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尿不溼早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幫助家長們解決了小孩尿床的難題。普通衛生紙雖然有一定的吸水性,但跟尿不溼比起來,還是差遠了。
有網友測試尿不溼的吸水性。兩瓶575ml的礦泉水,一片尿不溼可以全部吸走,另外還能再吸收一些水,總的結果大概是可以吸1300ml的水。好厲害,難怪每次用完的尿不溼都那麼重,足足兩瓶多礦泉水的重量啊。
1300ml的數字與最初為太空人發明的尿不溼吸水性能相當。
實際上,尿不溼並非兒童的專用產品。
最初的尿不溼,還是因為太空人有需要,才發明出來的。
有了尿不溼,太空人才算是真正解決了排尿的難題。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謝波德,正在飛船內整裝待發,準備做美國歷史上首位「飛天」的太空人。
此時,飛船的艙門已經關閉,謝波德非常興奮,等待著火箭點火升空的那一刻。
然而,發射進行得並不順利,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任務卻一推再推。
謝波德待在飛船內待太久,憋了一包尿,很是難受。
跟飛控中心商量:「這麼長時間沒發射,為什麼不能讓我出去快速地撒包尿?」
而飛控中心堅持不允許他外出,只能待在飛船內等命令。
最後沒辦法,謝波德只好把尿撒在太空服裡。
要知道,尿液的熱度可能會破壞太空服內的設備,比如傳感器。
不過,在撒尿之前,謝波德讓飛控中心先關閉了醫學傳感器。
類似的尷尬問題,出現在不同國家不同太空人身上。
比如,1961年4月上天的人類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在進入發射艙之前,忽然尿急。
這時加加林已經穿好了太空衣,不太方便也沒時間脫下太空衣去撒尿。
最後,加加林只好走下來靠著一輛汽車輪胎,順著太空服的一根管子向外排尿。
在太空服裡如何撒尿的問題,困擾了太空人很多年。
其實主要問題還是吸水量不夠。
早在1942年,瑞典人鮑裡斯就發明了可拋棄式的紙尿布。其外層是塑料褲,內層是有褶皺的衛生紙。不過這種紙尿褲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破,破了之後呢?
小孩的屁屁自然會沾滿各種汙物,所以並未廣泛傳開。
此外,德國人在上世紀40年代,也發明了一種纖維棉紙,就有較強的吸水性,且比較柔軟。
用來做紙尿褲剛好,這可以算是最早的紙尿褲雛形。
到了1961年,紙尿褲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可以解決小孩尿尿的問題,但仍然無法滿足太空人的需求。
作為成年人,普通吸水量的紙尿褲肯定不夠用。而且航天員在太空衣裡待的時間較長,不容易更換,穿了更是一個麻煩。
到了後來,真正發明現代紙尿褲,即尿不溼產品的, 還是我們的華人同胞唐鑫源。
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太空人的排尿問題。
對之前的紙尿褲進行了改良,這才有了現代的尿不溼。
這種技術轉為民用之後,迅速走進了千家萬戶,關鍵是它可以解放爸爸媽媽們的雙手。
尿不溼裡面主要的成分是一些白色粉末,就是高分子SAP,一種高吸水性的樹脂。
主要原料是澱粉和丙烯酸鹽。
這種材料的吸水性特別強。可以吸收自身重量50~100倍的純淨水。
吸水之後,這些白色粉末會轉為凝膠泡沫狀物體,不容易散開。
直到完全吸滿水後,水才會從這些凝膠邊緣滲出。
由此可見,尿不溼能保持乾爽的主要因素,就是這種高分子SAP。
不多,吸水後的這種凝膠物體,透氣性較差,相比傳統的紙尿褲,這是一個缺點。
使用後需要及時脫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