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列出的人類起源時間表:古猿:生活於800萬~1400萬年前;南猿:生活於90萬~400萬年前;猿人:生活於20萬~120萬年前。
這裡有兩個空白期:古猿於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被稱為「空白期」,為此有的學者提出了「海猿」說解釋這一空白期,認為海猿是人類的近祖。
提出海猿說是根據人的許多生理學方面的特徵,這些特徵在別的陸生靈長類動物身上都沒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動物身上卻同樣存在。
英國人類學家哈代列舉了人與猿猴之間的許多不同點,這些不同點大部分和水有關。例如,猿猴厭惡水,而人類嬰兒幾乎一出生就能遊泳,而且遊泳是孕婦妊娠期內唯一能進行的安全運動。猿猴不會流淚,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魚」)有眼淚。再從身體的結構上看,人的軀體絕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動物相同,只有頭部長有毛髮,這可能和遊泳時頭露出水面有關,最令人矚目的是,雄性猿猴與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於背部進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是面對面進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產時也像人那樣,是由充當「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兒,這和猿猴也不一樣。綜合這種特性,所以哈代斷言:人由海洋哺乳動物進化而來,上岸的成為「人類」。沒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動物對食鹽的攝入量十分敏感,一旦體內鹽分充足,便不再食多餘的鹽,而人類卻對攝入過多食鹽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這一特性與生活在鹽分充足的海洋中的水獸相似。
人潛入水中,肌肉收縮,全身動脈血管血流量減少,呼吸暫停,心跳也變得緩慢。此時,還飽含氧氣的血液不再輸入到皮膚組織、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維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機體中心大腦和心臟上,使它們的細胞得以在幾十分鐘的時間內不致死亡。這種現象與海豹等水生動物的潛水反應十分相似。
科學家還認為,從海猿到人這一進化過程,大致可以這樣設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體,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陸地,成為人類祖先。甚至還可以進行更大膽的設想:在幾百萬年中的某個時期,分成了兩支,一支上了陸地,進化成現在的人類,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於適應環境,進化較快,成了高於陸地文明的「海底人」。
這個設想,是否能充填「空白期」,尚有待科學家們研究證實。
《人類未解之謎大揭秘》王美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