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川陀太空
作者:中科院陳博士、南大天文謝頓
責編:科羅拉多大學地球科學 Dr. zhang
川陀太空關注微信號:santi9527
川陀太空訊 從2015年開始,科學家們對一顆處於變亮與變暗之間交替狀態的奇怪恆星充滿了想像,對於這顆恆星神秘的亮度變化已經給出了許多解析,但是目前為止都沒有達成共識。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現象,目前有一個新的理論認為大型軌道碎片可能是造成其亮度變化的原因。
這顆恆星就是KIC 8462852,處於1480光年之外,對於亮度有規律地變化的現象,有些觀點則認為這是外星人利用該星球能量的證據。(川陀太空 微信ID:santi9527)
許多科學家仍然保持懷疑的態度,認為亮度變化是因為塵埃繞過恆星表面或者彗星群在行星和該恆星之間掠過。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Brian Metzger領導的研究小組並不這麼認為,Brian Metzger發現了一個新的現象似乎可以解釋KIC 8462852的忽明忽暗問題。
KIC 8462852可能吞噬了一個巨大的天體,天體碎片至今仍然留存在它周圍的軌道上,就像飽餐一頓之後狀態。科學家認為,這種長期的亮度變化行為是多層結構在KIC 8462852周圍旋轉的結果,並且部分結果仍然影響著恆星表面。(川陀太空 微信ID:santi9527)
KIC 8462852恆星從吞噬狀態恢復到靜止狀態,天體碎片轉移到外層時重力勢能就會被釋放出來,這會造成暫時增亮。瞬時的亮度變化時間可能是由於早期遭到破壞的天體碎片共同旋轉造成的遮擋,或者是分離出來的氣體團遮擋結果。根據遮擋面積達到22%的數據,這種事件可以發生在200到1萬年以前。
當某個巨大的天體隕落到KIC8462852恆星上,它被撕成碎片,就剩下成群的碎片雲在軌道上運行。每次碎片克卜勒望遠鏡的視野中穿過時,它將會擋住一些光,使得恆星看起來像在眨眼。
如果非要計算出這個倒黴的天體質量,科學家認為差不多相當於10顆木星,甚至更多。但是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是地外文明控制的戴森球,甚至還提出了一個數學模型來論證,比如德國Furtwangen大學的科學家Eduard Heindl,他一度用模型解釋了超級文明用完他們所在行星資源的時間,推出KIC8462852恆星是個戴森球。(川陀太空 微信ID:santi9527)
把太陽包圍起來榨乾能量,1萬年後能否實現?
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行星上的資源肯定會不夠用,就像如今石油是有限的,核裂變有放射性問題,於是人類開始向聚變技術發展。有了核聚變技術,人類可以走得更遠,總有一天,聚變堆也落後了,這時候就要開始直接使用恆星能量了。這就是戴森球的提出前提,當行星上各種形式能量無法滿足某個文明時,就要大規模利用恆星能量。
為了獲得這些資源,它們不得不將他們恆星上的材料轉移到軌道上,這樣就可以冷卻利用它們。德國Furtwangen大學科學家Heindl教授認為,被開發的恆星將成為外星文明的資源庫,雖然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具體怎麼來實現,但是有一個直觀的猜測:一旦地外文明開採恆星能量,恆星某個點加熱超過正常溫度,光變曲線非常光滑,但KIC 8462852曲線邊緣使得很難通過彗星或者行星物體來解釋。
Heindl教授試圖用數學描述其光變曲線,往挖掘恆星物質可能產生的物理變化上靠,同時文章中還描述了一種機制,指出物質離開恆星的方式類似於太陽噴射,這種典型的噴射流很有可能被地外文明所利用。
一種利用整顆恆星能量的模型就是戴森球,該理論在1960年由FreemanDyson提出來,這是一群人造天體圍繞這一顆恆星,將整個恆星包圍起來。它們可能是封閉的球殼或者是為了獲取能量而展開的太空飛行器,也被成為戴森雲。假如這種結構確實存在,它們將會輻射大量可探測的紅外線。(川陀太空 微信ID:santi9527)
但是到現在為止,這種結構依然沒有被探測到。川陀太空研究人員謝頓指出,我們需要利用更精確的模型來探索這個概念,在今年早些時候,由霍金參與的宇宙聆聽工程表示它將要研究KIC 8462852恆星。
聆聽工程將在未來十年裡花費1億美金來探索地外文明的信號,目前位於美國的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將招募一個巨型望遠鏡進行合作,來進一步研究KIC 8462852恆星。天文學家希望獲得各種波段探測的平臺,對KIC 8462852恆星進行觀測,至少到目前為,紅外波段、無線電波段和高能波段都探測過,一系列的SETI正在開展。
如果KIC8462852存在智慧文明,那麼至少領先於我們1萬年,而我們從現在開始到未來1萬年內能否發展到能利用恆星能量的文明依然是未知數,有可能在某個時候,我們把自己給整死了。
本文來自川陀太空,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984862841@qq.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責任編輯:Dr. zhang
投稿郵箱:984862841@qq.com
川陀太空關注微信號:santi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