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顆恆星從觀測中「突然消失」,是不是外星人幹的?
天文學家將當前望遠鏡觀測的記錄與以往的觀測記錄相比對,發現有一顆恆星從該區域內消失了,對比其它眾多的觀測記錄,發現至少有100顆恆星消失,它們跑哪裡去了?
對比的記錄是1950年美國海軍天文臺的觀測記錄,現在的記錄是由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觀測到的記錄。
泛星計劃
泛星計劃全稱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是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夏威夷大學天文學院、茂宜高性能計算中心的合作項目,要建設四臺望遠鏡組成一個望遠鏡陣列系統,四臺望遠鏡的花費超過1億美元,如果對比其它的星空項目的話,這只能算是一個小成本的探索項目。
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每4到7天巡視天空一次,然後和之前的結果進行比對,發現可疑的、對地球可能有威脅的小行星或彗星。當然,以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的觀測實力來看的話,觀測亮度超過23.4m的恆星應該不成問題。
從圖中來看的話,框框中的恆星確實消失了,按道理說,恆星的消失也就是恆星的死亡,一顆恆星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會有一場可以觀測到的爆發過程,就算是現在觀測也可以看到它爆發的遺蹟,可是現在的觀測記錄中沒有顯示出來。那麼就會產生出一個疑問:這顆恆星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呢?而且,消失的恆星數量還不少,不同的觀測天區消失的恆星數量總和達到了一百多顆。
針對這個問題,有科學家猜測這或與外星文明有關,認為是外星文明開發出了一個科技將恆星罩了起來,類似戴森球這樣的能源結構。
戴森球:一種對高級文明利用恆星能源的方式的設想。眾所周知,恆星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光和熱,然而地球僅僅接收了一點點,如果能最大化的利用恆星能源,那麼文明的發展進步就不用愁了。戴森球是一種巨大的結構,它是由眾多的圍繞恆星運轉的軌道器組成,軌道器就是一個個的太陽能收集器,利用恆星的光熱能源。戴森球容易讓人造成誤解,認為是完全包裹住,其實叫它戴森雲更為的合適一些。
如果外星文明在這幾十年裡用類似這樣的結構將恆星包裹了起來,亮度大大降低,那麼望遠鏡就可能觀測不到了,好像這可以解釋得通。
還有另一種解釋:
泛星計劃中的望遠鏡,它的觀測能力有限,觀測亮度超過23.4m的恆星沒有問題,如果恆星的光芒再暗淡一些,那就觀測不到了。會不會是,這些「消失」的恆星是變星,在這幾十年中亮度降低了很多,所以現在觀測不到了呢。
有這種可能性,變星是一種亮度經常變化的恆星,亮度甚至可以在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之間變化,也許1950年觀測時,正好是恆星的最大亮度時,幾十年過去了,亮度又降低了,所以觀測不到了,這種可能性很大。
除了以上兩種解釋,還有可能是恰好拍攝到了不明的閃光源,這些閃光源也許是宇宙中高能的天文事件,它並不是恆星,也可能是望遠鏡曝光時出現了點問題,畢竟當時海軍天文臺只進行了單次拍攝,沒有持續跟蹤記錄以供比對,所以說那並不一定就是恆星。
個人看法,這是外星文明所為的可能性極低極低,可以說毫無可能性,我更傾向於是變星或是拍到了不明閃光源這種解釋。
你們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