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願意遭遇危機,但是,危機常常是個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我們可曾想過,危機中也包含著轉機?單從「危機」這個詞義上分析,它就包含著「危險」和「機遇」,只是我們習慣性地只看到「危險」,而看不到「機遇」。就像這象鼻蟲紀念碑一樣
象鼻蟲的紀念碑
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恩特曾穎鎮的公共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在碑身的正面有這樣一行金色的大字:深深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做的貢獻。象鼻蟲是什麼?象鼻蟲是北美洲地區棉花田裡的一種危害極大的害蟲。為什麼阿拉巴馬人要為害蟲立紀念碑呢?這要從一場由它引發的災難說起。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捲了阿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花毀於一旦,棉農們欲哭無淚。災後當然要重建。阿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的產棉區,那裡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棉花。可現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了。於是,他們開始在棉花田裡套種玉米、大豆、菸葉等農作物。儘管棉花田裡還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棉花和其他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收成表明,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比單純種棉花要高4倍。阿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阿拉巴馬州的人們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於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更好地生存。為此,阿拉巴馬州政府決定,在當初象鼻蟲災害的始發地建立一座紀念碑,以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人願意為新型冠狀病毒立碑,是因為疫情還沒有消散?還是因為去年的冬天真的太漫長了?
顯然都不是,我們看到了病毒的肆虐,封城的恐懼,看到了公共衛生預警系統的漏洞,看到了醫療體系的薄弱,看到了失業人數的暴增,看到了大批企業倒閉潮的出現,卻一直還沒有看到轉機!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有農民工2.91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有1.74億人,本地農民工1.17億人。疫情把億萬農民工困在家裡,顆粒無收!疫情稍歇,當他們充滿希望地回到城裡,卻發現沒活幹,只好重新回到農村,成了留鄉返鄉農民,這的確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些農民工早就脫離了農村勞動,一身本領回到農村卻無用武之地,不僅一無所獲,還得倒貼每天的生活、人情世故開支。
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都在遭受病毒的肆虐。更加讓人沮喪的是,這場疫情似乎還沒有到盡頭。國外疫情不結束,中國就沒有訂單,我們還是要和國外一起走完下半場。長此以往,滯留農村的農民工就不可避免地人心渙散,賭博、吸毒等不良社會風氣就會蔓延,邪教也會滋生,社會穩定都會遭受巨大挑戰。
危險之後,轉機終於來了
5月29日,農業農村部表示將從發展現代種養業、拓展鄉土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工程項目帶動等五方面著力,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到5月底,已安排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800多萬人。
農村產業就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容納著億萬農村人的方方面面,包含大量的勞動力,創造力。但越來越多的縣、鄉開始不堪勞動力外輸造成的轄區空心化,也希望聚攏鄉民,振興鄉村,持續發展本地經濟,而這次是一個從頭再來的機會。
鄉村振興的主體或者內驅力,其實是這上億的留鄉農民,年富力強,有激情與夢想,他們在城鎮裡工作和生活,見過世面,受過訓練,現在從事著銷售、生產、運輸等各類工作。
和第一代農民工不同的是,他們有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撐,手中的智慧型手機上都有頭條、微信、抖音、快手、支付寶等工具,可以和世界瞬間建立聯繫,展示自己,從而建構了和老一輩不同的社會關係網絡。
這些人只有在春節那段時間才會回來,但這次他們被疫情拴在鄉村。他們對於鄉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何不利用「疫情」帶來的不利因素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呢?機緣巧合下,中國農村已經開始了一場巨大的變革:
國家為鄉村振興全力以赴
農民工人才回流,倒逼政府改善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人居環境等發展條件。國家已經認識到農村要振興,必須要走綜合之路,發揮鄉村的多功能性,不能僅把鄉村看成是農產品生產的地方、農民居住的地方,它還應該成為城市的後花園、城市居民旅遊觀光休閒和退休養老的地方。令人欣慰的是,在近期的兩會上,我們已經看到黨和政府的巨大誠意,全力以赴投身於鄉村振興。也只有將鄉村和城市看成一盤棋均衡發展,中國才會更美麗,中國才會更富強。
新一代打工者回鄉為鄉村振興充當領頭雁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村不缺資源,缺乏懂經營、能幹又會幹的人才,現在鼓勵並提供條件讓這些在城裡打工見過世面,又有能力改變家鄉的人才返鄉,將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新產業、新業態拓展了農民工創業平臺,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這些農民工大多是80後、90後,非常年輕且敢於創新。現在,政府引導農民工返鄉留鄉、就地就近就業,一定程度上就是促進人才回流。
數字鄉村平臺和電商從客觀上為鄉村振興鋪上高速路
這兩年電商發展迅猛,相當一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受新產業、新業態吸引,比如幾千萬農民在抖音上賣東西,他們可以隨時通過照片、視頻展示鄉村的產品及生產後臺,引起消費衝動,也可以介紹鄉村的風光、特色休閒活動,吸引外地人去遊玩。
另外還有一些為鄉村振興而生的數位化平臺諸如:村振,搭建起為農服務模塊加強農商互聯,通過籤訂農業訂單、投資合作等方式,推動農業經營主體與農產品流通企業對接,構建產、供、銷緊密結合的農產品產業鏈條。其開發的村振集市,創造性地在每個村設立了村管理員,打通了電商「最後一公裡」。客觀上說,數字鄉村平臺、電商、物流及網絡發展,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感謝病毒,讓一向國泰民安的我們體會了生死邊緣的危險,也感謝病毒讓我們有了新的機遇,即將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也許多年後,我們也會像阿拉巴馬人一樣,為病毒立碑。當後人問起緣由的時候,我們也會語重心長地說:這要從一隻蝙蝠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