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解釋藍環星雲的起源

2020-11-25 科普直難

不尋常的星雲太像一隻眼睛從深空凝視著我們,是不等星體雙星系統消失的結果,以及一些幸運的巧合。

©NASA,GALEX,JPL-Caltech,Mark Seibert,Keri Hoadley

2004年,NASA的GALEX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物體。中心有一明亮的恆星的巨大氣體雲在光學範圍內幾乎是看不見的,但是在紫外線中,它就像是一隻巨大的眼睛,從銀河的深處凝視著我們。從那時起,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解釋被稱為藍環的不尋常星雲起源的原因,但是答案似乎直到現在才被人們接受。

近年來對星雲的觀察表明,雲層和中央恆星被衝擊波環所包圍,這表明產生這種結構的過程具有爆炸性。雲本身的起源尚不清楚。同時,TYC 2597-735-1恆星非常老,氫在其內部的熱核反應已經結束。儘管如此,還是有一塊積聚的物質落在其周圍的表面上-這是年輕恆星的典型現象。

加州理工學院的Keri Hoadley及其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報導說,所有這些悖論現在才得以解決。顯然,藍環星雲是由五千年前發生的兩顆恆星合併後的殘餘物形成的。通常,這些物體會在濃密的氣體雲後從視野中迅速消失,但是這種星雲的獨特功能使您甚至都可以看到中心恆星。

顯然,在它是一個不相等的雙星系統之前,它的大恆星的質量接近太陽的質量,而較小的恆星的質量小了十倍(約100個木星質量)。當它接近死亡時,一顆大恆星演化成了一個紅色巨人,接近了它的鄰居。結果,它「離開軌道」並開始以螺旋形接近它,失去了形成吸積盤的物質。

藍環星雲的幾何形狀:側面和地球視圖

結果,較小的恆星落在較大的恆星上,噴射出一團熱氣。在散射時,該雲與吸積盤相撞並一分為二。因此,形成了兩個膨脹的星雲錐。偶然地,我們看到它幾乎完全是「全臉」:其中一個錐體幾乎完全對準太陽。因此,對於來自地球的觀察者來說,它們是重疊的,並且它們的環結構形成了像眼睛一樣的東西。

隨後,氣體雲冷卻下來。今天,它慢慢消散,當與星際介質的粒子相互作用時,它在紫外線中發出微弱的光。我們在正確的時間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藍環星雲」看起來就像一隻奇怪的眼睛:在幾千年後,它會完全消失。同時,我們可以在所有榮耀中觀察到它-就像Eta Carinae附近著名的Homunculus星雲一樣。

相關焦點

  • 銀河系神秘的藍環星雲,科學家花16年時間才破解,到底是何物質?
    在持續釋放能量和光芒,由於其特殊的形狀特徵,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藍環星雲。從發現它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六年。在這十六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在持續觀測這團星雲,希望能夠找到產生這種現象的理論依據。科研人員最早是通過星系演化探測器,發現的這顆天體,但直到星系演化探測器退役時,科研小組依舊無法解釋。為什麼在遙遠的銀河之中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 天文學家解開存在了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
    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據了解,這樣的場景可能曾發生在幾千年前的TYC 2597-735-1--這顆恆星距離地球超過6000光年。
  •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想像一下,一顆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據了解,這樣的場景可能曾發生在幾千年前的TYC 2597-735-1--這顆恆星距離地球超過6000光年。
  • 科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
    2014年,由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觀測到的藍環星雲。圖片來源:NASA本報訊長達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如今解開了。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研究者發表了他們關於恆星TYC 2597-735-1的新發現:籠罩在這顆恆星周圍的紫外線環,很可能源自兩顆恆星發生的碰撞。
  • 藍環星雲謎題破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 長達16年之久的藍環星雲謎題如今解開了。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研究者發表了他們關於恆星TYC 2597-735-1的最新發現:籠罩在這顆恆星周圍的紫外線環,很可能源自兩顆恆星發生的碰撞。
  • 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了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星系演化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在恆星TYC 2597-735-1周圍觀測到這個紫外線環(望遠鏡圖像中顯示為藍色)。
  • 神秘的藍環星雲,為科學家研究恆星合併提供了一個新窗口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天體,稱為藍環星雲,這是一個以恆星為中心的氫氣環。這個系統的特性表明,這是兩顆恆星最終消亡的殘餘:一個向內的軌道舞蹈,導致兩顆恆星合併。這一結果為了解許多緊密軌道雙星系統的命運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 困擾科學家16年,藍環星雲之謎終於破解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2004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空望遠鏡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觀測到一團神秘的藍環星雲現在,美國科學家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中找到了新的證據,或可解釋其形成之謎。事實上,藍環星雲擁有名為TYC 2597-735-1的恆星,其周圍環繞著神秘的紫外線環。這個光環實際上是不可見的紫外光,在望遠鏡圖像中被標記為藍色,中間亮黃色的球體就是TYC 2597-735-1。
  • 「縈繞」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科學家對神秘的藍環星雲展開了調查。紅絲狀結構為合併事件的衝擊波暗條。科學家們將這種天體命名為藍環星雲(BRN)。在接下來的16年中,雖然科學家對BRN進行了大量詳細觀測,但似乎他們了解得越多,BRN的神秘色彩反而越濃厚。
  • 16年後,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科學家對神秘的藍環星雲展開了調查。紅絲狀結構為合併事件的衝擊波暗條。科學家們將這種天體命名為藍環星雲(BRN)。在接下來的16年中,雖然科學家對BRN進行了大量詳細觀測,但似乎他們了解得越多,BRN的神秘色彩反而越濃厚。
  • 困擾科學家長達十六年 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了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  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
  • 藍環星雲奇特之謎終獲破解: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底部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近日在藍環星雲的螢光碎片內發現了新證據,破解了這一謎團:藍環實際上是兩顆恆星相撞產生的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2004年,天文學家首次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現已退役的「星系演化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在恆星TYC2597-735-1周圍觀測到這個紫外線環(望遠鏡圖像中顯示為藍色)。
  •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新星雲 天文學家想解釋大恆星起源之謎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LHA 120-N 150號星雲,星雲的組成主要是塵埃和氣體,看起如一團雲霧,因為星雲在塌縮過程中存在角動量,所以在恆星周圍還會留下一些繞行的行星和小行星。
  • 藍環星系逐漸碎片化,肉眼無法視其光芒,或預示太陽繫結局?
    從圖一中可以看到,這團氣體的最外部有著兩層重疊的紅色薄膜,重合的部分充斥著藍色的氣態團,而在其最中心位置存在一個明亮的恆星,由於其結構特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藍環星雲。從發現它開始至今的16年間,科學家從未停止對它的觀察,但是他們看到的越多,它看起來就越神秘。
  • 「星雲假說」:17世紀,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科學起源之假說
    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1711—1786)發表了關於銀河系的論文;稍早些時候,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莫泊丟(1698—1759)的論文中談到過「雲霧狀星體」的情況。康德根據當時已有的科學知識,在前人思想的啟發下,大膽探索天體起源問題。1755年,三十一歲的康德發表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譯本叫《宇宙發展史概論》),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 科學家解開了16歲的藍色星雲之謎
    天文學家在2004年首次發現了這個神秘的物體,帶領他們發現了導致圍繞恆星形成一個藍光圈的原因,該恆星名為TYC 2597-735-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認為,這個環實際上是一個圓錐體,在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吞沒了一顆較小的恆星同伴後,發光的碎片就形成了。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原標題: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小麥哲倫星雲與月亮的大小對比   麥哲倫星雲是我們銀河系附近最亮的兩個衛星星系。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它們不僅比之前天文學家計算的大的多,而且在他們的外邊緣也有非均勻的結構,這說明他們形成和相互作用過程中,留下了豐富而複雜的碎片場。這是一個名為SMASH項目組的研究結論。這個項目的名稱是「麥哲倫星雲歷史的調查」,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位於智利的託洛洛山美洲天文臺布蘭科4米口徑望遠鏡進行項目研究,並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25次會議上提交了研究結果。
  • 天文學家觀測形成最初星系的星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為了了解宇宙的第一個星系,天文學家需要知道它們是由什麼構成的。但是形成這些星系的星雲並不像一個完全形成的星系那樣會有恆星發出璀璨的光芒,因此它們很難被觀察到。 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確認了這些星雲的規模和質量均相當大,足以形成星系。此前天文學家也能夠探測到這些星雲,其條件是有類似類星體——星系中央能量巨大的黑洞——的物質從其背後發出高強度光亮。當類星體的光通過氣態星雲時,氫原子會通過萊曼-α吸收過程,吸收一種特定波長的光。這一過程和類星體的光譜相關,是類似星雲的標誌,被稱為衰減萊曼-α(DLα)系統。
  •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發現土星星雲的奇怪結構!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發現土星星雲的奇怪結構!壯觀的行星狀星雲NGC 7009,或土星星雲,從黑暗中出現,就像一系列奇形怪狀的氣泡,點綴著光彩奪目的粉紅色和藍色。這張彩色圖像由ESO的超大望遠鏡(VLT)上的MUSE儀器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