。
理論上,恆星壽終正寢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緩慢地發展成行星狀星雲和白矮星;另一種則是突然爆發成為超新星。
超新星在未爆發前亮度和普通恆星沒什麼區別,一旦它們爆發,就會變得十分明亮。一顆超新星的亮度,可以是原來的千萬甚至上億倍,能夠壓倒它所在星系所有恆星亮度的總和。我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超新星,但在銀河系中發現的超新星數量並不多。然而,銀河系中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恆星卻很多。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Beatriz Villarroel和西班牙的Instituto deAstrofísicade Canarias的研究認為:「除非一顆恆星直接坍塌成黑洞,否則就沒有已知的物理過程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但如果是這樣,那麼它們出現的頻率似乎又太高了。
最近發表於《天文學報》的一篇研究論文卻指出,消失在夜空中的紅點有可能是外星高等文明發出的雷射信號,或者是外星高等文明的能量採集技術。
能量採集技術想法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能力構造出傳說中的戴森球——完全包裹住恆星的球殼,把太陽能利用到極致。從技術上講,它可以解釋的恆星突然消失。
斯德哥爾摩大學天體物理學家Beatriz Villarroel表示,VASCO搜索中遇到黑洞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排除這些紅點是外星文明發出的用於星際通訊的強大雷射束,或者是外星文明包裹整顆恆星的「戴森球」能量採集技術。
不過,到目前為止,已有約一百顆恆星黯淡無光,但似乎還沒有出現外星人的跡象。
恆星消失之謎猜想——蟲洞
消耗掉大量氫燃料的的巨大恆星無法與自身引力相抗衡時,會自行崩塌,其中的時空受到大規模扭曲形成黑洞時,將會成為動態黑洞——蟲洞。恆星在蟲洞中實現瞬時空間轉移,被轉移到宇宙另一個空間。
恆星亮度突然增加幾倍甚至幾千倍是,恆星自行崩塌過程發出的輻射。一小時後神秘消失是,恆星通過蟲洞實現瞬時空間轉移。
假若蟲洞猜想正確,那麼在宇宙的另一空間區域一定有突然「增多」的未知天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