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蘋果公司用於自己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作業系統很直白的被命名為「System」;隨後的18年時間裡,這個系統與跟它綁在一起的硬體幾經周折,名字也變換了多次,從「System」到「Mac OS」,又到「OS X」。
2016年蘋果自家的系統已經成年,名字回歸到「macOS」。無論從樣貌到功能都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裝在白盒子裡的System 1.0。
經過幾天試用後,新浪數碼跟您聊聊這款系統的特點。
Siri不只是換了個平臺
在最新的macOS Sierra系統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Siri功能。發布前,我原以為將一個其他平臺上的成熟產品挪到Mac平臺上並不算什麼亮點,但用過之後,它成了新系統上令我印象最深的功能。
啟動Siri後的情況
Mac上啟動Siri的方式是點擊應用圖標或按fn 空格建,之後會在屏幕右側彈出Siri的對話框,界面很熟悉,蘋果沒有把這個框做的很大,因為你可以把Siri給出的結果用到其他地方,正是這點幫助它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比如問它最近NBA的比分,或是國安下一場的比賽時間,除了給出結果,還能點結果卡片右上角 ,把賽事結果或預告加到右側的「今日」菜單中。btw,新系統的這部分也從之前的黑色變成了透明卡片樣式,跟iOS 10一致。
MacBook上的Siri繼承了之前的人工智慧化優勢,並且會調用硬體。比如問國安下場比賽時間,不用刻意說是那個北京的叫國安的球隊,它會自己理解,問天氣之類的會調用定位服務,默認選用戶現在的地區。
用在辦公環境中,Siri則可以幫助提升辦公效率,比如發郵件不用打字了,直接跟它說「我要發個郵件給XXX」,它會繼續詢問郵件主題,正文,之後說聲「發送」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點鍵盤啟動Siri,不需要碰鍵盤或滑鼠。
用Siri發郵件只動動嘴就行了
Siri一直被叫做在語音助理,在Mac平臺上,才真正有了助手的樣子。比如我正寫著一份報告,需要查下新浪的股價,跟Siri說一聲讓它去搜索,之後用觸控板直接將結果拖拽進文章裡。
Siri的結果可直接拖拽到其他App中
類似的命令還有:「幫我找個今天創建的文檔」——它可以在Finder裡找那些是今天創建的;「幫我在應用商店裡找個應用」——可以調用App Store;「幫我把屏幕調亮一點(或是調大音量關閉WiFi)」——它可以直接調用硬體,「幫我查下這臺Mac的保修期」,「幫我發條微博」,「幫我打開微信」,「幫我打開網易雲音樂」……等。
在iOS平臺上,其實Siri也可以查到類似結果。但它到了一個大平臺、加上滑鼠鍵盤之後,為Mac輸入方式增加了一個維度,Siri也因此不再只是陪聊解悶的玩具,確實能提升辦公效率。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只要你,不介意在辦公室裡從「動手」改為「動嘴」。
說些缺點,或許因為測試版緣故,Siri現在對中英文混合的語音識別能力不夠好,比如問它「我的Mac還有多久保修」,Mac這單詞有時候會識別不出來,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另外,Siri仍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如果周遭很嘈雜,也會降低識別率。
照片學會了內容搜索
在新版iOS和macOS系統中,蘋果給照片加入了內容識別功能。
在現在的「照片」應用中,會根據拍照的地點(GPS記錄位置)和時間來分類,這種方式適用於「我要找一張去年7月在紐約拍攝的照片」——調用地理或時間標記。
但如果我要找「之前拍過的狗」,那就只能人肉搜索了,因為舊系統不知道狗是什麼。
iOS和macOS更新後,照片應用可以進行圖像內容識別,目前可認出4000多種物品或面部表情,這讓搜索變得容易了。輸入「狗」,它自動識別哪些照片裡有狗這種動物,並且不但能找出大類,甚至還能自己分出「特裡內費狗」這種細分類別,後面數字顯示這此分類有多少張照片,輸入「海鮮」「鞋子」這種寬泛的詞也會有細分結果。
輸入「狗」之後 照片應用根據內容識別
「海鮮」下的細分類別
基於內容的智能化分類更便於查找,而且還能用於「回憶」功能:將照片按某一類別製成短視頻,配上音樂。
「記憶」功能也出現在mac版照片應用中
現在的照片已經學會4000多個單詞,用於圖像識別,實用中發現還是不夠多,但鑑於它還只是第一個測試版,正式版能變成什麼樣很值得期待。
目前照片識別偏西洋化,比如它認得西班牙海鮮飯但不認識炸醬麵,認識所有穿著西裝禮服的照片但唐裝沒認出來;這種特徵仿佛Siri剛上線的時候。有些細節倒是也很有意思: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特裡內費狗」就是比熊犬。
照片功能的另一些變化很細微:編輯功能現在可以修改livephotos動圖了,加入了一個叫「Brillance」的功能,可以針對圖片中的特定區域進行明暗調整等等。
雲端優化 關懷硬碟小的用戶
自iOS 8開始,蘋果給自己的幾個系統加入了iCloud Drive,簡單理解是蘋果系統自帶的雲盤功能,之前只有放在這個目錄下的文件能自動同步,而在新的macOS系統下,範圍已經擴大。
現在,存在「桌面」和「文稿」都已經放到了雲端,這是個小動作,但是個實用的亮點,尤其是喜歡把文件隨手丟在桌面上的人。就像蘋果的所有產品一樣,它不需要手動點同步(也沒有這個按鈕),扔在那就會自動同步,之後出現在我的iPhone/iPad上的iCloud Drive中、iCloud網頁上、或Window版的iCloud應用上。後者是蘋果對非自家產品用戶的關懷,也是嘗試把更多用戶圈進蘋果生態中。
另一些改進也與雲端存儲有關,不過它們是為了節省空間服務。
桌面和文稿都已經被放到了雲端
在新macOS系統中,蘋果將雲端的理念運用的地方更多。
你可以選擇郵件附件只放在伺服器上、iTunes上看完的影片自動刪除、廢紙簍中超過30天的垃圾自動清理、在Safari重複下載同樣的文件會被系統標記並刪除一個、已經安裝過文件自動刪除。
這些功能很多思路來自iOS,看起來都是細枝末節,不過在長期使用中會逐漸體會出他們的好處。多年前曾有個人以為照片拖進垃圾桶就是刪除了,結果鬧了一出醜聞,若在新版macOS上,垃圾桶能自動清理,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這些功能同樣需要在蘋果的生態下才能實現,並且用最新設備體驗才能最好。比如看片用iTunes、片源應該來自官方渠道、下載應用Safari瀏覽器等,系統才能判別,起到自動清理的作用。
想變成平臺的iMessage
除了沒有搶紅包和朋友圈,在聊天這事上iMessage已經不輸於微信。你還有機會把emoji表情玩出花、使用各種字體彈出效果、炫酷背景跟人交流,還有自帶BGM的背景效果,以及Apple Watch上經典功能digital touch功能。
你發個「party」,還能給這幾個字母加上迪廳的炫光背景和動次打次的背景音,畫面感強烈。
功能升級的iMessage
蘋果給開發者在這留了個接口,能想到的東西都可以發出去給一個或多個朋友。目前有自製表情,Apple Music音樂,Apple Pay的支付連結,手寫字體和小圖標…… 它的表現形式會比一本正經的email多樣,因為這部分接口開放,未來可擴展的空間很大。
還有一些小功能,比如畫中畫視頻,你應該在iPad版iOS 9上已經見過,現在它來到了Mac上;iTunes改版給Apple Music留了更顯著的位置。
iTunes中對Apple Music樣式進行了改進
以下這些功能在開發者版中尚未實現。在WWDC期間我曾見過官方演示,下面就當時體驗進行描述。
跨設備解鎖
用Apple Watch解鎖Mac便是跨設備關聯的一種體現,在三米之內,一塊蘋果手錶接近一部蘋果電腦,便可給電腦解鎖,讓輸密碼成為歷史。
實現這功能有幾個先決條件:1 手錶電腦都必須是最新系統,2 手錶沒在鎖定狀態,3 兩個設備已經用同樣的Apple ID登錄iCloud,Mac上設置中已經打開「自動解鎖」。
用Apple Watch自動解鎖電腦示意圖
目前開發者1.0版還沒把這功能加入新系統中。所以我們這段只是對此功能的描述,會場中的演示看起來很迅速,不過相關人士沒說它是通過藍牙還是WiFi實現的。(我猜兩者都有,類似AirDrop)
類似功能的第三方開發者做過,我現在用的是一個叫macID的第三方軟體,它可以通過藍牙連接手錶手機和MacBook,給電腦解鎖或離開後鎖定電腦。蘋果做這類功能比第三方平順且迅速。目前,iPhone並不能解鎖電腦,蘋果覺得用戶的手錶是更隨身私密的物件,或許也有希望藉此促進Apple Wacth銷售的意味。
Apple Pay網頁版
蘋果給自己力推的支付服務找了個新呈現方式,理念沒什麼特別。若說特別之處,就是你不用在網頁上輸入信用卡號之類的了,頁面上的Apple Pay按鈕只是一扇門,開這把鎖的鑰匙是自己的iPhone。
網頁版Apple Pay使用示意圖
通用剪切板
從理念上,這功能像是AirDrop和Handoff的混合,手機或平板與電腦靠近,便可將文本、圖片或視頻互相黏貼。使用環境與跨設備解鎖一樣,需要同樣的Apple ID。
總結:關於作業系統的未來
macOS上已經顯現了未來作業系統的兩個趨勢:1 不同類別產品間無縫融合協作;2 雲端越來越重要。
五個大類 四大系統的硬體形成蘋果生態圈
從2010年的OS X Lion開始,蘋果在自己電腦系統中加入Launchpad界面,又在之後幾個版本中陸續加入了iCloud,Handoff等功能,那可看作是為現在留下的基礎,這幾年,OS X一直在有意將自家各產品線的優點融合貫通,如今終於從手機to電腦的單線交互到了iPhone、iPad、Mac、Apple Watch、Apple TV五大類不同設備互相影響(細算,還有汽車部分的CarPlay)。
從這次WWDC開始,蘋果有意嘗試讓這幾類產品疊加,產生1 1大於2的效果,這是目前Android生態(基本只有移動端,在中國體驗還不完整)或Windows(PC強勢但Win手機已廢)沒法做到的。
另外說「雲」。蘋果的網際網路服務大多做的不好,其實它最好的網際網路服務一直毫無聲息的藏在iPhone或Mac裡,這次iCloud桌面和優化存儲是這方面的體現。只是在國內,因為涉及蘋果的保密原則和國內的審核機制,iCloud的速度還相對較慢,如何完美兼容,是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蘋果在用「無縫融合」和「雲」兩種方式接近未來,柔緩,平滑。既不等於Windows的單機作戰,也不是Chrome OS那種全放在雲端的激進方式。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