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劉霞)2004年,科學家在一顆恆星周圍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紫外線環,但不知這種奇特的結構如何形成。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了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
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星系演化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在恆星TYC 2597-735-1周圍觀測到這個紫外線環(望遠鏡圖像中顯示為藍色)。
在最新研究中,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藉助凱克天文望遠鏡發現藍環實際上是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它從中心恆星向地球延伸。此外,研究還顯示第二個錐形雲團向相反方向延伸。研究人員表示,從地球上看,這兩個錐形雲的底部似乎重疊,形成了圍繞恆星的環狀結構。
此外,他們藉助NASA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廣域勘測探測器提供的數據發現,恆星周圍有一個塵埃盤,它吸收恆星的光,然後再向外輻射。他們認為,這個圓盤將圍繞恆星的碎片雲切成兩半,形成兩個向相反方向延伸的錐形雲。
科學家解釋說,幾千年前,一顆類日恆星與一顆較小的恆星相撞併吞噬了後者,在此過程中將一團熾熱的碎片噴射到太空中,碎片向外飛出時產生的衝擊波反過來加熱了碎片雲中的氫分子,產生了科學家們在2004年首次觀測到的紫外線輻射。
研究主要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凱裡·霍德利在聲明中說:「兩顆恆星合併相當普遍,但它們噴出的物質會在太空中膨脹和冷卻,隨後會被大量塵埃遮住,導致我們看不到實際發生了什麼,最新研究讓我們首次捕獲一個前所未有的恆星演化階段。」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觀測時機對於揭示這一謎團至關重要。霍德利說:「我們認為這個環狀物體代表了這些(恆星碰撞)短暫事件的晚期,當塵埃最終散去,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過,星雲溶解成星際介質還需很長時間,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
總編輯圈點
星星出生,成長,然後走向不可避免的結局——死亡。它們死亡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自然「老死」,有的是由於意外,比如和另外一顆星相撞,把自己撞成了碎片。宇宙太大,每個事故發生現場的遺蹟,只能孤獨地飄蕩著,等待千年甚至萬年後,被另一顆藍色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發現與解讀。好在人類總是很有好奇心,對任何異常都會刨根究底。所以,一顆顆已經死去星星的故事,才會被我們重新挖掘,而這些故事,最終也能被凝練成知識,豐富人類的知識庫。
原標題:困擾科學家長達十六年
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編輯:李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