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直徑只有10-30公裡,質量卻是太陽的兩倍

2020-12-03 青青很努力i

它就是殭屍恆星

殭屍恆星的正式名稱是Ia型超新星,它們的直徑約為10-30公裡之間,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二倍,它們是大量死亡的坍塌恆星(即中子星)的一部分。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科學家表示,暗淡發光的殭屍恆星揭示此恆星屍體仍在快速活動,並以驚人的速度在旋轉,轉一周僅2.6秒,並產生強烈磁場。殭屍恆星在瀕臨死亡時通常以最後的殉爆來結束一切,但是其又能通過吞噬周圍恆星的物質「起死回生」。此種恆星通常是內部坍塌,而表面卻完好無損。之後,「殭屍」恆星內部爆炸,外部完好,但最後它必然會爆炸。

當時殭屍」這一詞是從事此項工作的研究人員提出的,他們還提到了一個更加科學的術語——「軟伽瑪射線再暴體(SGRS)」。其中一個在銀河系,另一個在附近的大麥哲倫星雲中。

這種宇宙殭屍恆星的正式名稱是Ia型超新星,正是這些大爆炸後的恆星「殘骸」正在幫助天文學家們進一步了解暗能量的性質,這種神秘物質佔據了宇宙組成的3/4,並被認為是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動力。

「殭屍恆星」這個名字首先告訴我們,作為恆星,它已經死亡了,死亡之後它還會有某種活動。它的活動或者表現為向外界噴發物質,這通常是一種超新星爆發的表現。超新星爆發並不是原來想像的那麼瘋狂,它們還有一種微型爆發,殭屍恆星通常是指一顆已經發生過超新星爆發的恆星,再一次發生了超新星爆發。

一顆恆星不斷地發出光芒,但這個時間是有限制的,總有一天,它會耗盡氫元素這種能源,發生超新星爆發,最後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由於最初的質量不同,這個核心的密度也就不同,或者變成中子星,或者變成白矮星,這就是恆星的屍體。

但是,白矮星通常不會單獨存在著,它會有一顆伴星,這顆伴星就是紅巨星,是一種走到生命盡頭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飛速地膨脹,擁有巨大的外殼,蔓延到空間很遠的地方,這種稀疏的結構就成為白矮星的食物,白矮星會從紅巨星身上吸收物質。

它完全有這樣的資本,此刻的它非常緻密,因而有很大的引力,另外,那些圍繞著它們的氣體也已經消失了,它開始從紅巨星的身上吸收物質,巨星的外殼被它吸引,首先來到它的周邊,白矮星會在自己周圍建立起「大圓盤」,就像是蚊香那樣的「大圓盤」,一圈又一圈,最接近白矮星的物資被它吸收,這個「大圓盤」就像吸管。

當白矮星吸收的較多,自己也承受不了以後,它便開始發生了超新星爆發,這就是微型的超新星爆發。

微型超新星爆發是天文學家確認的一種新型超新星,它在爆發的時候,也會拋棄一些物質,它拋棄的物質一般很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萬分之一或者一半。可以確認,微型超新星爆發就是白矮星吸收了同伴物質的結果,它的再次爆發就像是殭屍復活那樣,再次顯示了自己的行動。

生活在紅巨星旁邊的白矮星從同伴身上索取物質,這會成為一種常態,白矮星爆發之後,還可能再一次從身邊的巨星身上吸收物質,當然,達到一定的時候,還會再一次爆發。

它們的直徑約為10-30公裡之間,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二倍。它們是大量死亡的坍塌恆星即中子星的一部分。

軟伽瑪射線再暴體(SGRs)和其它中子星的不同之處是它們擁有強億萬倍的磁場。因此這導致科學家稱它們為「磁星」。而且,它們有驚人的力量:2005年一顆軟伽瑪射線再暴體爆發如此強烈,導致地球上層大氣被此爆發改變了,儘管此恆星距離我們5萬多光年遠。

這次科學家研究的天體編號為「SGR1627-41」,是美國宇航局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於1998年發現的。當時在短短6個星期裡,它就發生了上百次短暫的爆發,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之後,它暗淡下來,於是,X射線望遠鏡測量了它的旋轉速度。因此說在此之前,SGR1627-41是惟一一顆不知道其旋轉周期的磁星。

2008年夏天,SGR1627-41又開始爆發,歐洲宇航局的牛頓X射線天文望遠鏡(XMM-Newton)在2007年9月拍到了此正在暗淡恆星的晚霞,從而得到了這一新的測量結果,使它成為第二顆旋轉最快的已知磁星。

科學家一直在苦苦思索這些天體如何有強大的磁場。一種理論認為它們開始出現上面坍塌,並快速旋轉,每2、3毫秒就轉一周。此快速旋轉的新生恆星內部有對流模式,使它成為一部高效的發電機,從而建造起如此強大的磁場。之後,其旋轉隨時間推移而減緩,因此,對於此旋轉周期為2.6秒的磁星來說,它一定是足夠老不得不減速的。此磁星年老的另一線索則是它周圍還環繞著一顆超新星殘體。在測量其旋轉速度時,牛頓X射線天文望遠鏡還探測到來自此爆炸恆星殘體的X射線,此殘缽恆星可能就是製造此磁星的同一顆恆星。

如果此磁星再度爆發,科學家計劃再測量其旋轉速度。二次測量結果之間的差異將告訴科學家此天體是如何快速減速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殭屍」恆星在瀕臨死亡時通常以最後的殉爆來結束一切,但是其又能通過吞噬周圍恆星的物質「起死回生」。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天體物理學家Andy Howell使用位於夏威夷北部的拉斯昆布瑞天文臺全球望遠鏡網觀測:這些情節連好萊塢巨片的3D效果都可望不可即,與此相反,「殭屍」恆星的死亡殉爆也不是難得一見,在宇宙空間中每天都會發生,而在恆星死亡爆炸的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宇宙之謎:暗能量在恆星死亡進程中扮演著何種地位?科學家發現這是一把通向暗能量之謎的關鍵鑰匙,也正試圖通過研究「殭屍」恆星死亡爆炸來解析暗能量的冰山一角。

這類超新星是宇宙中極為特殊的一類天體,在天文學上被稱為Ia型超新星,對這類神秘的天體進行詳細的研究,不僅能挑開暗能量的神秘面紗,同時科學家也認為這個關係到宇宙膨脹的機制。而對超新星的直接觀測於公元1054年時,距離地球6500光年金牛座的一顆超新星SN 1054爆炸的情景被記錄在案,爆炸產生的物質衝擊環以極高的速度向外膨脹,這就是著名的蟹狀星雲,即NGC 1952,是一個由超新星暴發後留下的殘骸,其中心是一顆周期33毫秒的中子星,同時也是宇宙中最穩定高能輻射源。

暗能量已經成為天體物理界非常熱門的詞彙,是過去的半個世紀內重大發現之一,宇宙中的暗能量佔了全宇宙的四分之三。在過去的20年間,科學家利用Ia型超新星以及熱核超新星作為宇宙中的一根「標杆」,用於監測暗能量,同時也利用其有些相同的亮等,發射功率大約是太陽的10億倍,遂將其作為計算宇宙距離的工具。之所以將Ia型超新星成為「殭屍」恆星,是因為他們的核心已經死了。但是,他們可以通過吞噬周圍伴星的物質起死回生。在過去的50年間,天文學家發現Ia型超新星更多的是一個雙星系統,兩個天體相互繞行,其中一個通過吮吸另一個的物質達到輪迴的目的。同時這也是太陽的生命盡頭的縮影,體積縮小到只有地球大小。

當白矮星趨於Ia型超新星暴發的過程中,兩者擁有相同的質量,這個是天體物理學上的一個基本限制值。然而,Howell在發表於《自然》期刊上的文獻中發現:觀測到在結果超過了這個限制值,這也預示著於Ia型超新星比認為的要具有更多質量類型,這個結果同樣讓科學家感到非常困惑。針對這個問題,Howell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這個雙星系統可能是由兩個白矮星構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顆白矮星相互發生合併,並且在合併時發生爆炸,這個假說是一種解釋這個現象的途徑。

宇宙膨脹和與暗能量有著密切關係

與此同時,天體物理學家使用Ia型超新星試圖建立一個宇宙膨脹的時間地圖,由於我們已經發現宇宙膨脹並不是以一個相同的速率擴張,而且如果有引力存在,則局部膨脹的速度就會變慢,所以只要觀測到某處宇宙空間以一個較高的膨脹率擴張卻沒有可看見大質量的物質存在,那個地方就存在由暗能量主導的膨脹效應。這個新發現同時還涉及到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的概念,其是作為愛因斯坦方程的重要部分。然而,愛因斯坦當時認為宇宙是靜止的,他不知道宇宙正在膨脹,所以他發現宇宙膨脹的事實之後,認為這個概念是其最大的失誤。但是,事實上,宇宙常數恰恰是個偉大的成就之一,這是一個用於解釋暗能量最有力的依據。

從這點出發,暗能量可能是一個空間的某種屬性,宇宙空間本身與一些能量有著關聯,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在宇宙空間裡分布著如此大尺度的暗能量,當然這同樣也是一種假說。但是,這一切的突破口就在Ia型超新星。在未來的十年內,天體物理界將對Ia型超新星進行詳細的研究,從爆炸模型到演化途徑,暗能量的秘密總有被揭開的一天。

相關焦點

  • 直徑22公裡的球體重達兩倍太陽質量
    來源:新浪科技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這樣的體積意味著黑洞通常可以直接吞噬整個中子星。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
  • 這顆星球直徑只有10公裡,質量卻能與太陽比肩,每秒自轉上千圈
    時至今日,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依然非常少,地球在自轉,同時也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太陽也在自轉,又在圍繞著銀河系公轉,而且每個星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速度都不一樣,所以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類似地球的行星,卻又沒有和我們完全相同的星球。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都是原始質量在太陽的8~30倍之間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著名的蟹狀星雲的中心位置,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顆中子星不過近日美國航天局和歐空局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已知最年輕的中子星,他們發現這個天體還只有240歲,也就是說它形成於我國清朝乾隆四十五年前後(1780年)。這顆中子星暫時被命名為Swift J1818.01607,它的年齡比仙后座A(Cassiopeia A)要小60多年。
  • 最年輕中子星被發現,才240歲,直徑20公裡,質量卻如66萬個地球
    中子星是宇宙中可見星球類天體中密度最大的一種,每立方釐米的體質量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也就是說一顆花生米那樣大的中子星物質,重量通常都在1億噸以上,不知道的朋友看到這個數據一定會非常驚訝!但實際上中子星物質密度就是原子核的物質密度,質量當然會很高了,中子星上面物質元素的分類已不明顯,因為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型原子核。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它們是超新星的殘餘。但密度卻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此次探測到的中子星,距離地球4600光年,被稱為J0740 + 6620,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3,000倍,是太陽質量的2.17倍。但這顆恆星直徑只有大約24公裡。
  • 宇宙奇趣天體,中子星直徑只有30公裡,彗星繞太陽轉千年等一回
    減肥冠軍:中子星如果說每個胖子瘦下來都是潛力股的話,那麼可憐的中子星,上輩子作為超大質量恆星不思進取,非要學別人減肥,竟然因為犧牲時體重還不夠重沒辦法成為黑洞,不成功便不成仁,索性將減肥進行到底,成為了最大密度星體。
  • 直徑只有24公裡,質量卻是地球的33萬倍,迄今為止最大質量中子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質量的中子星,從理論上講,它幾乎大到無法存在。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通常直徑約9公裡。
  • 距地球40萬億公裡,直徑只有太陽1/7,這顆恆星或是人類最後歸宿
    科學家預計人類可能不用等到太陽變成紅巨星就要考慮尋找新的家園了。因為太陽的亮度正在逐步增加,大約每10億年就會增加10%。變亮的太陽會讓地球溫度不斷升高。以目前的太陽變化的速度來看,大約10億年後地球就會變得非常炎熱而不是人類生存了。10億年後如果人類還存在的話,人類就要不得不離開地球飛往茫茫的宇宙尋找新的家園了。宇宙中哪裡是我們的下一個家園呢?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兩倍,為什麼月球不能繞著太陽旋轉?
    以太陽和地球以及月球為例,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圍繞地球運轉,而地球帶著月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但是我們知道,太陽非常龐大,其直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事實上,太陽的質量佔有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如果把太陽,地球,月球的質量和距離代入萬有引力公式,就可以發現,太陽對月球的吸引力是地球對月球引力的兩倍多。
  • 中子星究竟有多大 直徑22公裡
    葉傾城 據國外媒體報導,依據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子星相當於將兩倍太陽質量塞入一個直徑22公裡的球體。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殘留的恆星屍體,其密度非常大,一湯匙體積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表面,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重量,相比之下一湯匙太陽質量僅5磅。雖然中子星的質量多年以來保持一定範圍,但要精準確定其直徑仍十分困難。多數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被壓縮到一個城市大小的球體之中。
  • 只有25公裡直徑卻有太陽質量的2倍接近形成黑洞的臨界值的中子星
    J0740+6620是一種不斷旋轉的中子星——脈衝星,具體而言,是一種毫秒脈衝星,因為它每秒能快速旋轉數百圈。該中子星是美國天文學家通過「引力時間延遲效應」(Shapiro Delay)的現象測量了這顆脈衝星的質量的結果。且是目前為止,有天文觀測以來發現的最重的中子星。
  • 太陽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兩倍,為什麼月球不能繞著太陽旋轉呢?
    這還得從萬有引力定律說起,天體的質量決定了它的引力有多強。在宇宙中,引力讓物質聚集而形成星體,同時也讓星體之間相互吸引,形成按照特定軌道周期運轉的天體,而衛星,一般以固定軌道環繞行星。以太陽和地球以及月球為例,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圍繞地球運轉,而地球帶著月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但是我們知道,太陽非常龐大,其直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太陽的45億倍大小,質量卻只有太陽的32倍!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地球的45億倍大小,質量卻只有太陽的32倍!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中最大的星體是太陽,直徑約為139.2萬公裡。但是還浩瀚的宇宙中,太陽也是只能算一個中等大小的恆星。比太陽大的恆星數不勝數,例如大犬座VY,雖然大犬座VY的大小很有爭議,但是現在普遍認為它的體積為太陽的30億倍,太陽在它真的太渺小,就像把一滴水扔到大海裡差不多!但是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比大犬座VY還要大的恆星,那就是位於盾牌座的一顆紅色特超巨星-盾牌座UY,它已經超越大犬座VY,成為了目前最大的恆星。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在這其中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也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
  • 最年輕中子星誕生:直徑只有20公裡,質量卻等於66萬個地球
    在這其中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也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則是一種密度宇宙第一的星體,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相當於原子核,一粒花生米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質量都能達到1億噸,每立方釐米的質量最高可以達到20億噸。
  • 如果太陽的質量是現在的兩倍會怎樣(內含中文視頻)
    沒有了它,你將無法生存。\NWithout it, you wouldn’t exist.但是,如果有更大的太陽,如果太陽太大,會更好嗎?\NBut if the sun is so great, would it be better if there was more of it?如果太陽是現在的兩倍會怎樣?
  • 430萬倍太陽質量,直徑4400萬公裡,2.6萬光年外黑洞終於現身!
    其實黑洞的最原始概念早在1783年時,劍橋大學牧師約翰·米歇爾就曾提出過假如太陽的直徑是超過原來的500倍,而密度不變,那麼太陽即使發出光,也逃不出來!而拉普拉斯也在1795年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概念!該黑洞的質量只有太陽的4倍。天文學家表示,「這是一個沉睡的黑洞,與周邊互動不積極(沒有明顯的吸積盤),也不會發射X射線,所以是『黑色的』,無法看見。」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中子星 質量為太陽兩倍密度驚人
    月27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這顆名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與一個小城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個大的星球,但其密度卻是驚人的高,它上面很少量一點物質的質量就高達5億噸!科學家們相信這顆中子星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物理學有很廣泛的意義。
  • 太陽有多麼渺小?看完這些天體明白了,它的質量是太陽的660億倍
    銀河系的直徑達10多萬光年,在如此浩瀚的範圍內,存在著數千億顆恆星,而銀河系又是整個宇宙數不盡星系中的一員,所以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多到無法估計,雖然宇宙天體中,恆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但是恆星卻不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天體。恆星家族中也並不是統一的大小,根據質量和體積的不同,恆星可分為大質量恆星,中等質量恆星和小質量恆星。
  • 宇宙最大行星,它的光環直徑就已是太陽的60倍,形成原因未知
    文/瑤堇雲詩宇宙最大行星,它的光環直徑就已是太陽的60倍,形成原因未知人類的科技不斷發展之後,對宇宙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在太陽系中,人類早早的就發現了土星的特別之處,發現它擁有其他行星沒有的土星環,對其他的行星也了解頗深,而且擁有天文望遠鏡的人類,可以觀測到人類無法企及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