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度所王彬文受邀參加中國力學大會並做特邀報告

2021-01-07 中國航空新聞網

8月26日,我國力學界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300餘名力學工作者濟濟一堂,聚焦國際前沿,共同探討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進力學學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本次大會歷時3天,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與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王彬文研究員受邀參加大會並在固體力學分會場做特邀報告。

本次大會專家雲集、盛況空前,DetlefLohse、杜善義、方岱寧、包為民、馮雪、郭萬林、曲紹興等國內外專家學者作大會特邀報告。王彬文研究員作為航空強度領域首次登上力學大會做特邀報告的研究人員,也是固體力學分會場6位特邀報告人中唯一一位非院士專家,此次他代表強度專業在力學領域發出了頗有見地的聲音。

王彬文研究員特邀報告的題目是:《現代數字強度的航空探索與實踐》。報告由基本內涵、發展趨勢、航空探索、強度實踐和未來挑戰五大部分組成。在基本內涵章節,王彬文研究員通過分析現代強度在研究對象、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手段上的變化,闡述了傳統強度的內涵已不能代表現代強度的研究範疇,精闢的提出了強度普適性的廣義內涵,即研究對象在設計狀態下保持其目標品質的能力。在發展趨勢章節,王彬文研究員站在人類工業革命發展的全局,論述了力學和強度是伴隨工業文明和科技發展的主線條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邏輯關係,並從工業革命歷次變革中的表象挖掘提煉出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即:人類基於信息流傳遞和時空度轉換,通過開展仿物、仿生和仿人的研究活動,為人類賦能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智能製造2025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本範式,清晰的闡述了飛機強度專業將呈現出大強度、新強度、數字強度的發展趨勢。在航空探索章節,通過對Verification&Validation(V&V)的發展脈絡、初步探索和強度V&V的講解,以及對數字孿生與物理實體、數字線索、工業物聯網、賽博物理系統等八個研究領域關聯關係的系統闡述,從航空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驗證階段V&V、設計階段V&V、交付階段V&V等三個相互驗證與確認過程的角度,完整的講解了如何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強度體系。在強度實踐環節,詳細介紹了數字強度在驗證階段V&V中數位化、虛擬化、融合化、智能化方面的探索,分享了大型客機C919全機2.5G靜力試驗中數字強度應用的成功經驗。在未來挑戰章節,王彬文研究員指出了未來數字強度發展面臨的挑戰、涵蓋的關鍵技術和需要特別關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機器識別和5G+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也指出了源於力學的強度專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數字強度涉及的理念、方法超前,亟需各個層級尤其是力學人員的廣泛參與。

王彬文研究員的報告引起了與會力學專家和青年科技學者的極大關注和廣泛共鳴,紛紛表示報告前瞻性、系統性強,對推動力學以及強度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會後,王彬文研究員與郭萬林院士等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數字強度、數字孿生以及強度專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交流,專家們對王彬文研究員所作報告給予充分肯定,對報告中闡述的強度的廣義內涵、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以及數字強度體系高度認同,認為強度所在數字強度方面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對於力學在智能製造時代背景下的開創性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8月26日,我國力學界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300餘名力學工作者濟濟一堂,聚焦國際前沿,共同探討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進力學學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本次大會歷時3天,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與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王彬文研究員受邀參加大會並在固體力學分會場做特邀報告。

本次大會專家雲集、盛況空前,DetlefLohse、杜善義、方岱寧、包為民、馮雪、郭萬林、曲紹興等國內外專家學者作大會特邀報告。王彬文研究員作為航空強度領域首次登上力學大會做特邀報告的研究人員,也是固體力學分會場6位特邀報告人中唯一一位非院士專家,此次他代表強度專業在力學領域發出了頗有見地的聲音。

王彬文研究員特邀報告的題目是:《現代數字強度的航空探索與實踐》。報告由基本內涵、發展趨勢、航空探索、強度實踐和未來挑戰五大部分組成。在基本內涵章節,王彬文研究員通過分析現代強度在研究對象、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手段上的變化,闡述了傳統強度的內涵已不能代表現代強度的研究範疇,精闢的提出了強度普適性的廣義內涵,即研究對象在設計狀態下保持其目標品質的能力。在發展趨勢章節,王彬文研究員站在人類工業革命發展的全局,論述了力學和強度是伴隨工業文明和科技發展的主線條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邏輯關係,並從工業革命歷次變革中的表象挖掘提煉出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即:人類基於信息流傳遞和時空度轉換,通過開展仿物、仿生和仿人的研究活動,為人類賦能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智能製造2025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本範式,清晰的闡述了飛機強度專業將呈現出大強度、新強度、數字強度的發展趨勢。在航空探索章節,通過對Verification&Validation(V&V)的發展脈絡、初步探索和強度V&V的講解,以及對數字孿生與物理實體、數字線索、工業物聯網、賽博物理系統等八個研究領域關聯關係的系統闡述,從航空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驗證階段V&V、設計階段V&V、交付階段V&V等三個相互驗證與確認過程的角度,完整的講解了如何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強度體系。在強度實踐環節,詳細介紹了數字強度在驗證階段V&V中數位化、虛擬化、融合化、智能化方面的探索,分享了大型客機C919全機2.5G靜力試驗中數字強度應用的成功經驗。在未來挑戰章節,王彬文研究員指出了未來數字強度發展面臨的挑戰、涵蓋的關鍵技術和需要特別關注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機器識別和5G+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也指出了源於力學的強度專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數字強度涉及的理念、方法超前,亟需各個層級尤其是力學人員的廣泛參與。

王彬文研究員的報告引起了與會力學專家和青年科技學者的極大關注和廣泛共鳴,紛紛表示報告前瞻性、系統性強,對推動力學以及強度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會後,王彬文研究員與郭萬林院士等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數字強度、數字孿生以及強度專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交流,專家們對王彬文研究員所作報告給予充分肯定,對報告中闡述的強度的廣義內涵、科學技術研究的本質以及數字強度體系高度認同,認為強度所在數字強度方面的研究探索與實踐對於力學在智能製造時代背景下的開創性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王彬文受邀參加第二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並做特邀報告
    本次大會由中國航空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共同主辦,由中國航空學會失效分析分會、中國航空學會結構與強度分會、中國航空學會材料工程分會和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承辦,所長王彬文研究員受邀參加大會並做大會特邀報告。
  • 【特邀報告速遞】魏悅廣院士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
    【特邀報告速遞】魏悅廣院士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報告:新材料的湧現對力學發展… 2020-10-29 15: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特邀報告速遞】胡更開教授受邀做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即將開幕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將於2020年11月6-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承辦。論壇活動的主題為「協力同行、馭夢飛翔」。
  • 中國力學大會分會場「第八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暨全國力學學術大會力學史與方法論分會場」 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
    」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為期三天,包括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鄭哲敏先生等30餘位院士在內的近3000參會代表,老中青三代力學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吳有生院士、鄭曉靜院士、鎖志剛院士、王成教授、何國威教授、馮西橋教授、廖世俊教授在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同時還有數百位專家學者在17個分會場做邀請報告,數千位專家學者在97個專題研討會做了報告交流。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係數十位師生受邀參加大會並進行報告交流。
  • 中國力學大會-2013在西安召開
    8月19至21日,「中國力學大會-2013」在古都西安召開。此次大會是迄今為止中國力學界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交流盛會,也是我國西北地區第一次承辦同規模會議。鄭南寧、陳佳洱、胡海巖、劉人懷等10位院士應邀與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的近3000名專家學者出席此次大會。會議期間,校長鄭南寧看望了參加會議的各位院士、專家及嘉賓,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騫愛榮教授課題組參加中國力學大會-2019會議
    西工大新聞網9月2日電(胡麗芳)8月25日至28日,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召開,生命學院骨代謝研究室騫愛榮教授和胡麗芳助理教授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力學大會」是我國最具規模的綜合性力學學術會議,創建於2005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目前大會已成功舉辦7屆。
  • 中國力學大會在哈爾濱召開
    搜狐網(http://roll.sohu.com/20110823/n317073694.shtml)2011-08-23報導:       本報22日訊(記者趙宇清)「中國力學大會2011暨錢學森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22日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召開。來自全國的30餘名院士、20餘位知名大學校長和2000餘名專家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盛會。
  • 省科學院半導體所龔政博士受邀參加2020第四屆中國(國際)Micro-LED...
    11月5日-7日,2020第四屆中國(國際)Micro-LED顯示高峰論壇暨第二屆成都新型顯示合作洽談會在成都成功召開。論壇以「巨量轉移 創新與突破」為主題,聚集了顯示、LED和半導體三大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領袖及工程技術人員。
  • 「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開幕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楊衛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大會組委會主席、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分别致辭。中國科協副主席鄭曉靜院士主持。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黨組書記申長雨院士,以及20餘位力學及相關領域的院士出席。
  • 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8月26日,中國力學大會-2019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會議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浙江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30餘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430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
  • 大會特邀報告題目搶先看!
    南京曙光國際大酒店 大會特邀嘉賓及報告題目 (陳湘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邀報告題目: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與施工技術發展與挑戰 (劉松玉)東南大學特聘教授 特邀報告題目:基坑工程開挖對樁基水平承載力影響分析
  • 中達瑞和參加「第五屆高光譜技術及應用研討會」並受邀做專題報告
    10月29日-31日,「第五屆高光譜技術及其應用研討會」在中科院上海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多家領域內的權威機構承辦,由王建宇院士、顧逸東院士擔任大會主席,並邀請業內多位專家學者出席大會作特邀專家報告
  •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在「中國力學大會-2019」中喜獲多...
    會議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浙江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30餘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480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鄭曉靜主持。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楊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董國軒、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 廣東萱嘉首席科學家張嘉恆受邀參加2019全國健康產業新領袖峰會
    核心導讀:近日,廣東萱嘉醫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戰略合作單位,由廣東萱嘉首席科學家張嘉恆教授作為代表,以特邀嘉賓身份受邀參加
  • 中國力學大會2017開幕西電黨委書記、校長鄭曉靜院士獲第十屆...
    「中國力學大會-2017暨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60周年大會」於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理工大學隆重開幕。大會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近4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隆重開幕
    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魏悅廣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向錦武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科學部副主任孟慶國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魏宇傑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唐少強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專職副秘書長湯亞南主任
  • 我校師生參加2019年中國力學大會學術會議
    8月25日至28日,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薛長國博士團隊的3名師生在杭州參加了由中國力學學會和浙江大學主辦的2019年中國力學大會(CCTAM-2019)。    薛長國在MS59實驗力學先進測量方法、技術與應用分會場作了題為《基於玻璃透射掃描的新型微梁陣列系統設計》的學術報告。
  • ...大會2017開幕西電黨委書記、校長鄭曉靜院士獲第十屆周培源力學獎
    「中國力學大會-2017暨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60周年大會」於2017年8月14日在北京理工大學隆重開幕。大會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指導,由中國力學學會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主辦和承辦,全國近40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參與協辦。
  • 貴州醫科大學師生受邀參加國內及國際學術會議
    2018年8月24日至27日,第十六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在成都舉行,我校基礎醫學院和生物與工程學院師生參加。會議由國際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承辦。
  • 中國力學學會首屆全國力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此次論壇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方岱寧院士擔任論壇主席。論壇主題為「協力同行、馭夢飛翔」,邀請了4個大會特邀報告和15個分會場專題邀請報告。本次論壇創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形式,設有15個並行分會場,其中5個線下分會場安排110個博士生報告, 10個線上分會場安排182個博士生報告。