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恆星編號為KIC 8462852,俗稱塔比之星,官方名為博亞吉安之星。在天文觀測日新月異的現代,所謂疑似戴森球結構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了。
這個故事從2009年開始,天文愛好者和天文學家們發現了這顆恆星的光變周期很特異,那時起,克卜勒望遠鏡就一直跟蹤監測研究,至今有10個年頭了。
這顆恆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1.43倍,直徑約太陽的3.16倍,視星等為11.7,絕對星等為3.08。由於距離遙遠,本身還沒有太陽亮,所以人類肉眼看不見。
這顆星最大的特異之處就是光變,但它又不是變星。
在觀察恆星過程中,有很多恆星都有光變現象,這是因為有行星或其他因素的遮蓋幹擾所致。但一般恆星光變現象沒有這麼大。
一般認為一顆恆星如有一顆木星這麼大的行星遮擋了其光線,只會造成恆星亮度下降1%,但這顆恆星亮度下降有時高達22%,大驟降光變周期為750天一次,小光變周期曾經有一段時間為20天,後來又消失了。
這種特別突出於其他恆星的變化引起了眾多的猜測,其中有一種就是「戴森球」影響。
戴森球理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美國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提出來的。這個戴森曾經擔任過愛因斯坦的助手,自己也多有造就,所以很有名氣。
他的這個理論其實就是一個思想實驗,認為宇宙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因為巨大的能源需求,只能對自己的母恆星進行大手術,這個手術的主要內容就是建設一個包裹恆星的巨型殼體,將恆星能源全部或者大部分收集起來,加以利用。
這個戴森球的故事時空通訊過去已經講過多次,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查閱。
這個思維實驗出臺後,漸漸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甚至認為是宇宙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今後也要走這條路。
這樣,從上世紀開始,科學界巡天掃描尋找地外文明的跡象就採用了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卡爾達舍夫宇宙文明等級理論,一個就是戴森球理論。
結果掃描幾十萬顆恆星後,發現了十幾顆疑似戴森球的恆星。但跟蹤研究的結果並沒有得到進一步證實,反而大多數被排除了。
這顆塔比之星是NASA的克卜勒任務觀測過的10多萬顆恆星中發現的一顆最特別的恆星,其怪異的光變曲線出現深坑。如果把恆星正常之光作為1,克卜勒觀測到在1500天內其光度變化出現過兩次高達15%和21%的深坑。
但這個變化並沒有特別的周期規律,曾經預測2017年5月又有一次大變化,網絡資料只有變化如期而至,頭幾天光度降低2%的消息,後續未見到更深的報導。看來這次變化並沒有預其的那麼大,否則在這個只要沾上點外星文明氣息就瘋了的網絡不早就瘋了?
事實上,科學家已經基本排除了地外二級文明的可能性。
為了探查導致塔比之星異常光變的成因,美國SETI協會(地外文秘你搜尋協會)將他們的艾倫望遠鏡陣列對準了那顆恆星,持續的觀測了2個星期。
結果是沒有發現與二級宇宙文明相符無線電發射功率,而卡爾達舍夫宇宙文明分級理論中,確定宇宙文明等級的最主要標度就是向宇宙發射電波信號的能力,因此那裡不可能存在能夠建設戴森球的文明。
而且自從觀測開始至今已經10來年了,如果真的有建設戴森球文明存在,建設進度會逐漸的增大遮擋面積,但這種結果並沒有出現。
引起這種現象很可能有多種其他原因。
一是有一團巨大的宇宙塵埃圍繞著這顆恆星旋轉;二是距離塔比之星1500億公裡處有一顆紅矮星,這個距離在恆星與恆星之間是非常近的,只是一光年的1/63,這顆紅矮星的引力攝動會干擾塔比之星外圍像我們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帶天體,引起遮擋現象;還有一種猜測是這個恆星系統出現了兩個行星的相撞,碎片形成了遮擋現象。
但不管怎樣,這種達到恆星面積50%的遮擋現象都是很特異的,研究還會繼續下去。
尋找地外文明是人類科學界一個心結,100年來人們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孜孜不倦的找尋,至今沒有發現真正存在的證據。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支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