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某個小鎮上,立著一座象鼻蟲紀念碑。碑上銘文的大致意思是:感謝棉花象鼻蟲,讓我們免於貧困和飢餓的災難。
據說此碑是為銘記大約100年前的一場危機而立:那時小鎮上人們多種棉花,壟斷資本家就趁機壓低棉花的收購價格。不料有一年,從墨西哥侵入的象鼻蟲大肆毀壞棉田,棉農悲痛欲絕。次年,為避免單一品種種植帶來的風險,許多人開始種植玉米、花生、菸葉,經濟效益反成原來的數倍。人們也說不清這一切該歸功於誰,於是立了這碑。
說這個故事並非刻意引導大家聯想什麼,只是身處疫情,每個行業,每個個體,仍要想辦法奮力地「活著」,活在當下,活在未來。這座特別的紀念碑,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過去一個月,上海許多田間地頭的老農,開始在網上賣貨了。原因是疫情導致線下的批發渠道斷了,農產品積壓。很多人不得不拋棄原來「怕麻煩」「怕困難」的想法,發展線上零售。雖不能在短時間內扭虧為盈,卻也多少能彌補些損失。
有意思的是,農民的市場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對於市場風險的認知和抵禦能力,也在這次「被動的」學習中增強。誰知道這會不會是一場農業領域的變革開端呢?即便不是疫情「教」會了農民什麼,農民也的確從中「學」到了什麼。
這也許是疫情帶來的某種「別樣的收穫」——人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一件事糟透了,卻可能催生出某種利好來。「危」中有「機」,這是危機的兩面性。
當然,首先必須承認,我們正在抗擊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危難。即便它也蘊藏著機會,像是給網際網路醫療、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個別細分行業帶來風口,但對於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代價是巨大的。
而正因如此,我們要努力減少這種代價,儘可能降低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這就需要各界多動腦筋,共同尋求「轉機」。
春節過後,不少擁有類似防護物資生產線的企業工廠,開始火線轉產,推出緊俏的口罩、防護服等。疫情當前,轉產既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企業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本能的自救行為。它們中的許多,過去是做童裝、棉被等日用品的,現如今不但能生產合格的防護用品,甚至還倒逼自己研發一些防護行業領域的先進產品,迅速躋身行業前沿。
傳統餐飲業,是這次疫情中受打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但也並非家家日子難過。個別餐飲品牌,順勢轉型推出淨菜加工和生鮮銷售平臺,迎合了當前日益增長的線上消費需求。腦洞更大的商家,甚至開起了網絡直播間,邊搞線上廚藝教學,邊「帶貨」。
或許沒有這場危機,不會催生這種種變革。疫情打破了經濟社會的常規,逼迫著許多行業放棄既有的思維方式和發展路徑。而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人會基於求生本能,先一步跳出舒適圈,探索嘗試新的發展方向。疫情過後,許多行業或將重新洗牌。能堅守行業地位或突出重圍的,大概率會是那些「改革急先鋒」。
「防疫」和「發展」兩手一起抓,考驗治理能力,其實也考驗改革的能力。在一些領域,有的觀念、有的模式,平時就該轉,但因為種種原因,總是打不通改革堵點;有的領域長期處於「舒適區」中,缺乏倒逼機制,也導致改革動力不足、意願不強。
但疫情這樣的極端狀況是無情的,它會瞬間抽走你原先安臥的躺椅,逼得你不得不「改」、不得不「轉」——對市場主體來說,生死考驗面前迸發出的變革動力,往往是超乎尋常的。對服務市場的主體來說,也是這個道理。
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動起來了,「抖音」招聘會、線上項目審批,搞得如火如荼。上海有的區領導說,他們甚至已經線上談妥並辦理了一批項目……迎戰疫情同時,發展新華章已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