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萬物生長靠太陽。
財富的本質是消耗能源產生的能量,財富其實能量的一種現實投影。
這是由宇宙中的基本定理熵增定律決定的。
(一切都在朝無秩序發展)
因為創造或者保持一個有恆定秩序的孤立系統,就需要做功,做功就需要消耗能源產生能量。
比如要保存水果一段時間,就必須冷藏,而冷藏需要製造能製冷的冰箱,製造冰箱及保持冰箱製冷都需要消耗能源產生能量。
一句話人類製造任何物體都需要做功,做功就需要消耗能源。
人類文明的進步本質上也表現為掌控和使用能源的進步。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就提出了一個戴森球理論。
他認為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地球這樣的行星蘊藏的有限的能源,遠遠不足以支撐文明發展到高階階段,而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能源——恆星輻射——都被浪費掉了。
目前,太陽系各行星系統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1/109。
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能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戴森球。)
在1964年,在「戴森球」的基礎上,前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想了星際文明的的等級。
Ⅰ型文明:母星文明,意味著該文明可以主宰這顆行星以及周圍衛星能源的總和。
地球文明目前約處於0.7級文明的狀態。
Ⅱ型文明:該文明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
Ⅲ型文明:該文明可以掌控整個銀河系的能源而為其所用。
(三型文明消耗的能源數。)
文明發展到Ⅰ型文明可以在自己的星球上幾乎無所不能。
人類文明發展到0.7級已經成為地球的絕對主宰。
文明發展到Ⅱ型文明階段,已經能跨星際生存,文明大概率不會滅絕。
至少人類現知的一切自然、人為的手段,都無法觸及Ⅱ型文明的一根毫毛。
非凡的想像需要非凡的證據。
人類天文學家也在根據「戴森球」理論和卡爾達舍夫等級尋找外星文明。
這是因為Ⅱ型文明若能製造「戴森球」,不會僅僅對一個恆星進行戴森球化改造,極大的可能會對一個恆星集群進行能量殖民,所造成的的影響將會被人類觀測到。
(典型的凌日現象造成的光變曲線)
NASA的克卜勒任務曾經觀測過的十多萬恆星中發現一顆名叫KIC 8462852(塔比星距離地球1840光年)的恆星有著怪異的亮度變化:它的光變曲線上也有凹坑,但並非周期性出現。有些凹坑很深,有一個深達15%,還有一個甚至深達22%!
(光變曲線。)
上圖中的橫坐標是某一日期之後的天數,縱坐標則是這顆恆星的亮度,取正常亮度為1。在第1500天左右,這顆恆星的亮度出現了22%的降幅。
很顯然這個巨大的結構不是行星,木星是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尺寸,但木星只能遮擋太陽光的1%。
很顯然不管是什麼遮擋了恆星,它都一定十分巨大,寬度可達這顆恆星本身的一半。
(戴森球結構。)
最震撼人的假說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高等外星文明正在建造戴森球。
其實對於人類來說,資源和空間只存在相對的缺乏,而人類巨量的資源和時間都浪費在互相防範和對立上。
(從土星附近回望地球,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暗淡的藍點。)
人類如果安居於自己的襁褓——地球,面臨的只有一個結果——滅亡,人類只有團結起來,遠徵星辰大海,才有光明的未來。
對於人類來說,宇宙浩渺無限,資源也是浩渺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