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顆恆星都消失了?對的,你沒有看錯。
科學家們展開了「百年來觀測中的消失和出現的目標」這個項目,在對比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天文臺的觀測記錄,發現在短短半個世紀,竟然有100多顆恆星突然消失了。
在該這個項目中,一共標記了15萬個天體,為了方便研究,科學家們在這15萬個天體中又標記了2.4萬個候選對象。
而在這2.4萬個天體中,有100多個天體曾經是存在過的,但現在竟然沒有了,神秘地消失了。
眾所周知,宇宙中的天體壽命都很長,即使是壽命最短的也有數百萬年或數千萬年,所以這些天體不可能是消亡了,那到底為什麼會消失呢?
由於恆星自身的質量不同,恆星的演化過程也會大不相同。 拿我們最熟悉的太陽舉例,太陽是一顆質量中等的恆星,目前已有約46億年的歷史。
紅巨星
根據恆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論,太陽這樣的恆星,在主序星時期大概有110億年,主要參與氫與氦的聚變,這樣內部溫度就會逐漸升高, 目前得知太陽的內部溫度約為1500萬度。
當太陽中的氫元素幾乎耗盡時,內部溫度將達到100,000,000度,並且將發生氦聚變,聚變會產生氧元素和碳元素。
而這產生的元素又會使太陽繼續升溫,其體積將增加許多倍,從而步入老年期,演變成「紅巨星」。
而「紅巨星」很不穩定,氦閃現象每過數萬年就會發生一次,每次氦閃會釋放大量能量,把太陽的大氣吹向周圍,形成一團行星狀星雲,該過程會持續數億年的時間。
白矮星
在紅巨星內部,當氦元素燃燒耗盡之後,太陽會形成白矮星。
一旦白矮星形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基本停止了,表面溫度高達十幾萬度,然後白矮星會又會花費數百億年的時間冷卻。
黑矮星
當白矮星冷卻到幾百攝氏度時,不再發出輻射能,就會變成看不見的黑矮星,這也就相當於滅亡了。
由此可見,那100多顆突然消失的恆星在短短半個世紀是不可能發生演化的。
所以,科學家們又就有了一個新的推測,認為消失可能與外星文明有關。
在宇宙文明等級中,二級文明可以利用其所在恆星系的能源。
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曾在1960年就提出了一種理論模型——戴森球,他認為當一個星球的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它必然會利用這顆星球的能量。
在其恆星附近建造一個巨大的戴森球,像球一樣圍繞恆星旋轉,收集恆星發出的能量供自己使用。
而這100多顆恆星可能是被外星文明所建的戴森球給收集了,所以才會突然消失。而如果我們能夠發現這些戴森球的位置,就能發現外星文明。
小編認為,因為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有限,對宇宙的了解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想知道更多真相,唯一能做的,就是先進步,努力發展。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