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導,困擾科學界長達16年的一道未解之謎:恆星周圍出現的特殊紫外線光環結構,究竟是什麼?前段時間,終於被美國科學家破解,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神秘的藍環星雲
這個未解之謎是如何出現的呢?這就需要從2004年開始說起了。當時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團隊,使用目前已經退役的NASA「星系演化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在恆星TYC 2597-735-1的周圍,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紫外線光環。
通過望遠鏡傳回的圖像數據,這個神秘的紫外線光環,在恆星的周圍呈現藍色,研究者稱它為「藍環星雲」,它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這個問題,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備受科學界矚目,過去的16年裡,為了解開神秘的藍環星雲之謎,科學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前段時間,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通過NASA凱克天文望遠鏡探測發現,所謂的恆星周圍藍環星雲,事實上是一個錐形發光氫分子雲團的底部,它朝著地球的方向延伸,而兩一個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這樣一來,就導致它們出現了重疊的現象,看起來就好像是將恆星給緊緊包圍住了。
那麼,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者認為,通過觀測分析,可以判斷,這或許來自於恆星和恆星之間的一場大碰撞。
其實,在宇宙中,很多恆星之間的距離都非常近,這就導致,恆星碰撞的事件時有發生。研究者表示,大約數千年之前,2顆質量相差懸殊的恆星發生了碰撞,其中較大的一顆將較小的一顆吞噬掉了。
這個過程中,由於巨大的能量被產生出來,所以,也導致太空中出現了一團熾熱的碎片雲,最終經過一系列作用,變成了特殊的藍環星雲,一直到被地球上的科學家觀測到。
困擾16年的謎團終於被揭開了,研究者也表示,這意味著,在恆星演化的過程中,有一些恆星並不是「純天然」的,比方說這顆周圍都是藍環星雲的恆星,就是來自於兩顆恆星的碰撞和融合。
這個發現為研究恆星的演化,提供了關鍵性的新證據和新的研究方向,這意味著,未來如果在宇宙中,再次發現有藍環星雲環繞的恆星,則意味著它很可能也是兩顆恆星碰撞後的產物。
未來太陽會和其它恆星相撞嗎?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在宇宙中,天體之間的相互碰撞是很常見的,無論是行星、恆星,還是中子星、黑洞等,同類天體、不同類天體之間,都時有碰撞現象發生。
那麼,未來太陽是否會和其它恆星相撞呢?先讓我們看一下恆星碰撞一般在那些情況下容易發生。
研究者表示 ,一般都是受到極強重力作用的影響,導致距離很近的兩顆恆星之間發生碰撞,最終通過碰撞合併成一個較大的天體。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宇宙中恆星之間是否會發生碰撞,多年來的數據研究表明,拿銀河系來說,大約每隔1萬年的時間,銀河系中就會發生一次恆星碰撞事故,不過想要通過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看到恆星碰撞、合併的過程,基本上是很難做到的,所以,2004年發現藍環星雲後,才會耗時16年才給出答案。
說起來,恆星的種類包括很多種,因為當恆星演化到不同階段的時候,恆星也會變成不同的天體類型,比方說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主序星、巨星和超巨星等,在碰撞和合併發生後,最終誕生的恆星類型也充滿了神秘,因為很可能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恆星。
當然,也有一些恆星在相撞後,最終因為能量太過強大,直接超新星爆發,雖然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尚未發現由於恆星相撞而引發的超新星爆發,但是建模模擬表示,這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太陽會不會和某一顆恆星相撞?研究者表示,通過數據研究顯示,大約每隔10兆兆年,太陽周圍才會出現一次恆星碰撞事故,由此可見,基本上太陽系毀滅之前,是不會和其它恆星相撞的。
不過,如果在距離地球100光年之內的地方,發生了恆星相撞事故,那麼產生的能量波,則很可能會導致地球毀滅,當然,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這也很難發生,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感到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