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情感AI大會:當人工智慧理解並具備人類感情時……

2021-01-14 讀芯術

全文共6077字,預計學習時長16分鐘

圖源:unsplash

最近,筆者參加了首屆情感AI大會,本次大會由自然語言處理(NLP)、文本分析、情緒分析及其商業應用領域的首席分析師和商業顧問SethGrimes組織。15年前筆者也有幸參加了Seth組織的第一屆文本分析峰會,他組織的下一個會議CXEmotion將於7月22日在線上舉行。

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工業界和學術界約70人(包括演講者和小組成員)出席了這次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什麼是情感AI?為什麼它很重要?我們需要了解什麼?繼續閱讀本文,你將找到答案。但首先,讀者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識。

情感是人類智慧和決策的基石

人類是高度情緒化的生物,即使大多數時候沒有意識到,情緒也會影響人們所做的一切:引導注意力、影響學習和記憶的方式、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最終影響個人成長以及人格形成。正如AI和深度學習的教父之一Yann LeCun所說:「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擁有智能。」

情感在高度個人化的同時也是社會化的。一般來說,對他人和對自身行為的情感反應是嬰兒期學習的第一件事。這也是人們喜歡講故事,以及故事對於學習、影響和啟發他人、鼓勵行動和變革都非常有效的原因。

在一個結構合理的故事中,情節(敘事弧)與角色的情感演變(情感弧)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敘事+情感」的雙螺旋。再者說,歷史、政治和新聞及其內含的情感,如果不是真實或虛構的故事集,又是什麼呢?

人們一生持續以微妙或不那麼微妙的方式受到情感的支配。會議演講者之一,TrueImpact的黛安娜·盧卡奇提到:「人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並根據自己的感受採取行動。」

因此,神經學研究和情感設計多年來一直是市場營銷、廣告、產品、服務和網站設計的主要內容,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情感會促使用戶點擊連結購買產品,或者像設計者所期望的那樣,在網站上跟隨情感軌跡選擇推薦產品。

圖源:unsplash

情感AI試圖理解、複製和模擬人類情感

多年來,在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一直在研究模仿和探索人類情感的方法。

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羅莎琳德·皮卡德發表了一篇題為「情感計算」的文章,這一領域開始興起,並催生出同名新學科,情感人工智慧由此衍生而來。情感AI的目標是什麼?通過機器理解、複製和模擬人類情感。

情感計算和情感AI融合了許多技術和應用領域。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情感計算團隊「旨在彌合人類情感與計算技術之間的鴻溝」。

其項目範圍包括:在出現任何明顯的外部跡象之前,尋找預測和預防抑鬱的新方法;為面臨溝通、動機和情緒調節方面的問題,且有特殊需求的群體發明輔助方法;使機器人和計算機能夠接收自然的情感反饋並改善人類體驗。

以上示例只涉及了皮毛,在該實驗室的網站上還有更多的項目、應用程式和用例。

情感分析趨向多模態

圖源:unsplash

情感分析作為情感AI的一個領域,最早在21世紀初就存在了。情感分析通常是對文本數據進行的,例如電子郵件、聊天、社交媒體帖子或調查回復。它使用NLP、計算語言學和文本分析來推斷文本作者的積極或消極態度(又名「導向」 ):人們對你的品牌、你的產品或服務表達了肯定還是否定?

情緒分析的常見應用包括品牌/聲譽管理(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推薦系統、基於內容的過濾、語義搜索、淡化用戶/消費者意見的重要性,以及告知產品設計的需要、分流客戶投訴等。

會議的幾份報告都關於這個主題,儘管最近在NLP和相關領域研究取得了進展,但這仍然是個難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劉冰說,這主要是因為,甚至人類基本情感的構成要素和其數量,研究人員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眾所周知,由於情感的模糊性、可替換性、重疊性和相鄰性,其很難被識別和編碼(標籤)。例如,一個人可以同時感到憤怒、悲傷和厭惡。

此外,情感並不總是容易抑制的。清晰、明確的標籤也很重要:人工智慧——或者至少70%被稱為監督學習的人工智慧——依賴於被人類標記( 「注釋」或「標記」 )的數據。這就是機器學習的方式(因此名為「監督」 )。

劉教授解釋說,情感傳遞的方式也很複雜。說話時,情感通過廣泛的語言和副語言線索進行交流,如語調、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和姿勢,以及生理信號(出汗、皮膚發紅等)。

在寫作中,通過標點符號、大寫、表情符號和其他創造性的表達方式來表達,例如,單詞加長(例如,「soooo slow」 or「so sloooow」)。除此之外,還有單詞選擇和語法。

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存在文化差異。更複雜的是,有一種現象被稱為「認知差距」,人們所說的和他們真實的感受並不總是一致的。原因有很多:他們試圖禮貌地表達或者避免傷害別人的感情,又或者他們只是試圖隱藏自己的情緒。

劉教授說,上下文和多模態數據可能有助於解決許多此類歧義。事實上,隨著生物識別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該領域已經擴展到從傳感器數據分析情感,包括心率、溫度、腦電波、血流和肌肉生物信號,以及聲音、面部表情、圖像和視頻。

戰略專家和「技術情感學家」帕梅拉·帕夫裡斯卡克預測,除了面部識別技術(FRTs)和觸覺/觸覺數據之外,這種利用傳感器的趨勢將繼續發展。FRTs最近因為隱私問題而受到抨擊。由於疫情影響,目前觸摸相關數據是「不可行的」。

可穿戴設備可以用來識別情感嗎?

圖源:unsplash

弗羅茨瓦夫理工大學的Przemysaw Kazienko教授進行的薈萃分析著重於可穿戴設備,並試圖回答以下問題:它們可以用來識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嗎?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那我們就可以改善患有易改變情緒的疾病的患者的健康、福祉和臨床結果(以腎功能障礙為例)。」

我們還可以將可穿戴設備用於壓力控制、心理健康和自閉症的治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式,通過監測一個人的心跳來檢測他們是否正在經歷壓力、痛苦或沮喪等負面情緒,並釋放一種氣味來幫助佩戴者應對。

人們也可以利用從可穿戴設備檢測到的情緒來實現「傳統」個性化和產品/服務的改進:從在線內容和產品推薦到虛擬助手和遊戲體驗。他說,來自可穿戴設備的情感數據還可以用來防止車禍,追蹤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業成績,以及改善社交互動等。

帕夫裡斯卡克女士與勞倫·李·麥卡錫和凱爾·麥克唐納合作的US+項目對改善社交互動進行了說明。US+是「一款谷歌環聊(Hangout)視頻聊天應用,利用音頻、面部表情和語言分析來優化對話。」

該應用程式分析用戶所說的內容以及他們是否使用常見的詞彙和句子結構,隨著對話的進行,人類傾向於這樣做(這被稱為「語言風格匹配」)。對於每個聊天參與者,該應用程式都會顯示一個快速的可視化窗口和彈出通知,例如:「別老談論自己」或「你在隱藏什麼?克萊爾說得更誠實」。當對話失去平衡時,它甚至可以自動引導參與者。

帕夫利斯卡克女士在主題演講「為情感智能的未來而設計」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情感數據和情感分析應用程式。會議現場的所有錄像都可以在會議網站上以200美元的價格購買,對於購買者所在組織中其他人來說則是100美元的折扣價,筆者強烈建議您觀看。

回到先前的問題上來,「可穿戴設備可以用來識別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嗎?」 Kazienko教授的結論是:「可穿戴設備的情感識別是個性化情感計算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實地研究、更多更好的數據、研究人員之間的積極合作、如何分類情緒的通用模型、數據和代碼共享,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來提高識別質量和重現性。」

利用情緒讓人工智慧聽起來像人(並像人一樣行動)

隨著越來越多的體驗和日常生活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希望人工智慧在外觀、感覺、聲音和行為反應上能像人類一樣,或許是因為人類總體上不像機器那麼可怕,亦或因為人們的想像力受到自身生理特徵的限制——類似於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該假說認為語言的結構影響著使用者感知世界的方式。

再或許是因為人類喜歡按照自己的形象和喜好重塑世界。你看過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Atlas表演體操嗎?在其收穫的所有的機械領域的榮耀中,Atlas表現得還不錯,但該公司的無頭機械狗卻相當令人不安……

現在試想一下,如果Atlas會說話,你希望它的聲音聽起來是怎樣的。雖然它還不能,但人們與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手的互動越來越多。

諮詢公司Rain的首席體驗官格雷格· 赫奇斯表示,如果我們可以向機器灌輸同理心,它們可以提供更好的消費者品牌體驗,並以此來建立熟悉度,更牢固的聯繫和更深的信任。他的公司為耐克、星巴克、蒂芙尼、汰漬和芝麻街等品牌創造了「情感智能語音體驗」。

從聊天機器人到「情感聊天機器」?

圖源:unsplash

既然可以從具有情感意識的AI中獲得潛在的大額商業利益,那麼「情感智能」聊天機器人成為熱門研究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上文提到的劉教授正在努力「創建可以感知和表達情感並在對話中不斷學習的聊天機器人」,他稱它們為「情感聊天機器」。

他說:「情商是人類智力的重要方面」。研究表明,有情感的對話系統可以提高用戶滿意度。表達同情心的聊天機器人可以減少用戶的沮喪感和壓力,它們減少了對話中的故障。他還表示,它們還可以激勵人們合作而不是為「愚蠢的機器」而憤怒。

微軟首席研究員丹尼爾·麥克杜夫說:「與模仿人類風格的系統互動起來更自然」,他的團隊正在建立具身代理和其他一些項目。我們人類不斷適應彼此,這種適應創造了社會凝聚力。隨著時間推移,當人們與虛擬實境代理互動時,人們同樣會嘗試適應其風格。因此,虛擬代理和聊天機器人將需要適應人類。

在商業領域,情感型聊天機器人可能意味著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和更低的成本,因為聊天機器人將能夠處理大多數問詢,並解放人工操作員,他們僅需參與不太常見或更複雜的互動,尤其是在當前危機時期。

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為全球大流行病的兩個多月後,銀行、保險公司、主要零售商和政府辦公室的電話線路仍然擁擠不堪。

IBM提供了沃森助手幫助政府部署聊天機器人,其聊天機器人平臺的流量增長了40%;谷歌立即推出了自己的快速響應虛擬代理,以「快速構建並實現定製的呼叫中心AI虛擬代理,以響應客戶通過聊天、語音和社交渠道提出的關於COVID-19的問題。」

還沒結束……

要注意供應商的承諾。一般來說,聊天機器人需要大量的訓練和腳本,因此成本可能不會明顯降低——成本取決於組織的規模和數量、用例的類型和複雜性,以及其他參數。「情感感知」聊天機器人給聊天機器人技術增加了另一層複雜性和挑戰。以下是劉教授提到的幾點:

圖源:unsplash

· 這種具有情感感知能力的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實境設備所依賴的情感標記數據很難獲得到訓練機器所需的規模。

· 注釋(即標籤),如果可用,是主觀的,且分類可能不準確。與AI和其他依賴數據的應用程式一樣,「胡亂輸入,胡亂輸出」。

· 具有情感功能的機器人還必須能夠在理解與之交談的說話者的情感與產生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反應之間取得平衡。這確實很難做到,因為這兩個過程之間存在明顯的依賴關係,並且需要幾乎同時發生。

· 所有這些在所謂的「開放領域」中變得更加困難,不受機器人用例、應用領域、行業等的限制。

劉教授對具有情感意識的聊天機器人的看法是:「帶著情感聊天對於對話系統至關重要」。但其仍存在大量質量問題,這項技術還沒有準備好進入蓬勃發展期。

確實有部署帶有情感的聊天機器人的例子,但是這類機器人主要基於規則——根據腳本做出反應,自身並沒有智能。這些機器人也受到領域的限制:它們通常應用於較窄範圍,如客戶服務或作為情感伴侶。他說:為了創造更多的類似人類的「情感聊天機器」,我們需要在多模式情感檢測和生成方面做得更好。

情感啟發式機器學習

大會上最有趣的部分是微軟首席研究員丹尼爾·麥克杜夫的主題演講,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機器學習如何利用情感來學習和探索?」他談到了「內臟機器」,即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具有與人類相似的情感機制,或者至少它們應該能夠基於上述原因建立情感模型:我們希望技術能像人類一樣與我們互動。

但是還有另一個原因。麥克達夫先生說,情感幫助我們理解和探索世界,對於了解冒險、取得積極成果等的意義至關重要。當我們與世界互動時,我們會收到積極或消極的回應,引導我們採取進一步行動。如果我們可以將情緒整合到機器學習系統中以幫助其接收信息,會有怎樣的效果?

他展示的示例是利用駕駛員的心跳來指導機器學習。心率是我們表達和體驗情感的一種方式。其他方式包括生物學層面的變化:體溫的變化,瞳孔和血管的擴張/收縮以及血流、呼吸和腦電波的變化,唾液分泌的增加/減少、激素和消化酶的分泌等等。

麥克杜夫先生的團隊利用駕駛員心跳所表達的情緒反應來訓練神經網絡模型駕駛汽車,結果是該模型能夠駕駛車輛的時間比最先進的無情感因素模型更長。

他的團隊還研究了如何應用情感(或者說人類生理反應數據)來教機器避免車禍,本特殊案例利用了人類司機的面部表情,似乎也起了作用。他們的下一個項目希望「結合各種情感反應信號、風險規避和好奇心,推動機器以安全的方式進行更多探索。」

我們的看法

俄語中有一句諺語,大意是:當我們遇見一個人時,我們根據其穿著來判斷他們;當他們離開時,我們根據其智力來判斷他們。這也許是一個罕見的古老民間智慧不符真理的場合——人們通常不記得你穿過或說過或做過什麼,但他們記得,你帶給他們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情感。

情感會影響個人和群體層面智力和行為的各個方面。總體而言,它們決定了市場行為、社會凝聚力、地方和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國家的進步。例如,北歐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區之一,也是最富有的地區之一。

那麼,我們能否將情感——這一使我們成為人類的基本品質——解碼並重新編碼到機器中?通過語言、語音技術或者計算機視覺,大數據、廉價的計算能力、強大的硬體、快速改進的算法和協作/開源軟體,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圖源:unsplash

情感AI的發展始於60年前,其宏偉目標是模擬人類智能,開創者認為:「如果精心挑選一組科學家一起研究一個夏天,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問題上取得重大進步」。然而如現在所知,該領域變得更加狹窄和脆弱:應用人工智慧(或特定領域人工智慧)。

這是否意味著情感人工智慧太難了,我們應該放棄?儘管範圍有限,許多特定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人文價值。正如情感人工智慧大會所表明的那樣,只要我們意識到該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並抱有理性的預期,情感人工智慧也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但這與我們人類是如此的不同。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AI時代降臨,人類準備好了嗎?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探索答案
    馬雲人工智慧大會演講:世界巨變,與其擔憂,不如擔當。阿里供圖馬雲人工智慧大會演講:世界巨變,與其擔憂,不如擔當。阿里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9日電 (李佳佳)在AI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當下,未來的人類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疫情之後再看未來,科學家和企業家們都有新的感悟。
  • 臉書倆AI聊天機器人互聊,聊出一門人類無法理解的新語言
    微博網友發言:算不出的甲加乙:我突然在想人類是不是也是上一個文明的人工智慧,最後超越替代了上一個文明。有一天ai替代了人類繼續研究他們的ai,文明就這麼一次次進化!是的我確實是馬亮:機器人聊天軟體的基本原理就是儲存收集信息,開發者會將常用的詞句固化,然後設置磁性套索工具,當你對聊天軟體說早上好,他會回覆你開發者設置的原始回復,但是它會不斷積累新詞彙,然後篩選使用量最多的詞彙回覆你,它不不可能會分析情緒,所以它沒可能有情緒,它不會煩躁,不會憤怒,何來殺戮?
  • 人工智慧的產生源於古代人類對計算機編程幻想的各種可能性
    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到現在,不得不佩服人工智慧作為人類智慧源泉的地位。前不久看到阿爾法狗處於對弈狀態的時候,我就想如果阿爾法狗能夠戰勝人類,或許我們也可以順便把一些深度學習方面的科普知識講講,那麼人工智慧究竟是什麼呢?人工智慧的產生源於古代人類通過計算機編程了解或者說是幻想了各種可能性,現在的人工智慧基本上是以人類的思考模式來思考問題,依據人類與世界相通的物理學來研究世界。
  • 虛擬主持人亮相人工智慧大會,卻被HiPhiGo搶鏡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已順利閉幕,這屆大會的亮點頗多,除了多位科技大咖的演講之外,&34;的現身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虛擬主持人&34;亮相大會,並且能夠對大會進行預測。一峰的神態看上去和普通人無異,還能和現實中的主持人進行交流對話。
  • 首屆首獎!南京大學周志華教授獲2020「CCF-ACM人工智慧獎」
    首屆首獎!,且獲獎時在中國工作的專業人士。「大牛」,是國際人工智慧大會創立以來的首位華人主席,同時入選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五大國際主流學會的「大滿貫」會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在人工智慧的「江湖」,流傳著很多他的科研「傳說」。
  • 首屆國際分布式AI學術會議議程全公布:姚期智、劉鐵巖主旨演講
    正如我們在前一篇預熱文章《中國學術力量不容小覷,首屆華人帶頭的國際分布式 AI 學術會議將於北京召開》中所提到的,隨著分布式 AI 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和熱度日益上漲,我國研究者作為世界人工智慧研究的主力軍之一,面向分布式人工智慧這一研究方向的群體也在日益擴大。
  • 從京東 618 導購機器人說起,機器如何更理解人類?
    在京東JOY強大的對話能力中,基於開放域目標驅動的生成式對話服務來自於人工智慧企業「深思考人工智慧」(iDeepWise.ai)。其在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人機對話等核心AI技術上已不斷突破創新。這些新技術的不斷迭代,也在一步步推動AI實現商業化落地。AI對話機器人背後的黑科技究竟是什麼?
  • 其專業需要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背景,同時必須具備計算機專業背景
    目前全球人工智慧相關專業依舊處於發展早期,中國人工智慧更是處於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本期mittier帶大家看看現在開設人工智慧專業的學校以及王牌專業就業方向和熱門院校。人工智慧的概念起源於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看法,因此ai是人類與網絡互動交流的具體體現。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最新的進展,它借鑑了人類「大腦」的大概。大多數深度學習模型的架構是基於處理層的,是一種受生物大腦神經元啟發的人工神經網絡。 然而,神經科學家們對於智力(Intelligence)究竟是什麼,以及智力是如何在人腦中形成等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至今任然無法解釋。
  • 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還是熱點嗎?AI的意義是什麼呢?
    當然人工智慧榜上有名,ai的意義個人認為是人類在已有知識用計算機智能算法去重複演練的的一個過程。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事情,人類選擇讓ai去做的事情都是人類已經反覆實驗反覆測試過的,能讓人類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人類的文明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 會思考、有感情,人工智慧2040年或超越人類能力|中國工博會
    記者 | 周小颺1人工智慧會不會有思考、有感情,甚至超越人類的能力?對這一問題,SAP高級副總裁、工信部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與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瑞成的回答是肯定的。9月18日,李瑞成在國際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稱,預計2040年左右會出現「強人工智慧」時代,2060年左右會出現「超強人工智慧」時代。國際工業網際網路大會,是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60多場論壇活動中的主推論壇之一。李瑞成認為,在2030年代,隨著量子計算機的出現,強人工智慧會逐漸出現。「這個時候的人工智慧可以超越人類的能力,它能思索、有感情。」
  • 為什麼人工智慧各種完爆人類,但依舊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當Project Debater獲得一個新的話題時,它會在文章語料庫中搜索與該主題相關的句子和線索,用來支持其辯方論點。根據所有的相關內容,它會試圖去「理解」辯論的主題,然後組織自己的陳述。當奧瓦迪亞提出,政府預算應用於人類改善現有生存環境的科研活動時,Project Debater則用數據反駁稱,從遠期看,太空探索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相關經濟收益回報,要超過政府投資的其他科研計劃——在賽後的網絡投票中,超過62%的網民感覺Project Debater邏輯更清晰,材料更具備說服力。
  • 在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上,我們聽尤瓦爾·赫拉利聊起 AI 和人類的...
    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現在的人工智慧雖然發展迅速,但不過是對於「智能」的研究,並沒有觸及到「意識」的層面,因為人類自己也很難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所以,當我們討論人工智慧時,應當明白這背後的危險性是我們自己的意識,要嘗試去了解人類的喜怒哀樂背後的深層根源,會對人工智慧具有幫助作用,因為「智能」和「意識」像硬幣兩面決定著人工智慧的發展。
  • 預告|首屆華人帶頭的國際分布式AI學術會議在京召開,氪信CEO準備說...
    10月13-15日,北京將迎來首屆由中國分布式人工智慧研究群體發起的DAI (Distributed AI) 會議。近年來,分布式人工智慧已經成為 AI 的一個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前兩年大熱的德州撲克 AI 以及最近的星際爭霸 AI都是分布式人工智慧的重要應用。早期的人工智慧研究著眼於構建單個智能體,如推理、規劃、學習等。上世紀 70 年代後期,分布式人工智慧這個新領域開始興起,研究內容包括分布式問題求解、規劃、組織控制、協商、協作等。
  • 首屆國際分布式AI會議在京召開,姚期智、Lesser坐鎮,德撲、圍棋 AI...
    而針對多智能體系統而舉辦的國際分布式人工智慧會議(Distributed AI,DAI)則更進一步的代表,不僅僅首屆會議選址中國,且其發起人中多數也都是華人學者。其中南洋理工大學安波(大會共同主席)、清華大學唐平中(程序委員會共同主席)、南京大學高陽(Workshop 主席)、MSRA 秦濤(工業論壇主席)、南京大學俞揚(贊助主席)、天津大學郝建業(宣傳主席)都在組織者之列,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也擔任大會名譽主席並將做主旨報告。
  • 專訪「多智能體」先驅麥可:當AI學會人類社交,「機器人總動員...
    就像人生活在充滿豐富社交的社會當中,AI也可以學會人類的社交方式,並與其他智能體達成協同。」在2019T-EDGE全球創新大會上,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麥可·伍爾德裡奇(Michael Wooldridge)闡釋了他對於未來AI趨勢的洞見。這種多智能體,指的就是多個AI系統互聯互通所形成的一個整體。麥可·伍爾德裡奇是人工智慧界的學術先驅,在多智能系統方面頗有建樹。
  • 人工智慧大會上演「雙馬」對話:AI如何影響未來
    (李文亮/攝)央視網消息(記者劉春妍 李文亮)8月29日,以「智聯世界,無限可能」為主題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和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圍繞大家關心的人工智慧發展方向、人工智慧與就業、教育、生命等話題,進行了一場長達45分鐘的強強對話。
  • 「高情商」AI夥伴——HiPhiGo變座駕為「情感交互空間」
    著名的人工智慧學家大衛·利維曾有過這樣一個預測,人類和機器人婚姻大概會在2050年合法化。儘管2050離我們還相當遙遠,但放眼當今世界,也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可以陪伴人類、幫助人類的高級人工智慧產品,比如小冰
  •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看?當我們與他們交談時,他們也會感到被重視,而不是僅僅通過我們的系統接收電子郵件。」的確,自動反應往往感覺膚淺,但如果機器人能夠忠實地模仿人類,哪怕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效果又會是怎樣呢?越來越多的技術開發人員和公司相信,只有變得更像人類,人工智慧系統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他們致力於給機器注入「人工情感智能」。
  • 人類要被 AI 複製了?三星科幻項目 2020 年就要測試
    據悉,Neon 是一種通過計算創建的「人工智人」(Artificial Human),外觀、行為與人類相似,具有表達情感和智慧的能力。就其外形和行為而言,Neon 類似於人類。三星表示,他們將成為人類的「夥伴和朋友」,身份可以是酒店、商店、餐廳等場所的禮賓員和接待員等等。同時,Neon 與我們所熟知的人工智慧助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