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電子標籤天線的設計
電子標籤天線的設計目標是傳輸最大的能量進出標籤晶片,這需要仔細設計天線和自由空間的匹配,以及天線與標籤晶片的匹配。當工作頻率增加到微波波段,天線與電子標籤晶片之間的匹配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一直以來,電子標籤天線的開發是基於50 或者75 輸入阻抗,而在RFID應用中,晶片的輸入阻抗可能是任意值,並且很難在工作狀態下準確測試,缺少準確的參數,天線的設計難以達到最佳。
電子標籤天線的設計還面臨許多其他難題,如相應的小尺寸要求,低成本要求,所標識物體的形狀及物理特性要求,電子標籤到貼標籤物體的距離要求,貼標籤物體的介電常數要求,金屬表面的反射要求,局部結構對輻射模式的影響要求等,這些都將影響電子標籤天線的特性,都是電子標籤設計面臨的問題。
RFID讀寫器天線的設計
對於近距離RFID系統(如13.56MHz小於10cm的識別系統),天線一般和讀寫器集成在一起;對於遠距離RFID系統(如UHF頻段大於3m的識別系統),天線和讀寫器常採取分離式結構,並通過阻抗匹配的同軸電纜將讀寫器和天線連接到一起。讀寫器由於結構、安裝和使用環境等變化多樣,並且讀寫器產品朝著小型化甚至超小型化發展,使得讀寫器天線的設計面臨新的挑戰。
讀寫器天線設計要求低剖面、小型化以及多頻段覆蓋。對於分離式讀寫器,還將涉及天線陣的設計問題,小型化帶來的低效率、低增益問題等,這些目前是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目前已經開始研究讀寫器應用的智能波束掃描天線陣,讀寫器可以按照一定的處理順序,通過智能天線使系統能夠感知天線覆蓋區域的電子標籤,增大系統覆蓋範圍,使讀寫器能夠判定目標的方位、速度和方向信息,具有空間感應能力。
RFID天線的設計步驟
RFID電子標籤天線的性能,很大程度依賴於晶片的複數阻抗,複數阻抗是隨頻率變換的,因此天線尺寸和工作頻率限制了最大可達到的增益和帶寬,為獲得最佳的標籤性能,需要在設計時做折衷,以滿足設計要求。在天線的設計步驟中,電子標籤的讀取範圍必須嚴密監控,在標籤構成發生變更或不同材料不同頻率的天線進行性能優化時,通常採用可調天線設計,以滿足設計允許的偏差。
設計RFID天線時,首先選定應用的種類,確定電子標籤天線的需求參數;然後根據電子標籤天線的參數,確定天線採用的材料,並確定了電子標籤天線的結構和封裝後的阻抗;最後採用優化的方式,封裝後的阻抗與天線匹配,綜合仿真天線的其他參數,讓天線滿足技術指標,並用網絡分析儀檢測各項指標。
很多天線因為使用環境複雜,使得RFID天線的解析方法也很複雜,天線通常採用電磁模型和仿真工具來分析。天線典型的電磁模型分析方法為有限元法FEM、矩量法MOM和時域有限差分法FDTD等。仿真工具對天線的設計非常重要,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天線設計工具,目前在天線技術中使用越來越多。典型的天線設計方法,首先是將天線模型化,然後將模型仿真,在仿真中監測天線射程、天線增益和天線阻抗等,並採用優化的方法進一步調整設計,最後對天線加工並測量,直到滿足要求。
讀過此文的人還看了:
2017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春季展)
2017亞洲智慧卡暨金融消費博覽會(春季展)
3月29-31日
蘇州國際博覽中心
2017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夏季展)
2017亞洲智慧卡暨金融消費博覽會(夏季展)
2017深圳國際智能建築電氣&智能家居博覽會
8月16-18日
深圳會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