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紙尿褲已成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太空人為什麼不用?

2020-11-04 圖說科技

如今尿不溼早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幫助家長們解決了小孩尿床的難題。普通衛生紙雖然有一定的吸水性,但跟尿不溼比起來,還是差遠了。

有網友測試尿不溼的吸水性。兩瓶575ml的礦泉水,一片尿不溼可以全部吸走,另外還能再吸收一些水,總的結果大概是可以吸1300ml的水。好厲害,難怪每次用完的尿不溼都那麼重,足足兩瓶多礦泉水的重量啊。

1300ml的數字與最初為太空人發明的尿不溼吸水性能相當。

實際上,尿不溼並非兒童的專用產品。

最初的尿不溼,還是因為太空人有需要,才發明出來的。

有了尿不溼,太空人才算是真正解決了排尿的難題。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太空人謝波德,正在飛船內整裝待發,準備做美國歷史上首位「飛天」的太空人。

此時,飛船的艙門已經關閉,謝波德非常興奮,等待著火箭點火升空的那一刻。

然而,發射進行得並不順利,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任務卻一推再推。

謝波德待在飛船內待太久,憋了一包尿,很是難受。

跟飛控中心商量:「這麼長時間沒發射,為什麼不能讓我出去快速地撒包尿?」

而飛控中心堅持不允許他外出,只能待在飛船內等命令。

最後沒辦法,謝波德只好把尿撒在太空服裡。

要知道,尿液的熱度可能會破壞太空服內的設備,比如傳感器。

不過,在撒尿之前,謝波德讓飛控中心先關閉了醫學傳感器。


類似的尷尬問題,出現在不同國家不同太空人身上。

比如,1961年4月上天的人類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在進入發射艙之前,忽然尿急。

這時加加林已經穿好了太空衣,不太方便也沒時間脫下太空衣去撒尿。

最後,加加林只好走下來靠著一輛汽車輪胎,順著太空服的一根管子向外排尿。


在太空服裡如何撒尿的問題,困擾了太空人很多年。


這裡就有個疑問。1961年,美國《時代》周刊已經把紙尿褲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100項發明之一,為什麼同一年飛天的美國太空人謝波德以及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不穿改裝版的紙尿褲上天?


其實主要問題還是吸水量不夠。

早在1942年,瑞典人鮑裡斯就發明了可拋棄式的紙尿布。其外層是塑料褲,內層是有褶皺的衛生紙。不過這種紙尿褲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破,破了之後呢?

小孩的屁屁自然會沾滿各種汙物,所以並未廣泛傳開。


此外,德國人在上世紀40年代,也發明了一種纖維棉紙,就有較強的吸水性,且比較柔軟。

用來做紙尿褲剛好,這可以算是最早的紙尿褲雛形。


到了1961年,紙尿褲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可以解決小孩尿尿的問題,但仍然無法滿足太空人的需求。

作為成年人,普通吸水量的紙尿褲肯定不夠用。而且航天員在太空衣裡待的時間較長,不容易更換,穿了更是一個麻煩。


到了後來,真正發明現代紙尿褲,即尿不溼產品的, 還是我們的華人同胞唐鑫源。

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太空人的排尿問題。

對之前的紙尿褲進行了改良,這才有了現代的尿不溼。


這種技術轉為民用之後,迅速走進了千家萬戶,關鍵是它可以解放爸爸媽媽們的雙手。


尿不溼裡面主要的成分是一些白色粉末,就是高分子SAP,一種高吸水性的樹脂。

主要原料是澱粉和丙烯酸鹽。

這種材料的吸水性特別強。可以吸收自身重量50~100倍的純淨水。

吸水之後,這些白色粉末會轉為凝膠泡沫狀物體,不容易散開。

直到完全吸滿水後,水才會從這些凝膠邊緣滲出。


由此可見,尿不溼能保持乾爽的主要因素,就是這種高分子SAP。

不多,吸水後的這種凝膠物體,透氣性較差,相比傳統的紙尿褲,這是一個缺點。

使用後需要及時脫掉。

相關焦點

  • 半個世紀過去了,阿波羅登月後遺留在月球96袋紙尿褲,如今怎樣了
    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如何排洩事情首先在2017年被重新拾起,原來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候,曾經遺留了九十六袋用過的紙尿褲扔在了月球,事情也是過去了半個世紀,如今紙尿褲還在否,這讓當時當政的川普決定重新領回。
  • 太空裡的「第一泡尿」究竟是如何影響當下紙尿褲行業的?
    太空人到了太空後,突然想尿尿了怎麼解決?其實啊,就跟嬰兒一樣,得穿上紙尿褲。但你不知道的是,紙尿褲居然與一段航天歷史有關,那就是第一個在太空尿褲子的太空人。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艘載人火箭「水星-紅石3號」即將發射,太空人艾倫·謝潑德心潮澎湃,他可不是小白,這可是二戰時的戰鬥機飛行員,NASA在空軍招募太空人時,他符合所有條件,於是成為了「水星計劃「7人成員之一,還被選為領隊。
  • 外媒評出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20發明,中國「五大發明」上榜
    在外媒Big Think評出的人類史上最偉大20發明中,中國有5大發明上榜,但其中一個卻被歸到了德國人頭上。下面我們從第20名看起。#20. 個人計算機,1970年代發明後極大拓展了人類的能力邊界,後又經蘋果、微軟和IBM的不斷完善,才有了現在大家在用的計算機。#19. 半導體,電器和數碼時代的基礎。半導體主要由矽製成,這也是「矽谷」的由來。
  • 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電視之父」法恩斯沃思
    世紀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是他並未得到命運女神的垂青:1941 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電視廣播領域的所有發展在隨後 6 年中完全停滯,電視合法生產的時間也不得不推延到 1946 年後,那時法恩斯沃思的專利已超過了保護期限。
  • 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克裡克:年逾花甲勇「跨界」
    20世紀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是可以與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比肩的科學巨匠。1953年他與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和英國生物學家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並於1966年破譯了遺傳密碼,從而揭開了生命與非生命的本質區別,他和沃森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他功成名就以後,他又在20世紀70年代毅然離開了他開闢成熟、如日中天的分子生物學的坦途,吹響了用自然科學手段研究意識的號角
  • 20世紀最偉大的算法有哪些呢?
    20世紀最偉大的算法有哪些呢?作為一名數據分析師,經常會用到一些算法,這些算法為日常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介紹了經典算法,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熟悉的吧~蒙特卡洛方法統計模擬方法蒙特·卡羅方法,也稱統計模擬方法,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而被提出的一種以概率統計理論為指導的一類非常重要的數值計算方法。
  •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曾拒絕成為一國總統,他究竟是誰?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決了1999年,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但是,這位偉大天才的生活遠不只那些影響了現代科技發展的理論。今天,我們就隨著美國國家地理的講述,深入了解愛因斯坦的生平。
  • 20世紀最偉大的華裔數學大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
    陳省身(1911~2004),浙江嘉興人,蜚聲國際的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開創性貢獻對數學乃至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被國際數學界譽為「微分幾何之父」,證明了高維的高斯-邦內公式,為整體微分幾何奠定了基礎,以其姓氏命名者有陳氏示性類(簡稱陳類)、陳-博特定理、陳-莫澤理論、陳-西蒙斯微分式等。
  • 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愛因斯坦常常被稱為一個孤獨的人。
  • 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僅僅提到一個是不夠的,所以小編將提到所有的發明,沒有它我們將不能生活在我們今天知道的世界。在這個答案中,小編將提到大多數人不知道我們發明的最重要的我國發明。
  • 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大重大科技發明
    現在,知識爆炸給人類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樂觀,有位作家這樣寫:「我真誠地相信,我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時代,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總有人能做到。」20世紀科技的發展使這句話越來越像真理。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也使人類思考的方向有所變化。
  • 21世紀為什麼還沒出現偉大的科學理論?
    除此之外,我們現在科學家研究的重點量子力學也是在上個世紀前20年被科學家提出的。還有許許多多的偉大科學家和偉大理論,同樣也是在上個世紀前20年提出的,可見20世紀的前20年是工業革命以來的黃金年代。看完上個世紀前20年的輝煌,我們再來看下21世紀的前20年,人類有哪些偉大的科學理論出現?估計我們是想不出來的,不管是引力波,希格斯玻色子還是量子力學,它們都是上個世紀科學家提出的東西。到了21世紀,我們只不過是在驗證過去的理論。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疑惑:為什麼21世紀都過去了五分之一,還沒有出現能夠比肩牛頓,愛因斯坦的偉大科學家?
  • 為什麼屠呦呦能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理由有三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首先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榮譽,是繼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的再一次獲得認可。從範圍和人群來看,如果獲得諾貝爾獎是專業界的認可,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就意味著獲得公眾和全社會的認可,由此以屠呦呦為代表的科學家發明青蒿素的意義也將永留青史。
  • 愛因斯坦還發明過不用插電的冰箱?
    審核專家:朱廣思生物學碩士 科普作家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突破性地提出了「光子」的概念,解釋光電效應並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愛因斯坦還解釋了布朗運動的本質、提出了新的固體比熱容理論、創立了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完整的狹義相對性原理,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因為愛因斯坦等人的孜孜不倦,20世紀的物理學得到飛速發展。然而,鮮有人知道,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還發明過一種不用插電的冰箱!
  • 愛因斯坦還發明過不用插電的冰箱?
    審核專家:朱廣思 生物學碩士 科普作家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突破性地提出了「光子」的概念,解釋光電效應並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和愛因斯坦並列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本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 人類社會前5000年和今後5000年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
    今天來講一講人類社會前5000年和今後5000年,最偉大的發明到底是什麼?自從火藥進入戰爭,人類就開起了超級自殘時代,全球範圍的世界大戰成為可能。尤其是原子彈發明之後,人類甚至可以代替上帝消滅自己!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與愛因斯坦並列  本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 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有這三個理由
    1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屠呦呦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首先是一種認可,也是一種榮譽,是繼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的再一次獲得認可。從範圍和人群來看,如果獲得諾貝爾獎是專業界的認可,入圍BBC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就意味著獲得公眾和全社會的認可,由此以屠呦呦為代表的科學家發明青蒿素的意義也將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