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發言人、主旨報告人、特邀報告人簡介一覽——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歡迎您!

2021-01-14 科袖網
    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主辦的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火熱報名中,熱忱歡迎廣大業界同仁出席會議!12月7-9日我們相聚於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備註:12月7日全天籤到,8日主會場報告、9日分會場報告)







會議時間:2019年12月7-9日


會議酒店:廣東省•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


酒店地址:深圳鹽田區大梅沙鹽葵路(大梅沙段)9號


會議註冊費:普通參會2600元/人, 學生1600元/人(憑學生證籤到註冊)


參會+核心期刊論文發表註冊費:普通參會4600元/人;學生 3600元/人


費用包括:會議場地、服務費用和會議資料、用餐等費用(不包含住宿費用)


繳費方式:1、現場繳費。2、匯款。繳費詳情請參照參會回執表(見附件1)


住宿酒店:

1、距離較近的周邊推薦酒店:深圳大梅沙芭堤雅酒店、維也納國際酒店(深圳大梅沙濱海明珠店)、多倫多酒店(深圳大梅沙店) 等(300-450元/間/天),「推薦酒店」請提前在「攜程網」預訂即可。


2、住大梅沙喜來登酒店,請提前從酒店給的會議價(850元/間/天)預訂網址上預訂。會議價預訂網址:https://www.marriott.com.cn/event-reservations/reservation-link.mi?id=1573180518410&key=GRP&app=resvlink


酒店諮詢電話:1、0755-88886688 2、0755-25062299、0755-25254666、0755-25061133     3、喜來登酒店客服電話:0755-88886688轉預訂部、4008 688 688(預訂-行動電話)、8008 688 688(預訂-固定電話)


交通路線:


路線一: 深圳機場 --> 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


1、從深圳機場乘計程車1小時 30分鐘到達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全程約 63.2公裡。


路線二:火車站(深圳站)-->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


1、從深圳火車站乘計程車約25分鐘到達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全程約25公裡。


2、深圳火車站西廣場步行700米至人民南地鐵站乘坐387路至梅沙街道辦站下車,步行 280米即到酒店,全程約27.7公裡,需1小時33分鐘左右。




會議聯繫人1:齊穎欣

電話:010-62316606-811/814,185 1311 0761,173 4300 5587

郵箱:service@ecorr.org


會議聯繫人2:應夢婕

電話:010-62345564-810/812,185 1378 3107,131 6426 8259

郵箱:service@ecorr.org


會議聯繫人3:王  元

電話:010-62313558-806,136 9325 1529

郵箱:service@ecorr.org


會議聯繫人4:姜微微

電話:136 1109 0677

郵箱:service@ecorr.org





毛新平院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致開幕辭



毛新平,男,1965年6月出生於湖北鄂州,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加工工程專業,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級高工、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1989年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獲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獲博士學位。1989~2002年,在冶金工業部武漢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工作,歷任軋鋼工藝設計師、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2002年起在廣州珠江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研究所所長。2013年-2019年10月任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9年10月受聘北京科技大學終身教授。


兼任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中國工程院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協會理事、中國金屬學會低合金鋼分會常務理事和軋鋼分會理事,《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鋼鐵》、《鋼鐵研究學報》和《中國冶金》等科技期刊編委,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和武漢科技大學「楚天學者」講座教授。


 長期從事低成本高性能鋼鐵材料和薄板坯連鑄連軋技術研究,取得多項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和廣東省專利金獎各1項、授權發明專利23件,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SCI和EI收錄60餘篇次,出版專著《薄板坯連鑄連軋微合金化技術》,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科學技術類原創圖書。


所獲: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青年獎;首屆傑出工程師獎;第三屆魏壽昆冶金青年獎;2010年全國勞動模範;200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侯保榮院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發表會前感言



侯保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榮譽理事長,國家海洋環境腐蝕防護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理事長。


他主要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技術研究,主持了我國近海腐蝕環境調查與研究,明確提出「海洋腐蝕環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蝕環境的理論體系,獨立撰寫日文專著《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學》,可作為教科書使用。致力於海洋浪花飛濺區腐蝕機理與防護技術研究、海洋鋼筋混凝土結構腐蝕防護與修復技術的研究,主持了「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重大項目,調查表明2014年我國腐蝕成本達到21278.2億人民幣,佔當年GDP的3.34%,作為總編輯,他完成了《我國腐蝕狀況及控制戰略研究叢書》,出版了170萬字中英文版的《中國腐蝕成本》和32本系列叢書專著。


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973、863等國家重大項目30餘項。


他共出版專著10部,主編論文集9部。發表論文640餘篇,授權專利70餘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山東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項16項。2019年度還獲得美國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頒發的科技成就獎(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


李應紅院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李應紅,中科學院院士。航空推進理論與工程專家,空軍工程大學教授。1963年1月5日出生於重慶市奉節縣,籍貫重慶奉節。1983年畢業於空軍工程學院航空機械工程系,1989年在華東工學院獲碩士學位。現任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控制、診斷與部件表面強化研究,主持突破多個重大科研項目,提出航空發動機高原起動建模與控制方法、覆蓋機器學習理論、雷射衝擊表面納米化與殘餘壓應力複合強化機制、等離子體衝擊流動控制理論與壓氣機近失速流動測控方法,並取得突出工程應用效果,立一等功。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宮聲凱院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及主會場主席



宮聲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1982年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日本留學工作10年,獲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回國,曾任北航材料學院院長,現兼任中國腐蝕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科研方向為高溫金屬結構材料及防護塗層技術。發表SCI收錄論文25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餘項,獲包括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1)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項。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李曉剛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大會主席及主旨報告人



李曉剛,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副理長,教育部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腐蝕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腐蝕理事會理事,Nature雜誌子刊 njp: material degregation副主編。


 我國材料環境腐蝕與防護領域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長期堅持材料環境腐蝕機理應用基礎研究,獲得了鋼鐵、高分子等材料在大氣、土壤、海洋環境的腐蝕規律;領導創建了國內最大的材料環境腐蝕試驗與共享的規範化平臺和數據量最大的腐蝕資料庫;發展了低合金鋼耐蝕性能調控理論並獲得產業化應用,研發耐蝕原型鋼種15項,產業化生產超過260萬噸;研製了環境腐蝕試驗系列化新技術,為解決航天、海洋、石油等國家重大工程的材料腐蝕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撐,解決了"天宮一號"重大腐蝕難題,為其按時發射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發展我國材料環境腐蝕學科做出了創造性貢獻。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429篇,引用總數6000多次,代表作為nature雜誌的share corrosion data;出版專著13部(第一作者10部),譯著1部,主持編輯出版國內首部「腐蝕學科進展報告」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各1部;授權國家專利65項。培養博士後7名、已畢業博士54名、已畢業碩士85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一);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排名第一);獲行業1等獎5項(4項排名第一)。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百名科技領軍人物」稱號和「北京市師德模範」,獲執行「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優秀團隊獎,獲美國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傑出團隊和傑出個人貢獻獎,在國際同行中已經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王福會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會場主席



王福會,博士,男、60年6月生。原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96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首屆主席團副主席,國際雜誌《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副主編、《ANTI-CORROSION METHODS&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 PRODUCT TECHNOLOG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編委、《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主編。2008年被聘為國際高溫腐蝕與防護會議顧問委員(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High-Temperature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of Materials,國際高溫腐蝕領域最重要的系列國際會議會,每四年一次,都在法國召開),主要從事高溫腐蝕與防護研究。最早提出高溫合金通過納米化實現「自防護」的概念,同時開闢了固態鹽和水蒸氣綜合作用對材料中溫腐蝕的影響研究的新方向(海洋環境高溫腐蝕),揭示一些與傳統相悖的新現象,特別是在鹽和水蒸氣綜合作用下,隨Cr含量增加Fe-Cr合金的耐蝕性反而惡化,並提出了「動態水膜理論」揭示這一腐蝕規律。帶領的團隊發展的CoNiCrAlYHfSi塗層、金屬複合搪瓷塗層、耐高溫自修復塗料、化學鍵合重防腐塗料等成功應用於幾個國防重大型號工程上。他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993年獲國際材料聯合會頒發的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獎、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首屆優秀青年稱號、1996年入選首屆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第一二層次、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05年獲中國優秀博士後稱號、2010年獲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發表SCI收錄論文35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100多項。


杜翠薇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開幕式主持人



杜翠薇,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副主任,新材料技術研究院腐蝕控制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199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化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先後作為訪問學者赴澳大利亞 Latrob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交流。長期從事材料腐蝕與防護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承擔  「金屬腐蝕實驗方法」、「材料科學基礎」、「材料性能」本科生課程,「電化學理論」碩士研究生課程以及「材料學選論」博士生課程。培養博士17名、碩士51名。獲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十佳學術之星優秀導師稱號、2019年獲研究生論文指導優秀獎。


長期從事材料腐蝕與防護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重大子項目6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子項目、863重點項目子課題、特檢及企業等科研項目20餘項,參加國家重大專項、「973」、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Nature、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Corrosion、金屬學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等國內外腐蝕及材料相關的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EI論文100餘篇,合作編寫專著7部,教材2部,獲得國家專利20餘件(其中發明專利12件,包括2件國際發明專利),參編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2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6 項,行業科技獎勵10 項,2018年獲江蘇省「雙創」人才。


陳光章 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大會顧問



陳光章,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七、八屆理事長,現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榮譽理事長,國防科工局自然環境試驗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七二五所副總工程師,海洋腐蝕與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長期從事腐蝕與防護研究,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發明專利多項。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海軍裝備和民用設施的防腐保護,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軍事效益。


劉貴昌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劉貴昌,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1984年留校至今一直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現任大連理工大學腐蝕與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全國防腐蝕標準化委員會委員,石油化工腐蝕與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遼寧省煙氣餘熱利用裝備防腐蝕工程實驗室主任、大連市煙氣淨化和餘熱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①化工及海水介質的腐蝕與防護②.煙氣深度淨化與餘熱利用一體化技術及裝備;③.高級電催化材料及其應用;④.智能工廠腐蝕與防護專家管理系統;⑤.受熱壁面高性能防腐蝕塗鍍層設計與開發;⑥油田防腐緩蝕劑的封裝及可控釋放⑦.先進電化學防腐、防汙工程技術與裝備。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項等10餘項,省部級6項,企業項目60多項,完成科研經費5000多萬元;發表論文168多篇,其中SCI收錄53篇;獲授權專利20項,獲得2012年首屆中國防腐蝕行業發明專利金獎,2013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 2014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徐恭義副總工程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徐恭義,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中鐵特級專家,英國特許工程師,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Fellow,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1984 年大學畢業至今,徐恭義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橋梁工程研究、設計工作,先後參加和主持設計汕頭海灣大橋、西陵長江大橋、澳門西灣大橋和東莞東江大橋等 60 多座特大型公路橋梁;獲得國際獎 2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優秀設計獎15項,國家發明專利12項;參編出版《懸索橋設計》、《橋梁設計常用數據手冊》、《澳門西灣大橋設計與施工》、《板式加勁梁懸索橋》和美國新版《國際橋梁工程手冊》等專著 7 部,發表學術論文 60 餘篇。在現代大跨度公路鐵路懸索橋、雙層公路橋和橋梁軟體等方面創新成就顯著,是我國現代懸索橋技術領軍人,國內外橋梁工程技術著名專家。


黃彥良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



黃彥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5年7月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至今。期間多次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澳大利亞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留學和從事合作研究,從事塑性變形對鐵的氫滲透的影響、腐蝕疲勞過程中氫滲透行為研究和超級可焊馬氏體不鏽鋼焊接接頭應力腐蝕開裂機理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先後承擔和參加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863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澳科技合作特別基金等科研課題。現已發表論文200多篇,多篇被SCI、EI、CSCD收錄並引用。2010年獲山東省十大傑出工程師提名獎。2009年獲第六屆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記二等功。2008年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青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6年獲英國腐蝕研究所頒發的2006年度T. P. Hoar獎,為國內同行首次且到目前為止唯一獲得此類在國際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國際獎項。


胡文彬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胡文彬,天津大學材料學院院長,講座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學部委員,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納米材料與器件分會理事,國際電化學能源科學院理事,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無機材料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材料導報等學術期刊編委。主要從事新型材料製備科學與應用、材料表面改性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先後承擔國家「863」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裝十一五預研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包括Chem.Soc.Rev., ACS Nano等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20多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通用汽車中國高校汽車領域創新人才獎一等獎。


魏英華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魏英華,博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副研究員,材料耐久性防護與工程化項目組專項負責人,遼寧省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家大型基礎建設工程結構材料的耐久性防護,重點解決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的腐蝕防護問題。完成了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等多項大型工程的耐久性課題研究、設計及現場實施。發表論文30餘篇,獲得專利30多項。


劉振宇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劉振宇,1967年5月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1996年獲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6-2001年在奧克蘭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1-200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任JSPS高級研究員,現任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擔任2011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先進短流程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究方向首席專家、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劉振宇教授主要從事「節約型高品質鋼材組織結構演變機理與軋制工藝創新」的研究工作,在熱軋鋼材氧化鐵皮結構控制、新一代控軋控冷(TMCP)工藝冶金學原理研究、鋼材組織-性能演變數學模型與集約化軋制技術開發以及薄帶連鑄技術開發和應用與工業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為我國鋼鐵企業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目前為止,主持開展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973、863和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縱向項目和重大企業技術開發橫向項目三十餘項;發表論文400餘篇,總的SCI他引次數超過2000次,出版學術專著三部、譯著一部、國務院戰略諮詢報告一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項、申請中的發明專利12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其中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桂泰江總工程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桂泰江,博士,教授級高工,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海洋塗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塗料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水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腐蝕與汙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鋼結構塗裝協會會員,《塗料工業》、 《中國塗料》 、《現代塗料與塗裝》編委。從事海洋塗料、功能塗料及功能材料的研發,主持完成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四十多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十項,授權八項。參與編寫塗料專著三部,發表論文五十多篇。


梁秀兵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梁秀兵,博士,研究員、博導。長期從事智能裝備製造與再製造工程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開發了系列智能化自動化再製造技術裝備和新型功能塗層材料,推廣應用於裝備防護與再製造工程領域,以及國家循環經濟再製造產業試點單位,獲得了顯著的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承擔過國家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軍隊計劃等20餘項重點科研項目。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5)、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和9)和省部級(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專利授權30項;作為主編出版著書2部、副主編出版著書3部;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20餘篇。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為中國科協第八次和第九次全代會代表、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院首席專家,兼任華東理工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天津大學等兼職教授,榮獲中國機械工業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入選軍隊高層次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防科技卓越青年科技基金項目、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韓冰教授級高工——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貼,鋼鐵研究總院青島海洋腐蝕研究所所長、鋼研納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青島鋼研納克檢測防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企業副理事長和水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編委會委員。


長期從事材料海洋環境腐蝕試驗、海洋腐蝕與防護、陰極保護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個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為完善材料在大氣和海洋環境中的腐蝕預測、環境腐蝕性評價做了大量工作,為國家建設提供了標準、可靠、權威的科學依據。作為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的中堅力量,主持和領導了三個國家環境腐蝕試驗站,為我國材料海洋環境腐蝕數據積累及規律研究工作做出了貢獻。主持開展的「埋地管線的腐蝕檢測與防護、海水電廠防腐防汙技術、海洋石油平臺延壽修復成套技術研究」等產業化項目,開闢了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績顯著。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獲得國家專利四項,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部級科技進步獎四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國金屬學會青年科技獎一項


王儉秋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王儉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百人計劃,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中科院核用材料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核電站關鍵材料、長輸管道鋼、鋁合金等重大工程材料的環境敏感斷裂研究。迄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科技進步三等獎(2015),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主持973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支持計劃等重大課題10餘項。


陳林恆副院長——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陳林恆,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南京大氣站副站長,南鋼品種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先進鋼鐵材料的製備、腐蝕與防護技術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參加了國家「863」重點攻關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公開發表科研學術論文 20 餘篇,授權發明專利 10 餘項,獲冶金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 項等。


梁亮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梁亮,男,博士,高級工程師,1981年生,湖南華菱漣鋼技術中心副主任,發表論文12篇,SCI收錄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授權4項。長期從事工程機械高強鋼、耐磨鋼和耐蝕鋼的產品開發。曾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南省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餘項科技獎勵。


鄒德輝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鄒德輝,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正高職高級工程師,博士,長期從事特大型鐵路橋梁、公路橋梁、跨海大橋用鋼研發製造與應用工作,先後負責或主要參與了我國第四、五、六代特大型鐵路橋梁用鋼研發與首次示範工程應用工作,成果在國內獲得廣泛應用。主要參與或承擔了多項省部級橋梁鋼科研項目,現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橋梁用鋼」項目課題負責人。201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


李偉華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李偉華,海洋化學博士,海洋科學博士後。中山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卓越科學家,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理事,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汙損技術專委會副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非金屬材料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防護與修復會應用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廣東省腐蝕防護與表面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廣州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等。


主要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方面的研究,立足國家海洋戰略需求,研究工作旨在通過不同尺度、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手段,致力於海洋惡劣環境下海工材料腐蝕誘發機理,功能化防護材料,以及防禦調控新技術的前沿性和創新性研究。承擔國家傑青、科技部863、支撐計劃等10餘項國家級課題,出版學術著作5部,發表論文200餘篇,EI收錄51篇;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28項,參編行業標準10餘項。其成果應用於膠州灣跨海大橋、日照港十萬噸煤碼頭等20餘項大型海洋工程,為海工裝備安全服役保駕護航。


李衛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李衛,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屬材料技術專家,鋼鐵耐磨材料技術學科帶頭人,高性能金屬耐磨材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鋼鐵耐磨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廣東省耐磨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鑄造協會耐磨材料與鑄件分會副理事長,世界鑄造組織(WFO)鐵基金屬技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從事金屬耐磨材料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技術工作,在耐磨材料製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這些成果從理論和技術上對我國耐磨材料產業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耐磨材料產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出版專著2部,主編和參編行業技術手冊4部,主持制修訂國家技術標準10項,發表三大索引論文數十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與三等獎(排名第4)各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1996年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997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近年來先後榮獲「廣東特支計劃」傑出人才(南粵百傑),南粵優秀教師,第十三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獲評2016年度南粵創新獎。


許立坤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許立坤,工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海洋腐蝕與防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長期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技術研究,主持完成重大、重點科研課題20餘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主編ISO國際標準3項,榮獲國際標準化組織卓越獎(ISO Excellence Award)。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約70篇。出版專著1部,並為3部專著撰寫相關章節。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5項。多項研究成果在海洋裝備等實際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表面工程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際標準化組織金屬與合金腐蝕技術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金屬和合金腐蝕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海洋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船用材料應用工藝分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海洋腐蝕與防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編委,《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編委,《材料開發與應用》編委等。


王勝年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王勝年,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十五」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十一五全國建設先進個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入選2013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現任水工構造物耐久性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廣東省土建築學會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廣東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華南理工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水運工程》《中國港灣建設》編委等職務。


近年,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達20項,發表論文140多篇,獲發明專利7項,國家級工法3項,在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混凝土和鋼結構的腐蝕與防護、結構物檢測與評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郭曉宏教授級高工——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郭曉宏,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專家,教授級高工。郭曉宏在前沿新鋼種機理研究及生產一線新鋼種開發領域成績卓越,承擔了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高強耐蝕車體和高鐵轉向架構架用鋼關鍵製造與應用》等科研項目。郭曉宏團隊研發的《350公裡時速動車組轉向架用鋼》項目是配合國家戰略研製的高附加值新鋼種,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在國內率先實現了高速列車轉向架用鋼國產化應用,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及核心產品,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和盈利水平。同時,郭曉宏率領研發團隊在鐵路耐蝕鋼品種結構調整中成功轉型升級,實現產品新突破,在鐵路貨車、棚車、客車以及高鐵動車組方面,奠定了鞍鋼行業領跑者地位。


李烈軍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李烈軍,博士,教授級高工,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冶金和材料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83 年 7 月畢業於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專業,被分配回廣西河池鋼廠工作。1987 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1990 年畢業。2002 年在上海大學攻讀鋼鐵冶金專業博士學位。兼任廣州博士聯合會會長、廣東省企業品牌促進會副會長、韶關市華工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院長等社會職務。


其先後主持30多項國家、省、市和企業科研項目,有17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國家優秀專利獎1項,廣東省專利金獎1項


薛飛研究員級高工——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旨報告人



薛飛,男,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為蘇州熱工研究院電站壽命管理中心主任、國家能源局核電運營和壽命管理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十屆理事會諮詢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學會材料基因組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行業核電廠老化與壽命管理工作組副組長、核能材料產業發展聯盟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科研課題。致力於能源裝備材料技術領域研究,建立了我國核電廠複合特點的關鍵設備壽命管理技術體系,促進了國內核電廠老化和壽命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


劉靜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會場主席



劉靜,女,1964年2月生,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現任武漢科技大學副校長、武漢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研究方向:新型金屬材料及強韌化、複合材料、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科研成果:微合金化08CrNiMo鋼的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論文數十篇。


廖聖智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主會場主席



廖聖智,男,1966 年 3 月生,現任航空工業特種飛行器研究所研究員、副院長 / 所長,結構腐蝕防護與控制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1988 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設計專業,主要從事飛行器結構設計與分析、結構可靠性設計分析及腐蝕防護與控制等預先研究工作,全面負責海鷗 300 輕型水陸兩棲飛機的質量、適航工作,現任大型滅火 / 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型號總質量師。曾主持並參加水轟五飛機結構定壽,地效飛行器結構設計、試驗工作;參與「水陸兩棲飛機結構腐蝕防護與抗腐蝕設計技術」、「水面飛行器結構動力響應」「飛機結構抗腐蝕設計與修理技術研究」、「十五」某軍飛機結構腐蝕控制技術等課題的論證與研究工作。2011 年,立集團公司個人二等功 1 次;2012 年授予「珠海市高層次人才」榮譽稱號(一級)。先後在《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裝備環境工程》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 10 餘篇,出版專著 1 部。現為西北工業大學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實習生導師。


侯銳鋼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



華東理工大學防腐蝕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華昌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防腐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業防腐蝕技術協會理事兼技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防腐蝕新材料開發與工程應用,主要涉及金屬基體、混凝土基體及其他非金屬基體材料的保護。針對上述基體,研究的內容與方向包括:1.  樹脂類材料的合成、結構表徵、結構與性能關係研究;2.  樹脂改性研究及其結構性能表徵;3.  耐蝕結構模型與性能評價體系建立。


主要科研成果、著作、標準:上海市科委技術標準專項 060205118:噴塗型聚脲防護材料塗裝工程施工技術規範,任課題組長;「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MFE乙烯基酯樹脂」,2007年被評為「百佳優秀技術成果轉化項目」,任項目負責人;參加《建築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GB50212、《工業建築防腐蝕設計規範》GB50046、《建築防腐蝕工程質量驗收規範》GB50224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協會標準編寫;《建築防腐蝕構造》08J333等國家標準設計圖集;《腐蝕與防護手冊》、《防腐蝕工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建築施工手冊》等技術手冊的編寫。


劉智勇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劉智勇,1978年生,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博士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北京市「青年英才」項目獲得者。長期致力於材料應力腐蝕前沿理論與應用研究,承擔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自然基金重點項目、「973」 、「863」、「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條件平臺」、科技支撐項目及校企合作項目30餘項。在「Nature」、 「Corr. Sci.」 、「Electroch. Communi.」、「Electroch. Acta」、 「MSEA」等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40餘篇,其中TOP論文40餘篇,SCI、EI收錄140餘篇。合著專著5部,獲批國家專利13項,參編國家標準3項。2015年獲首屆中國腐蝕與防護傑出青年學術獎(左景伊獎),獲省部級獎4項、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一等獎6項。


鍾顯康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鍾顯康,西南石油大學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德國洪堡學者、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緩蝕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防腐保溫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油氣井安全工程、油氣田腐蝕與防護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研究方向包括:H2S/CO2/O2腐蝕與預測、多相流腐蝕、緩蝕劑、井筒完整性管理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應用基礎研究、企業橫向課題等項目8項。已在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13篇(含中科院分區1區論文7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前1%)1篇,論文他引次數達500餘次,H指數為15。擔任Corrosion Science等多種期刊審稿人。


鄧培昌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鄧培昌,男,1975年生, 2009年於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進入廣東海洋大學。多年主要從事海洋環境金屬材料腐蝕與防護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南方電網、寶鋼企業、華北電力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開發類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崔洪芝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



崔洪芝,女,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科技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院長。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3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工信部重大專項1項、國家基金項目3項、其餘項目12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授權專利35項、軟體著作權3項;以第一及通訊作者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發表論文150餘篇。


趙景茂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趙景茂,1965年10月生。北京化工大學金屬表面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電化學過程與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一直從事金屬材料在油氣田中的腐蝕與防護工作,曾主持和參與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國家97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8個項目,以及多個企業的技術開發項目;先後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十大科技成果獎一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孫越崎基金「優秀青年科技獎」;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鐵人科技成就獎」;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為Corrosion Science等多家業內知名期刊的審稿人。在《Corrosion Science》、《Corrosion》、《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編寫著作2部。


劉宏芳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劉宏芳,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院長、材料與環境化學所所長,教授,南京市321科技領軍人才計劃,武漢市3551人才計劃及湖北省創新創業團隊計劃獲得者。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水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暨武漢市腐蝕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秘書長。近年來完成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相關項目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8項,發表論文150餘篇(SCI論文50餘篇),國家發明專利18項,獲武漢市科技優秀論文二等獎一項、勝利油田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


趙海超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趙海超,博士,項目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招生方向:功能高性能高分子。2006年博士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高分子系,2006年至2009年期間先後於美國西北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至2013年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幹所任職研究員。2014年加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任職項目研究員。目前,已經在自然通訊、先進材料、美國化學會納米、大分子、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2篇,論文被引用超過600次,相關研究已經申請國內外專利13項。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導電高分子的合成和應用,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和應用,環境友好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抗菌抗汙材料。


孫建波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孫建波,男,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油氣田環境下金屬材料的高溫高壓CO2/H2S腐蝕與防護、含雜質超臨界CO2輸送管線腐蝕機理研究、耐蝕金屬材料開發、耐蝕塗/鍍層開發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金面上項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SCI收錄18篇,EI收錄24篇。1篇論文入選「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並被評為《金屬學報》2015年度優秀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以副主編出版國家規劃教材1部。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環境敏感斷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會員、NACE會員。


呂戰鵬 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呂戰鵬,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核電站材料腐蝕與環境促進開裂及安全可靠性評估,以及磁場對腐蝕金屬電極過程的影響。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計劃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獲得者,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海外特別研究員、日本文部省21世紀COE研究員、日本東北大學副教授。現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兼核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理事、《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及《腐蝕與防護》期刊編委。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日本學術振興會科研費項目(3項)、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專項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博導類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計劃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及產學研合作項目等課題十餘項。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二十餘篇。


黃峰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黃峰,博士,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腐蝕電化學與測試方法分委員會委員。1998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武漢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3-2014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複合材料及結構中心進行交流訪問。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基礎平臺建設、高校博士學科點專項基金、湖北省科技支撐計劃等2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總被引次數超過350次,單篇被引次數超過120餘次,申請專利5項。 


李文戈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



李文戈,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中國熱處理學會高能密度熱處理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程陶瓷專業委員會理事,《腐蝕與防護》期刊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部分省市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


主要從事雷射表面工程、材料腐蝕與防護、塗料開發與應用、聚合物轉化陶瓷、金屬基複合材料、燃燒合成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近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及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完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部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項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納米專項基金等科研項目的研究。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發表Sci、Ei、ISTP收錄論文30餘篇,負責主編《煉油廠設備腐蝕與防護圖解》(中國石化出版社),參編《過程裝備腐蝕與防護》(化學工業出版社)和《腐蝕與防護全書-化學工業中的腐蝕與防護》(化學工業出版社)等論著。


曹發和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曹發和,中山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腐蝕電化學、典型金屬材料的環境腐蝕行為與防護技術研究,致力於材料界面微區反應行為研究,並基於界面行為的腐蝕防護策略與技術。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任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重點基金子課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面上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等科研項目,同時作為科研骨幹參加了973子課題、支撐計劃和科技部平臺建設等項目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國內外刊物發表關於材料電化學基礎研究和腐蝕與防護方面的學術論文90餘篇,60餘篇被SCI/EI收錄,總被引超過1000次,組織和參與組織學術會議5次,國際和國內會議報告近20次,參編學術專著1部。


吳樹輝所長——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分會主席



吳樹輝,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電力行業高端專家智庫特聘專家,國際核電運維大會執行委員,全國金屬與非金屬覆蓋層標準化委員會委員,江蘇「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熱噴塗技術》編委,蘇州熱工研究院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表面工程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廣,近年來主持或參加了「核電站用雷射清潔去汙系統的開發及應用」、「雷射增材製造合金鋼件性能」、抗高溫氯腐蝕塗層技術研究、「水泵葉輪磨蝕量預估模型及防磨抗蝕功能塗層研究」等科研課題,發表論文30餘篇,專利近20項。


陳守剛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陳守剛,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八屆青島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2004 年 6 月畢業於山東大學材料學院並獲得博士學位,同年 7 月進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院任講師,2006 年 12 月被評為副教授,2010 年 12 月被評為教授。2010 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訪學 1 年。


主要從事納米功能複合材料的製備及在海洋環境中的防腐防汙和應用檢測研究。目前已在納米材料製備、防海洋生物附著智能材料、生物電化學傳感和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方面發表的論文被 SCI 或 EI 收錄共計 110 餘篇,發表論文共被他人引用 1200 餘次,H-Index 為 20。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 項,主持和參與山東省科技攻關、自然科學基金及工信部重大專項等各類項目 18 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12 項,授權 6 項。作為第 1 位完成人獲得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各 1 項,作為主要貢獻者獲得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和青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各 1 項。目前擔任山東省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複合材料學會理事和海洋腐蝕與汙損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濤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張濤,1977年9月生,博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005年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同年赴哈爾濱工程大學任教,2012年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任百人計劃研究員,2016年赴東北大學工作。兼職國際期刊《NPJ-Material Degradation》、《Adv. Mater. Sci. Eng.》、《Int. J. Metal》編委、核心期刊《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編委,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全國腐蝕電化學與測試方法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材料的深海腐蝕、鎂合金腐蝕與防護、電化學噪聲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傑出青年學術獎—左景伊獎、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各一次、Emerald Publishinglimited出版社授予的Outstanding Paper Award(年度最佳論文獎)一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發表SCI檢索論文50餘篇。先後承擔國防973子專題、國家自然科學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國防技術基礎、海裝預研、華為公司項目等科研項目二十餘項。


段繼周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段繼周,男,1972年生,中國科學院海洋化學專業理學博士(2003),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腐蝕與汙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全國塗料與顏料標準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山東省暨青島市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等職。多年來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腐蝕機制與防護技術研究,近年來也在開展海洋生物汙損過程與綠色防汙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973」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科技專項及中廣核、中海油等企業合作和中日等國際合作項目等。已發表論文80餘篇,發明專利6項,參編專著3部;培養研究生近20名。作為第一獲獎人,「海洋環境中硫酸鹽還原細菌的厭氧腐蝕作用機理」獲2012年度青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項。


張文鋒高級工程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張文鋒,男,江蘇丹陽人,中交天津港灣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防腐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從事海洋腐蝕與防護科研、檢測、設計、施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和參與國家、部級、局級、橫向各類科研項目近30項,其中三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錄,合作出版著作 2本。授權專利16項、軟體著作權2項。曾獲得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中交一航局科技進步獎、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成果得到成功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李松梅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李松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專業本科、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化學專業電化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訪問學者。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耐蝕合金專業委員會委員。擔任國內外多個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重點、航空科學基金等研究項目10餘項,已在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orrosion Science、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100餘篇,獲批多項發明專利。在鋁合金腐蝕預測、鋁及鈦合金表面防護方法等方面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項。


鞠鵬飛高級工程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鞠鵬飛,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9月生於江蘇,工學博士,現任航天科技八院149廠熱表工程工藝研究室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委員。2008年獲得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士學位,2013年6月獲得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15年12月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基礎科研、國防技術基礎、上海市科委等課題11項,發表論文2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6項,編制航天行業標準(QJ部標)2項。


蒲吉斌研究員——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蒲吉斌,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1 年畢業於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極端環境新型防腐和耐磨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海洋以及核電領域的工程化應用研究,研製成果應用於多項重大工程和重點型號中,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Carbon》等學術期刊發表 SCI 檢索論文 50 餘篇,授權發明專利 11 項。合作編著《先進碳材料科學與功能應用技術》、《Multifunctional surfaces for tribological applications》等專著 3 部。2011 年入選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計劃,2016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 年獲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


李爭顯副總工程師——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李爭顯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國家 XX 稀有金屬科研生產基地表面研製平臺主任,陝西省稀有金屬表面工程技術中心主任。


主要從事鈦等稀有金屬表面技術及塗層材料的研究工作。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科技部、國防科工局及陝西省等科研項目 43 項,獲授權發明專利 38 項,發表學術論文 235 篇,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13 項。兼任:中國真空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耐蝕金屬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高溫合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孟國哲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孟國哲,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國際期刊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編委。長期從事海洋環境下材料的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多項。目前在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中國科學、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目前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表面改性對金屬材料腐蝕行為的影響;深海環境對常用海洋結構鋼腐蝕行為的影響;環境-力交互作用對材料腐蝕行為的影響。


陳飛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陳飛,男,1971 年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特種彈性體複合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材料的綠色表面工程處理技術以及石墨烯複合材料製備的研究,兼任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熱處理分會第八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熱加工工藝》雜誌編委會編委。以第三完成人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 項,以第二完成人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1 項;發表學術論文 80 餘篇,被 SCI 收錄 20 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4 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5 項;參編專著 2 部,編寫教材 1 部。


馬春風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馬春風,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年進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高分子系工作,2013年9月起任副教授,2016年9月起任教授, 期間於2014-2016年入選全國「香江學者計劃」在香港科技大學作博士後。長期從事海洋防護材料 (防汙及防腐)的研究。提出「降解防汙」的新路徑, 發展了一系列生物降解高分子基防汙材料並最早在海洋實驗中獲得成功。先後設計和製備了具有優異力學性能和可控降解速率的生物降解型聚氨酯、主鏈降解-側鏈水解型聚氨酯以及具有防汙功能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有關「降解防汙」的思路2次被歐洲塗料(European Coatings)作亮點報導。特別是,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主鏈降解型自拋光防汙聚合物,發展了革新傳統自拋光材料的有效途徑。多次受邀參加海洋腐蝕與汙損會議並作報告。


林修洲教授——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特邀報告人及分會主席



林修洲,四川理工學院教授,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團隊帶頭人。現任四川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表面工程行業協會副會長等。主要研究方向為腐蝕與防護、材料表面技術、摩擦學等。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曾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重慶市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四川省電教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

相關焦點

  • 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在深圳盛大開幕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空軍工程大學、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耐蝕鋼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科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空軍工程大學航空等離子體動力學實驗室聯合主辦(排名不分先後),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承辦的「2019第六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盛大開幕
  • 2016第三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在寧波舉行
    2016第三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在寧波舉行 2016-09-22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第六屆全國雷射雷達大會召開
    11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全國雷射雷達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CNISDE)主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首都師範大學共同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郭華東參加開幕式並致辭。
  • 第五屆中國海洋材料發展高端論壇即將在穗召開
    央廣網廣州12月2日消息(記者鄭澍)記者獲悉,由中國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中國海洋材料發展高端論壇將於12月10日至12日在廣州召開。
  • 熱烈慶祝廣東省造紙行業協會第六屆第五次會員大會暨2019年年會...
    廣東省造紙行業協會於2019年11月27—29日在廣東惠州潼湖碧桂園鳳凰酒店召開廣東省造紙行業協會第六屆第五次會員大會暨2019年年會。來自省內外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中國造紙協會理事長、十多個省(區)造紙行業協會領導、省內造紙相關行業協會代表、省內外造紙及相關企業代表共計350多人參加了本次大會。
  • 王彬文受邀參加第二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並做特邀報告
    中國航空新聞我訊:8月19日-20日,我國疲勞與斷裂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第二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本次大會由中國航空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共同主辦,由中國航空學會失效分析分會、中國航空學會結構與強度分會、中國航空學會材料工程分會和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承辦,所長王彬文研究員受邀參加大會並做大會特邀報告。
  • 我校藥學院承辦第六屆國際離子通道大會
    新聞網訊 6月23日至27日,由我校藥學院辦的第六屆國際離子通道大會(The 6th International Ion Channel Conference, IICC-6)在青島舉行,近400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 2019年第六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ACAIC)暨分會成立40周年紀念...
    經上級學會批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定於2019年8月7-9日在上海舉辦「第六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  會議主題:新技術、新成果、新應用  會議時間:2019年8月7日-9日(2019年8月7日全天報到)  會議地點:上海新橋綠地鉑儷酒店(上海松江區新橋明興路628號)  參會規模:預計約500人,包括儀器用戶、儀器及零部件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儀器/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研發工作者、關心儀器科技事業發展的政府部門和科技服務機構以及分會的理事
  • 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鄢光哲)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國際免疫學學術大會(ICI)是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IUIS)的官方大會,每3年召開一屆。
  • 大會支持單位深圳市康樂美科技為第六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贊助...
    大會支持單位深圳市康樂美科技為第六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贊助口罩 時間:2020-11-18 15:56:30 來源:中華網 2020第六屆中國民營企業合作大會在長沙隆重舉行。深圳市康樂美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本次大會支持單位受邀參會參展並攜蕾絲特品牌驚豔亮相!大會由中國個體勞動者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舉辦。來自全國1500餘名民營企業家、專家學者、650家民營企業代表雲集長沙,凝心聚力打造一場合作共贏的盛宴。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致辭並為大會揭幕。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 第六分會:無機固態化學
    時間:2021年4月19-22日 地點:廣東省•珠海市年會簡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延期至2021年4月19-22日在廣東省珠海市召開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主要活動包括開幕式、大會特邀報告、學術分會、學術論壇、特色論壇等活動,同期將舉辦「新技術、新產品與新儀器成果展覽」。年會學術交流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PL)、分會主題報告(KN)、分會邀請報告(I)、口頭報告(O)和牆報(P)。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二十八分會:超分子組裝與軟物質材料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主要活動包括開幕式、大會特邀報告、學術分會、學術論壇、特色論壇等活動,同期將舉辦「新技術、新產品與新儀器成果展覽」。年會學術交流形式包括大會特邀報告(PL)、分會主題報告(KN)、分會邀請報告(I)、口頭報告(O)和牆報(P)。
  • 第三屆中國精準醫療大會(3rd CCPM)在崑山市成功召開
    本次會議採用線下+線上會議新模式,來自全國精準醫療相關的政、產、學、研、醫、資、法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管理人員近400人現場出席了本次大會。線上會議免費開放參加,統計顯示,通過3rd CCPM雲端平臺觀看大會直播的人數累計超過15.78萬人。
  •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航院教授張興當選國際傳熱大會常務理事會主席清華新聞網8月22日電 8月10-15日,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這是該大會成立67年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 科學網—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在京開幕
    本報北京8月20日訊(見習記者邱銳)今天,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ICTAM2012)在京舉行開幕式
  • 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徵集:5分鐘快速了解一個科研方向
    精美獎品與證書05 參與形式形式carbontech大會報告:特邀報告10分鐘,其他與會人員:報告為5分鐘,針對每位發言人,特邀專家點評1分鐘。主要講述報告人所在領域的發展現狀、目前存在的科學問題與技術瓶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與結果。論文投稿:投稿稿件必須是原創性學術成果,尤其歡迎投遞已發表的成果,本次論壇收集文章僅用於學術交流。
  • 大會特邀報告題目搶先看!
    大會特邀嘉賓及報告題目 (陳湘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邀報告題目: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與施工技術發展與挑戰 (劉松玉)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特邀報告題目:基坑工程開挖對樁基水平承載力影響分析 (徐楊青)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特邀報告題目:
  • 西南交大承辦的第十屆全國土工合成材料大會在成都舉行
    除大會報告外,本屆大會還設有4個分會場研討會:加筋分會場暨第七屆全國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學術研討會、防滲排水分會場暨第六屆全國土工合成材料防滲排水學術研討會、測試分會場暨第九屆全國土工合成材料產品性能及測試技術研討會、環境土工分會場暨第一屆全國土工合成材料環保行業應用技術研討會;並設有劉宗耀講座、國際論壇、企業創新論壇、研究生論壇,總計154個學術報告。
  • 2019世界5G大會活動安排時間表一覽
    2019世界5G大會  世界5G大會舉辦時間:>2019年11月20日—23日  世界5G大會地點: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亦創國際會展中心  世界5G大會主題:5G改變世界,5G創造未來  世界5g大會論壇活動安排時間一覽  世界5g論壇由開幕式、主論壇、高層座談會
  • 強度所王彬文受邀參加中國力學大會並做特邀報告
    8月26日,我國力學界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300餘名力學工作者濟濟一堂,聚焦國際前沿,共同探討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進力學學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